国际教育网

繁体

清华大学教授开学典礼演讲走红:有路可退的孩子,才能随时重新出发!

2021-09-16

关注


作者|佳言


近日,在清华大学2021年开学典礼上,一段开学演讲走红。


在开学的第一课上,梅赐琪教授没有讲成功,而是讲失败。


他说:“与成功相比,失败能带给人更多可能性”,并分析了失败在大学生活中的三种功能:


看见自己能力的边界、输赢之外的风景以及个人以外的世界。



其实失败是最真实的事,也是很常见的事,我们谁也避免不了它。


学会接受失败是每一个孩子成长路上的必修课,也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


因为输不起的孩子,注定也赢不了整个人生。


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样,经不起风吹雨打,更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因为一次失败就选择放弃。


所以,帮助孩子积极的面对和接受失败,是每个家庭教育的必修课。


永远不要让孩子觉得,

除了成功他无路可走


育儿专家李玫瑾其实有个“学渣”女儿,女儿上中学时数学成绩很差,150分的试卷,才考了15分。


女儿其实非常用功,但就是学不好数学。


很多人质疑李玫瑾:自己的女儿都教育不好,凭什么教育别人的孩子?


但她并不认为这是一种失败,名牌大学不是唯一的出路:


“我宁可让孩子上不了名牌大学,也要让她生活得快快乐乐。”



她没有逼迫女儿死磕数学,而是开始发掘女儿的其他优势。


因为女儿有音乐方面的天赋,所以就重点培养女儿学习艺术。


后来,女儿顺利考上了一所艺术院校,最后成为了一所大学的音乐老师。


爱因斯坦说,“每个人都是天才,但如果用爬树的能力来评断一条鱼,它将终其一生认定自己是个笨蛋。”


可孩子们不了解自己的强项与弱项,喜欢拿自己弱项去比人家强项,自然会输。


作为父母,不能用单一的尺子来衡量孩子是否成功。


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接纳他的短处,找到最适合孩子的路才是重点。


人生不是只有成绩优秀、大富大贵才算成功,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有的孩子一直乐于奉献;


有的孩子在自己喜欢的领域深耕;


有的孩子喜欢平凡生活的烟火气息......


但这些都不能被贴上“失败”的标签。


毕竟,成功从来没有标准答案,失败也没有标准答案,一切都贵在坚持不放弃。


孩子的强大的内心,

在于敢于接受失败


我们的孩子们,总归是要独自面对这个世界,我们应该在孩子成长路上保驾护航,但也请给他们“失败”的机会。


不要阻拦孩子体验挫败感,经验过挫败,才能产生抗体,至少不会脆弱到一点挫折就离家出走或者跳楼自杀。



那么父母如何培养孩子从容面对“失败”,并修炼出一颗强大的内心呢?


1、放下过度保护,让孩子直面失败


李嘉诚曾经说过:“世界上最浪费时间的事就是给年轻人讲经验,讲一万句不如你自己摔一跤,


眼泪教你做人,后悔帮你成长,疼痛才是最好的老师。人生该走的弯路,其实一米都少不了。”


当孩子遇到失败,“帮他做”和“替他做”有非常大的区别。


蒙台梭利教育理念里也有一点:帮助孩子学习如何自己跨越障碍完成学习,这倡导的是帮助孩子提升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替代他去摆平那些本该由他自己去尝试去处理的一系列挑战。


在孩子经受每一个现实的挫败的时候:无论是两三岁穿不好袜子,四五岁搭不好积木,上学了写不好字,做不出题目,交不上朋友......


真正能够帮助他们逐渐接受失败的方式,不是用行为包办代替,也不是用语言雪上加霜地打击,


而是:不要怕孩子被现实挫败,放手让他们尝试,拥有更多的“让现实挫败”的机会。


同时告诉孩子,输赢没关系,就算输了这次,还有下次,没有人会一直输。


坦然接受失败,也是一种成功,从失败中汲取经验教训为下一次成功做铺垫。


2、比起“我相信你”,孩子更需要“没关系”


在电影《最初的梦想》中男孩拉加夫因为高考失利,无法忍受“失败者”的标签选择了跳楼。


从小拉加夫就被精英父母给予了厚望,他们也完全没有想过自己的孩子会是庸才。



在医院抢救时,医生告诉他的父亲帕塔克:“别的孩子都能够活下来,但是这个孩子却有着惊人的求死欲。”


帕塔克反思后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他早早就想好了孩子考进大学之后要如何庆祝,却从来没有想万一孩子失败要为他提供战胜失败的武装。”



生活中作为父母的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


也许我们没有明确跟孩子要求说必须考第一,但我们总是鼓吹一切希望,告诉孩子说相信他能成功,却从未和他们说过,如果真的没有达到预期,孩子该怎样去面对失败?


其实不论成败与否,孩子需要的是身边人的爱与支持,比起“我相信你”,他更需要听到的是“没关系,无论怎样,我都会爱你”。


这样才能让孩子既有向上攀一步的动力,也拥有可以退一步的底气。


3、积极正向法


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提出:


“没有一个孩子愿意承认自己比别人差,他们希望得到成人的肯定,他们对自己的认识也往往来源于成人的评价。”


我们对孩子不要使用“不能”这类词语,我们应该说:“你能行的”、“你可以的”、“你将会发挥得很棒”......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注意力放在自己能做到多好,而不是别人做得多好,这样的结果会更积极。


4、过程比结果重要


孩子想赢怕输的核心问题,不仅在于输赢观,更在于孩子对“过程与结果”的看法。


很多孩子在乎结果,往往是因为家长在乎。


平时问孩子的都是:“成绩多少?吃了多少饭?睡了多会儿觉?”


而不是:“学习过程开心吗?饭好吃吗?感觉累不累?”


孩子也渴望得到父母的肯定和赏识,肯定孩子的付出,而不是肯定孩子的结果。


父母可以对孩子经常说:“我看到了你的努力,并且你已经取得了很好的进步。”


强化过程的情绪体验,弱化结果导向,孩子慢慢就会知道: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其实除以上四点方法之外,父母还要教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成长型思维模式。


让孩子明白:你不是“已经失败”了,你只是“暂时还没成功”。


长此以往,孩子会逐渐学会用这种思维方式解决问题,这样孩子遇到的每一个问题每一次失败,都会变成他们成长和进步的一个机会。


这才是父母可以留给孩子最重要的财富。


JK·罗琳说:“在挫折中成长,更聪明,更强壮,这意味着从此以后你已拥有了牢不可催的生存能力。这些历经艰辛才获得的宝贵财富,这比任何资格证书都更有价值。”


我们的孩子需要“皮实”一些,“顽强”一些,需要有“任何时候,都可以从头再来的”乐观积极的能力与勇气。


点个【在看】,这样有路可退的孩子,才能随时重新出发,才会走得更远,乘风破浪!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