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年级前10的孩子为什么不快乐:看见好学生背后的压力山丘

2023-12-05发布于北京

关注

子琪今天闷闷不乐地回家了,妈妈很是莫名其妙,她已经从家长查询系统里看见了子琪的成绩及排名,非常棒,年级前十。

子琪妈妈很开心,提前做了满满一桌饭菜,想等女儿回来庆祝一下,甚至给孩子买了期待已久的手账本作为奖励。


可子琪回家却把书包一甩,将自己关进了房间。

妈妈很着急,以为发生什么事,为了“讨好”子琪,妈妈甚至隔着门表扬了子琪的成绩,没想到孩子情绪并没有好转,反而传出了呜呜的哭声和“你走开”的喊声。


妈妈懵了,赶紧联系班主任,询问学校情况,得知学校并没有发生不愉快的事情。


后来,子琪肿着眼睛,抽抽嗒嗒地对爸爸说,被一个竞争对手反超了,担心下次依然考不过对方。


提升孩子的挫折商



子琪的情况在大人看来很意外,但在孩子之中却很正常,因为子琪感觉自己遭遇了“挫折”。


对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来说,挫折可能会来自一些很微小,甚至在大人看来很微不足道的事情。

如上文的子琪,仅仅因为“竞争对手”的成绩比自己高了三五分,就陷入情绪风暴中。


而孩子如何看待、应对这些“挫折”,对孩子今后会有很大的影响。因为人生之路上,重要的不是发生了什么,而是人们如何解释这些事件。


心理学家认为,在人的智商和情商之外,能够影响人生走向的,还有“挫折商”。

“挫折商”是一个人在应对挫折时形成的良性应对方式,代表着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挫折商来自人的多向度思维。


什么是多向度思维?如果一个人在考虑某件特定的事情时,能从多个方面去看待,考虑问题更全面,这就是多向度思维。


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刻的多向度思维智慧,如东方寓言“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失之东隅,收之桑榆”“鹬蚌相争,黄雀在后”等。


与多向度思维对应的是“单向度思维”。单向度思维的人看问题只会顺着一个方向,看不到事情的多面性,一般的单向度思维被我们叫做“固执”,严重的单向度思维就成为“偏执”。与单向度的人往往讲不清道理,所谓“夏虫不可语冰,笃于时也”。

人们教导孩子要多角度去看待问题,就是在培养孩子的多向度思维。当孩子能够更加全面、立体地看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件时,一些所谓“挫折”,也就被孩子自动消解了。


子琪成绩明明很好,却因为被“竞争对手”反超而陷入到挫败情绪中,认为自己“输了”。如

果子琪能够从多角度看自己的期中成绩,认识到自身的努力以及努力取得的结果,就会发现,被同学超越几分实在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孩子的心理压力就会很轻松地卸下来。


帮助孩子形成“真自我”

自我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是一个人对自身人格和身份的认同,是对承担的社会角色自我评价的结果。


根据不同的评价系统,人的自我可以分为“真自我”和“假自我”。


子琪为自己设立“竞争对手”,仅因为成绩落后于对方三五分就痛哭流涕,否认了自己的真实成绩和努力学习的客观事实,源于子琪的“假自我”。


具有“真自我”的人,其人格和身份认同围绕自身感觉建立,具有相对独立的价值观、目标和理念;其行动的动力来自于内在愿望,且能够通过内部评价系统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不易受到他人的干扰。


而“假自我”的人根据社会或他人愿望构建自己的人生目标,且总是受到外部评价系统的驱使,按照他人的标准评价自己。


“假自我”的人往往因过于在意别人的眼光而失去自我,如网文高热话题“讨好式人格”就是自身受“假自我”驱使,不自觉按照别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假自我”还会导致孩子学习动力弱化甚至丧失,当外部奖励产生的刺激趋于疲劳或不能继续的时候,孩子会很快丧失学习或做事的动力。

要使“假自我”向“真自我”转化,主要是扭转对外部评价系统的过度依赖,建立以内部评价系统为主的动力系统。


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发表演讲时说,

“不要让他人的观点所发出的噪音淹没你内心你的声音。最为重要的是,要有遵从你的内心和直觉的勇气,它们可能已经知道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其他事物都是次要的。”

过度奖励是导致孩子形成“假自我”的重要原因。

武志红老师在《奖励的恶果》一书中谈到,不当奖励会导致孩子做事的动机由自身的热爱和兴趣转化为博取他人认可或物质奖励,也就是由内部评价系统转为外部评价系统,由“真自我”转向“假自我”。


抛弃竞争式和条件式的快乐
追求无条件的快乐



荷兰心理学家罗伊·马丁纳将人的快乐分为三个层次:竞争式的快乐、条件式的快乐和无条件式的快乐。


竞争式的快乐在于只有当自己赢了竞争对手的时候,才能得到快乐,否则即使遇到好事情也不会幸福。

天使要奖励一对夫妇,但有个条件,“你们得到的,必将双倍付诸于你们的邻居”,于是这对疯狂的夫妇为了比邻居强,对天使说,“请砍掉我一条手臂吧!”


条件式的快乐也经常为人们带来痛苦,因为条件常常不能如期而至。例如一个人想赚一千万,当他赚到八百万的时候他已经生活无忧了,可他还是感到不快乐,因为没有达成那个“条件”。

很多家长对孩子爱的方式导致了孩子快乐的获得方式变得“有条件”

当孩子考试得第一的时候,家长十分高兴,物质奖励精神奖励一起上。这样的做法实质是在“告诉”孩子,你只有考出好成绩,才能获得我们的爱与欢心,这是“有条件”的爱。


那么当孩子不能做到“完美”的时候,他就会背上沉重的压力,他害怕因为自己的“不优秀”而失去家长的爱,所以家长的奖励尤其是物质奖励要克制。


无条件的快乐不需要任何外界条件,就能得到内心的祥和与舒畅。孩子们常常沉浸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中,全神贯注、聚精会神、心无旁骛,大脑中枢既放松又兴奋,这就是无条件的快乐。


我发现我的孩子经常会产生无条件的快乐,当他在观察一只奇妙的虫子的时候,当他在小心翼翼地制作一个“无用”的标本的时候,当他在打篮球的时候......


家长应鼓励孩子抛弃竞争式快乐,尽量远离条件式快乐,追求无条件的快乐,那才是对孩子生命本身的爱与关怀。


不要把理想自我强加给孩子



尽管许多家长为自己的孩子付出了很多,结果却没有换来孩子的感恩,反而成为了大人眼中的“白眼狼”。


子琪妈妈在孩子考出好成绩的时候格外开心,原因一家人全知道:妈妈在上学的时候,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没有从事理想的工作,便常以此为憾,来告诫子琪。


妈妈也发现,子琪现在越来越叛逆,不仅经常向自己“横眉冷对”,还常常因为小事和自己大吵大闹,甚至你说东,我偏要往西。


妈妈不明白,自己付出这么多,家庭环境又和睦,孩子怎么会变成这样?


秘密藏在妈妈的“理想自我”中。

原来,子琪被同学反超的那三五分是英语。子琪的妈妈当年非常想从事同声传译的工作,认为那样的工作很能体现女孩子的独立和优秀。可惜由于没考上理想的大学和专业,与理想失之交臂。


于是妈妈常常告诫子琪:英语是十分重要的一门课程,英语一定要考的非常非常好才行。


子琪妈妈将“理想自我”的实现寄托在了子琪身上。子琪在这样的压力下,认为学习英语是为了“报答”妈妈。

如果学不好,就辜负了妈妈对自己的爱和期望,会对妈妈产生愧疚感。潜意识里,妈妈已经成为了子琪的“债主”,本应亲密的母女关系变成了“债主”和“债务人”的对抗关系。


所以子琪对英语成绩十分紧张,却又和妈妈之间产生了对立,因为子琪表面上顺从妈妈,潜意识里却不想背负妈妈的“理想”,她想要自己的“真自我”。


写在最后:一个优秀学生面临的压力可能非同寻常,如何消解孩子的压力,关键在于家长怎么做。当家长掌握了好的方法时,孩子遭遇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