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为什么不要轻易奖励孩子?50年前的这项实验早就揭露了一切

2022-09-02发布于上海

关注


全年级1200人,孩子考了30名,这种情况该不该奖励她?


近日有条新闻,孩子取得好名次,爷爷高兴地将卖废品钱给了孙女。



孩子有出息,老人难免不欣喜,但这种奖励是否得当?


评论区中一位妈妈调侃女儿“致富路”


得一张奖状姥姥奖励500元,奶奶奖励200元,家人的方式可取吗?



心理学有个现象叫德西效应。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书中给出解释:


孩子正在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会感觉到内感报酬,此时如果提供外部的刺激奖励,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孩子的吸引力。

也就是说,孩子已经对某件事有兴趣,用奖励并未能帮孩子更上一层楼,反而驱动力下降。


奖励式育儿怎么做,父母需要好好了解下。




01



孩子期盼奖励,父母期盼结果


关于德西效应,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L.德西曾做过一个实验。


他将接受实验的学生随机分成两组,猜同样的谜题。


只不过第一组被提前透露,猜题有奖励,而第二组什么都没承诺。


学生做了30分钟题之后,研究人员让大家去外边休息等候,但这里才是实验的开始。


因为研究人员发现:休息时间还沉浸在解谜的乐趣中,反而是没有奖励的二组学生。


而一组的学生有了提前承诺,都等着拿奖励,早把谜题忘在脑后。


亲子教育同样如此,看到孩子在努力,我们情不自禁就想用实实在在的物质认可孩子。


只不过我们忽视了,当孩子把奖励变成努力的一部分,他很难区分责任和动机。


曾看过一个综艺。


妈妈让女儿把丢在地上的玩具收起来,女儿不愿意做,爸爸立刻承诺:收好就给你买冰淇淋。


有了冰淇淋的诱惑,女儿很快收拾好玩具。


第二天,女儿居然主动收拾玩具,开心地让妈妈买冰淇淋去。


明明是孩子自己分内事,结果却成了女儿要求父母的筹码。



妈妈拒绝谈条件,爸爸却自豪地认为:孩子做了家务,我们满足她需求,有什么不对。


爸爸并没意识到,这种奖励是在助长孩子的贪欲。


孩子看似满足了父母的预期,但讲条件地达成,并不利于孩子理解行为的意义。




02



孩子胃口变大,主动性变差


有这样一个故事,很多人都听过,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洞悉故事的内核。


一群孩子在老人家门口嬉闹打闹,十分干扰老人的生活。


老人非但没驱赶,反而给每人25美分,感谢孩子的欢笑驱走他的寂寞,并表示明天再来还有奖励。


尝到甜头的孩子,第二天如约而至,老人信守诺言,但迫于贫穷,每人只有15美分。


孩子心有不悦,还是接受了。


可当第三天老人只拿出5美分时,孩子觉得自己被戏弄,发誓再也不来了。


老人智慧地将孩子的乐趣变成有偿回报。


不知不觉,孩子的自主行为变成被操控的责任,他们的快乐从内部动机变成外部动机。


心理学者武志红曾说:用内部动机去行动,我们就是自己的主人。

如果被外部动机驱使,我们就会被外部因素左右,成为它的奴隶。

知乎网友分享自己的故事,父母的奖励如何毁掉自己的斗志。


小时候,她没有零花钱,想要买什么全靠奖励赚取。


考高分是一种方式,做家务洗碗也是。



父母或许是想培养孩子自食其力的本领,但亲子关系不知不觉成了交易。


随着长大,她厌倦了奖励游戏。


哪怕顺利毕业,2年内结婚得给多少钱,她也觉得没意思。



孩子的人生不是父母的考核。


一个人始终被推着走,不知道自己的前路在哪,再多的物质也填补不了自我价值的空白。


而一个人对投入的定义只有折现,他会害怕损失厌恶,格局很难超越认知局限。


孩子的成长总和奖励捆绑,只会让父母满足,而无法让孩子收获满足感。


现实赠予他们再多礼物,他们的人生注定与快乐幸福无缘。




03



正确运用“奖励式育儿”,父母可以这样做


育儿过程中,奖励孩子是绕不开的行为。


父母不奖励,学校也会有奖状,长辈也想表示表示。


我们能做的不是排斥它,而是正确地看待它。


如果想要奖励孩子,父母不妨这样做。


1、帮孩子一起定制奖励清单


美国耶鲁大学儿童心理学家维吉尼亚.M.希勒曾说:奖励方案可以帮助孩子尝试并体验良好的行为带来的益处。


就像我们成年实现一个小目标,会奖励自己一顿大餐,一个包,一次旅行。


当孩子自发地想做好一件事,目的和结果与他人无关,奖励才是真正的激励。


曾看过一条新闻。


妈妈嘱咐孩子好好学习,争取当班长,结果儿子真的当上了!


虽然妈妈挺意外,但还是立刻兑现承诺,请儿子吃大餐。



父母可以帮孩子定制奖励清单,当他完成自己预期的目标,父母帮他实现一件事。


当然啦,这种奖励需要有前提,除了是孩子很期待的事,也要在父母能力之内。


更重要的是,父母要说到做到,孩子只有乐在其中,才愿意为了更好的自己而进步。


2、游戏化的不定期奖励


综艺《爸爸当家》中,明星李艾分享自己积分制奖励法。


给孩子买他喜欢的小汽车,让孩子不定期参观。


当孩子做对一件事,就能得到一张小汽车贴纸,集够5个贴纸,就可以兑换一辆小汽车。



无论积分制还是代币制,对幼年期的孩子来说,他们的内驱力还没形成,奖励本质是引导。


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满足孩子被认可的情感需求,也可以激发孩子的内驱力。


但想让孩子喜欢学习本身,能把好习惯内化,父母要渐渐从物质奖励过度到精神奖励也就是外驱力最终要转化成内驱力。


3、“鼓励三段论”给孩子精神奖励


家庭教育专家王宏建议父母使用“鼓励三段论”来奖励孩子的好行为,具体的方式如下:


第一步,和孩子描述你所看见的好现象,如:妈妈看见你回家之后就写作业。


第二步,描述父母的好感受,如:妈妈觉得很自豪。


第三步,用具体语言描述孩子的好行为,如:你能克制住自己,回家先做重要的事,是怎么做到的?


孩子解答的过程就是巩固自己如何努力的过程。


这种成功的体验就是积极的心理暗示,有助于增强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和克服困难的信念感。


精神奖励其实是父母的看见,被关注也会让孩子动力十足。




04




所有奖励的本质都是让孩子拥有内驱力


内驱力是孩子生命本身的能量,也是他终身学习、热爱探索的引擎。


但是父母要明白的是,我们不能功利地操控孩子的内驱力。


因为它仅对孩子的热情生效,不为父母的期待买单。


父母能做的,是通过奖励帮助孩子发现学习本身的乐趣,辅助他成为最好的自己。


理解这一点,我们在养育时才能更好地操作“奖励和动力”。


孩子始终是他自己的主人。


他只有明白自己为什么而活,人生才能抵达自由、丰盈、价值无限。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