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7岁女孩遭37名家长联名驱逐,看了妈妈的反应,都说赶得好……

2021-11-12

关注


贵阳某顶流小学二年级学生妞妞,被班级家长联名驱逐,火上热搜。

7岁的女孩,能与几十名家长结下多大仇恨,竟遭到两次书面请求转学?

第一次,家委会故意避开妞妞父母,另建名为“2019-3小龙人”的班级微信群,而班主任翟老师就在其中。


接着,家委会通知家长签署一份《请愿书》,内容是妞妞转学的提议,次日,线下签名完成。

但由于种种原因,《请愿书》没能上交学校。

4个多月后,家委会再次写下《请愿书》,这次有37位家长签名,要知道妞妞班级全员是38位。

而希望妞妞转学的,当然不只是家长。

或许碍于职业身份,班主任翟老师,虽没直接参与《请愿书》一事,但身在微信群,却没有任何意义上的阻拦,也表明她是默许这事的。

一位柔弱的小女孩,竟成了众人的眼中钉,在这被拒绝、孤立的环境中,孩子该有多失落、孤独、痛苦,而作为父母又怎能不心痛?

然而,导致如此局面的,恰恰是妞妞的父母。

01
祸起父母的“理想教育”

妞妈是高知人士,有自已的教育理念,她看重孩子心理健康,胜过学习成绩。

照理说,比起过分鸡娃,妞妈的做法,更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

然而,因为用力过猛,她却闹出了一连串问题。

妞妞刚入学,妞妈就表明了教育立场,并希望学校给予特殊照顾。

但学校有学校的规矩,不可能反过来迁就每个孩子。

于是,妞妈与学校、班级之间的摩擦就开始了。

她不能接受,二年级学生被布置书面作业,为让孩子不受其苦,还屡次帮忙代写。

大人的字迹,毕竟瞒不过老师,孩子因此受批评,妞妈也跟班主任起了争执。

同样为了作业,接下来妞妈跟班主任就彻底翻了脸。

妞妞作业没完成,被老师叫到办公室补写,直到中午放学。

下午,妞妞哮喘发作,妞妈情绪爆发,在电话中强烈指责班主任的不是,而对方也放出狠话:“你们受不了就自己转走,别再来读我们这个学校,读我这个班。”

第二天,第一封《请愿书》就诞生了。


妞妈以孩子治疗哮喘为由,实际想回避“不良”学习环境,她给孩子请了下午假,每天只上半天课,一直持续了三个多月。

3月15日,妞妈要求进校接孩子,被拒绝后,竟不顾劝阻,强行翻过学校伸缩门,带走了妞妞。

学校对妞妈提出批评,而家委会第二封的《请愿书》随之其后,这次班级所有家长都签了名。

之前没上交的请愿书,连同这一次的,一起被交到学校,随后,妞妞休学在家。

再好的理念,如不结合实际,就会弄巧成拙。

妞妈掌握了育儿“秘籍”,希望一切都照理想行进,以免女儿受到错误教育的“毒害”。然而,越是期待理想的结果,害怕女儿受伤,就越会对环境及他人进行挑剔。

但现实总是不完美的,也难免引发焦虑,促使她与学校产生有声无声地对抗,以此来保护孩子。

正是这过度保护,让孩子难以信任老师所教授的知识,影响学习。而老师的权威被挑战,其他家长的利益受损,反过来联手孤立孩子,只会影响孩子心理的健康。

父母是孩子的保护者,但过了头的保护,反而变成伤害。

02
过度保护,致孩子认知“盲区”

知乎上一位网友,分享了大学同学的事。

同学是家中独女,父母百般疼爱,怕女儿被人带坏,从不允许她跟别的小孩儿玩。

从小到大,她没有一个要好的朋友,也不知友谊的滋味。

高中毕业后,同学独自到外地上大学。

第一次住大宿舍,见室友玩成一片,同学也很想融入,却又不知如何开始。

有一次,室友开玩笑让她请大家吃东西。下课后,她就真的提了一大包零食回宿舍,室友们兴奋地围着她又叫又跳,有的还激动地抱住了她。同学第一次感受到,与父母以外的人,有如此亲近的距离。

从此,同学就误以为,交朋友要靠物质换取。

于是,她经常给同学买零食、请客吃饭。不少人利用这个弱点,经常拉上她买单,一个月下来,同学的生活费翻了倍。

可悲的是,室友不但没有跟她关系更好,还经常背地使坏。

而父母也得知,女儿高额的生活费都花在了同学身上,到学校大闹一场。从此,很多人再也不愿靠近同学,她更加孤单了,甚至几次自残。

直到网友提醒她,找心理医生看看,她才得知患上了抑郁。

父母为避免孩子受不良朋友影响,就阻止她与人结交。然而,在真空中成长的孩子,一旦离开父母,进入社会,父母在哪方面保护过度,孩子在那方面的缺陷就会突显出来。

正如心理咨询师托德老师所说,父母过度保护,会让孩子形成依赖、任性、懒惰等行为。

孩子不但依赖父母的保护,还会依赖父母所提供的价值观,懒于自我探索,因此,缺少判断和处理是非的能力,会因遇到新情况惊慌失措,难以适应不同的环境。

爱孩子,保护有时,放手也该有时,如此,才能培养他强大的生存能力。

03
要保护孩子,父母先自行“松绑”

很多时候,孩子并不需要全方位的保护,而是由于父母过于心急。学会稳住自己,才能让孩子更自由地成长。


1、放下焦虑。

据《2019中国父母孩子成长焦虑白皮书》统计数据,有91.5%的父母对孩子成长感到焦虑,完全不焦虑的父母仅占1.6%

太多时候,孩子成了父母生活的重心,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担心染上坏习惯、挂虑环境影响心理健康……,而这些担忧、焦虑的情绪,只会让父母在面对问题时发挥失常,容易产生负面情绪,打击孩子融入世界的积极性,让他变得胆小、畏缩。

因此,放下焦虑,就是好教育的开始,尝试这3个办法

放下焦虑的三种方式

(1)找信赖的朋友倾诉,把内心的担忧讲出来,如果朋友还能陪着呆一会儿,焦虑感很快就会减少。


(2)全身放松法,把注意力放在额头上,深呼吸,直到眉头放松舒展开。然后,依次到脸部、颈部……一直到脚底,反复多做几次,就能完全放松下来。


(3)也可以专注做喜欢的事,比如追剧、画画、插花、做美食等,专注一件事,能让思绪慢下来,而紧绷的神经就得到松弛,焦虑也随之变淡。放下焦虑的情绪,父母处理问题才会更加理智、从容,育儿也会变得省力和顺畅。


2、放下“理想”的养育。

父母都希望给孩子最好的生长环境,但如果过于追求理想,以及完美纯粹的教育,往往导致孩子与现实脱节,反而带来危害。

心理学把“完美主义”定义为:它要求自己和他人达到极高甚至完美的水平,且远超情况所需的要求。

追求完美的教育,不但会让人变得挑剔,而对孩子来说,有时也是一种变相的控制,它把孩子固定在一种模式中,切断他在多元世界探索的机会,从而阻碍自我发展。

放下理想教育,父母要先接受“我是平凡人”的观念。

即使是相对成功的人,也是经历了普通人的失败和痛苦,才成长起来的,毕竟天才极为少数。只有承认自已是平凡人,才能接受孩子跟平凡人呆一起,在不完美的环境中成长。

其次,改变你能改变的,接受你改变不了的。

我们或许能控制自已,却无法完全掌控他人和环境。教育中,父母有好的看见,可以试着改变自已、影响家人,而非尝试改变大环境。

只有结合现实不断调整自我,才能找到既适合孩子,又适应环境的最佳教育方式。

3、做决定时,把孩子的处境考虑进来。

在教育中,如果父母执意争个高低对错,哪怕出发点再好,也会带来负面影响。

决定做事前,先把孩子的感受考虑进来,以免费力不讨好。

综艺《校园派》里,陈先生发现儿子语文试卷上,有两处批改错误。

这是两个填空题,分别为:燕子的尾巴像(   ),另一题则是:大象的耳朵像(   )。儿子分别画上了一把剪刀和一把蒲扇。


但老师不仅划了两个大红叉,还在旁边批注道:写字!

陈先生认为,孩子的答案没有错,老师如此批改,是扼杀孩子的想像力,影响学习兴趣。

本想当儿子面,“讨伐”老师的不是,但考虑这会影响老师在孩子心中的形象,担心他会质疑老师。

于是,他跟孩子解释说,你的答案没有错,并且非常有创意,但老师需要的是标准答案,所以,他让你用写字的方式来表达。

爸爸意在保护孩子的想像力,但他的回答,并没有针对老师的错误,而是既保护了孩子的创意思维,顾全孩子的处境,也考虑到老师的立场,把事情完满地解决了。

曾奇峰说:“养育一个健康的孩子,父母应该是粗心而阳光的。”

“粗心”的父母不会处处担忧孩子受伤,在保护安全的同时,也给机会让他适应不同环境。

养孩子需要科学的方法,而父母的“粗心”和大气,才能够让科学更贴合实际,更周全地帮助孩子。

如此,不仅能帮助孩子身心健全,也让他学到父母灵活处事的智慧。

作者:娇云,以文字疗己悦人。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