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25
前不久,《加油妈妈》中一个情节,让所有父母都心惊不已。
那个乖巧懂事的男孩小夫,竟然因为一场误解,支走了爸妈和弟弟,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用打火机点燃了全家福,想纵火自杀!
等妈妈苏青在楼下反应过来时,房间窗户已经变得通红。
所幸,小夫最终被救下。
事后回想起来,依然让人觉得后怕,如果火星不小心掉到了床单上,如果爸妈没有及时发现……也许小夫已经葬身火海。
而这一切的起因,只是一个小小的误会。
小夫偷听到了爸妈在谈离婚,以为他们争着抢着要弟弟,没人想要自己。
明明只要多问一句,矛盾就能被轻易化解,小夫却因为“钻牛角尖”,拒绝沟通,越想越委屈,导致最终想不开。
小夫让我想起了身边很多孩子:
做作业遇到难题时,他们宁愿在书桌前磨蹭一个小时,也不愿求助父母;
在学校受到委屈时,他们宁愿一个人忍着、憋着,也不愿向父母倾诉。
每当父母想和孩子亲近时,都感到有一双无形的手横在中间,拼命抗拒。
看了小夫妈妈苏青的教育方式,我终于明白了这一切的缘由。
好孩子的叛逆,最令人心疼
妈妈苏青,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小镇做题家”。
出身普通家庭的她,硬是靠着优秀的成绩和拼命三娘般的工作态度,实现了“阶级跨越”:和丈夫白手起家,开了一家律所。
通过努力收获了命运奖赏的她,便像是找到了一条成功之路一样,义无反顾地把孩子也推了上去,希望孩子能复制她的命运。
小夫从小被各种补习班填满,如愿成为了一个小学霸。
苏青便给小夫揽了很多活,一会儿让他去幼儿园演讲,一会儿让他传授学习经验。
在大人面前乖巧懂事的他,其实早已不堪重压。
他做完经验分享后,一个人躲在角落,对着镜头拼命做鬼脸的样子,看着就让人心疼。
也许有人会问,他为什么不跟妈妈聊聊自己的感受呢?
他说了,但妈妈不听。
一次,他终于爆发,哭着对妈妈说:
“你炫耀我进了好学校,你在意过我的压力有多大吗?
弟弟才上幼儿园,他的生活就已经被你那些补习班填满了!
他不能出去找朋友们玩,只能在家里写你那些作业,就像你当初的我一样!”
他鼓起勇气的反抗,却被妈妈用一句话轻描淡写地搪塞:“你不理解妈妈,妈妈不怪你。等你长大以后,你会感谢我现在的压力训练的。”
她没有解释原因,更没有换位思考,只是站在长辈的位置上,用毋庸置疑的语气,给小夫下了一道命令。
不可否认,她的初衷是好的,想用自身的经验,让孩子少走一点弯路。
但孩子不懂“长大”意味着什么,更无从体会父母的良苦用心。
父母说一不二的态度,就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你是不是觉得自己是律师,就说什么都对?”
苏青这种“专制”的教育方式,渐渐让小夫失去了沟通和倾诉的欲望,只能用沉默的叛逆,来表示反抗。
他的成绩一落千丈,沉迷于给女主播打赏。
妈妈质问他时,他也懒得解释:“打赏了两个火箭,怎么了?”
直到最后,小夫抑郁症发作,想要纵火自杀,苏青才反思了自己的问题:
“我这段时间一直在做深深的检讨:
我们有没有因为自己是父母,所以太自以为是,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孩子?
有没有因为自己是父母,所以总觉得自己是对的,这件事情有没有可能是错的?”
好孩子的叛逆,其实最令人心疼。
正是因为爱父母、听父母的话,他们才会变得如此优秀;
但自我意识萌发后,他们又渴望得到父母的尊重,期待和父母平等地交流。
两种矛盾的心理,在他们脑中纠缠搏斗,无论哪一方赢了,孩子都不好受。
父母的掌控不是爱
孩子的服从不是乖
父母对育儿最大的误解,就是以为“掌控”代表了“爱”。
孩子被掌控,就以为自己的教育是成功的。
一旦父母将自己的价值依附在孩子身上,孩子就会感受到无法承受的压力。
他们的服从,看似是听话,其实是无力反抗。
教育纪录片《与敌同住》中,贝丝是一位严格管理孩子的妈妈,她认为自己享有孩子的完全控制权:“我认为家庭事宜,孩子不该拥有同等的话语权。”
她害怕孩子接触到外界的不良信息,不允许孩子玩电脑,每天晚上都要没收孩子的手机。
有人问她:“难道你在家里控制,孩子们在外面就不会接触了吗?”
还没等贝丝回答,孩子就坦白:“我得承认,有时我会去朋友家,他们家有限制级游戏,我们玩得很开心。”
但,孩子们不满归不满,从不会在明面上表现出来。
当大儿子得知,妈妈贝丝每晚都会检查他的手机时,他没有任何吃惊,显然已经习惯了。
因为从前,每当他抗议时,妈妈只用一句话,就能让他哑口无言:“你用的都是我买的,要不你自己买?”
这句话,就像给孩子判了死刑,让孩子觉得自己始终低人一等,不配提出要求,更不配感到快乐。
法庭上的“你有权保持沉默”,成为了孩子保护自己的方式。
在贝丝的教育下,大儿子很少和家人交流,更别提敞开心扉。
想起作家杨柳风的一句话:
“人生有许多种遗憾,其中有一种是当我们终于学会接纳孩子错误的时候,孩子已经学会隐瞒父母了。”
一旦家长坚持过度管制孩子的生活,孩子就会创造出一个家长毫无察觉的秘密生活。
在家长看不到的地方,孩子会展现出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还记得两年前,杀害妈妈的15岁女孩张灵吗?
平时,她的一言一行,都得按照妈妈规定的来:成绩必须排名前五,交的朋友也必须品学兼优。
她想在午休时和朋友去体育场聊聊天、跑跑步,妈妈都不同意,要求她必须老老实实在教室里午睡。
妈妈以为教育出了一个乖乖女,其实女儿早已不堪重负。
5月23日,她以给妈妈按摩为由,将妈妈硬生生勒死。
警察询问她原因,她简单说了句:“没考好,担心被埋怨。”
父母的掌控不是爱,孩子的服从也不是乖。
专制型教育,就像是父母和孩子一同编织的谎言泡泡,可以被轻而易举地戳破。
而代价,需要父母和孩子用一生去支付。
俯下身子
才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教育学家尹建莉说过:“成人在育儿时,之所以经常找不到合适的方法,使教育变成一种破坏性的行为,有两个根本原因:
一是不信任孩子,二是太相信自己。”
这两者,都能用沟通来化解。
当你真正原因耐心倾听孩子的话,你会发现孩子远比我们想象得厉害。
一旦孩子感到自己是重视、被尊重,他们也会愿意倾听父母得建议,共同商讨出解决方案。
学会倾听与理解
英国布莱克罗德小学,为了让父母更了解孩子的生活,别出心裁地举办了一场特殊活动:邀请部分家长重新当一次学生。
他们必须像孩子一样,上课、考试、参加活动。
原以为这对家长来说是小菜一碟,没想到他们竟然都如临大敌,有人在摸底考试时崩溃,有人在体能训练中瘫倒。
其中一位爸爸,一直埋怨儿子不认真写作业。
然而,当他不得不按时完成作业时,他才发现,原来这并不简单,儿子其实很努力。
还有一位妈妈,因好成绩享受过教育红利的她,希望女儿能走自己的“老路”。
她早早地为女儿规划好人生:要当医生,不要当艺术家,否则就是浪费人生。
然而,当她真正和“同学”参与到校园舞蹈节中,亲自编排了一场表演后,她终于意识到,搞艺术,其实很快乐!
所以,倾听和沟通的秘诀,其实就是俯下身子,视线和孩子齐平,试着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
这时,你才能成为孩子的盟友,而不是孩子的上司。
不专注,但可以立权威
不专制,并不意味着放纵孩子。
介于放养和专制之间的教育方式,是成为一名权威型父母:与其给孩子下命令,不如引领孩子成长。
正如《规矩和爱》一书中所说:
“在没有规矩的爱中长大,孩子失去了敬畏;在没有爱的规矩中长大,孩子学会了自卑。
只有在规矩和爱中长大,孩子才能学会自信与谦卑。”
所谓权威,就是言出必行。
说让孩子做主,就不要进行干涉。
就算孩子吃亏了,也是一次宝贵的教育机会。
说好立规矩,父母就应该以身作则,自己也同样要遵守,成为孩子的榜样。
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最重要的品质,是耐心。
当专制型父母是一种偷懒,因为下命令不需要付出任何努力。
孩子需要父母的宽容,才能无所畏惧地探索世界;
孩子需要父母的松弛,才能安心地享受生活中的乐趣。
共勉。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