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父母的语言里藏着孩子的命运,教育孩子,父母要先学会“语言的艺术”

2023-12-14发布于北京

关注

出于交流和交往的需要,人类进化出了语言,语言的功能在于表达思想、交流感情、传递信息。

父母的语言对孩子具有神奇的作用,心理学家发现,孩子往往会长成父母“期待”的样子,即父母的语言所描述的样子。


一个孩子经常被父母骂“笨死了”,他可能越来越笨,他似乎在努力验证父母的“预言”。


一个经常受到父母话语鼓励的孩子,往往更有自信,更具活力。


罗森塔尔效应
揭示了父母语言的神奇力量



1968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他的助手在一所小学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


他们随机选取了一组学生,并作为权威人物,对这些并无特别标志的学生进行了智力方面的积极评价。

8个月后,这些被选取的学生成绩都有了显著进步,且性格、人际关系、积极性、自信心等方面都得到了明显提升。


但神奇的是,罗森塔尔对该组学生的评价并没有实际依据,而是一个“权威谎言”。


这个著名的实验得出了影响心理学和教育界的一个重大效应,即罗森塔尔效应,又被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或“期望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揭示了人会受到“他人期望”的影响。


当最亲近、对孩子最具权威的父母用语言去评价孩子的时候,实际上给孩子打造了一个“权威模板”,孩子会根据这一“模板”去调整自己的行为,最终使“权威预言”得以实现,让父母“所愿即所得”。


所以,父母的语言就像“先知”的“预言”,其中隐藏了孩子的“命运”。

会说话的父母
都明白语言中的“明示”和“暗示”



人类语言的魅力在于,同样的一句话,可能包罗万象,在不同的情境下表达出不同的意思。


更神奇的是,在心理学上,人并不一定明确地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你说的话可能会揭示出和你通常认为的不一样的内容。


如当你表扬孩子成绩好的时候,你可能向孩子传达的是“只有好成绩才值得表扬”。


你为了关心孩子,告诉孩子“爸爸替你做”的时候,你其实在告诉孩子“以你的能力,你做不了这件事”。


更何况,人有许多潜意识却常常不自知。


如一个人经常性地对别人吹毛求疵,他其实是在通过攻击别人巧妙地释放对自己的不满。


苏东坡和佛印“牛屎与佛”的禅意故事,揭示了人的“显意识”和“潜意识”的差异。


所以,父母一定要知道,你给孩子“到底说了什么”。


父母的语言
是孩子的心理营养



李玫瑾教授说,“父母在意并强调的东西会成为孩子的观念”。


※父母的积极语言会向孩子传递父母的绵绵爱意和脉脉关心。


尤其是越幼小的孩子,父母的语言会成为孩子的早年观念,而早年观念几乎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成为孩子性格养成的基础。


如果孩子小时候,父母常用鼓励性语言,这个孩子长大后可能会形成具有勇气的、开朗自信的性格。


※不恰当的语言会对孩子性格养成和行为习惯造成负面影响。


如有家长经常用“警察来抓你”吓唬小孩子,这个小孩子大概率不会对警察的职责进行客观的评价,不会在关键时刻把警察当作求助对象。


久而久之,他的行为也会变得缩手缩脚,因为他潜意识里总是害怕“被抓”。


有的父母认为,教育就是“批评”,还有的父母不敢表扬孩子,怕“孩子骄傲自满”,一开口就是打击,认为孩子会明白自己的“苦心”。


可孩子体会不到你的“画外音”,你的语言表达了什么,孩子就会接收什么。


更有的父母,拿反面语言“激励”孩子,可惜,孩子接收到的不是激励,而是“刺激”。


你向孩子“说什么”,孩子就会长成什么。


你的语言里充满“营养”,孩子就会茁壮成长,你的语言里包含了“毒药”,孩子就会被伤害。


高明的父母
用语言的艺术塑造孩子



1.多用鼓励语言,帮助孩子鼓起勇气。

鼓励孩子也要把握好客观、适度的原则。有的父母不顾孩子的实际能力和具体情况,上来就对孩子一番大大的鼓励,结果孩子没有受到激励,反而更沮丧,更没有信心。


如一个孩子数学考了60分,爸爸鼓励他说:爸爸相信你,下次一定考100分。


这种鼓励不仅会增加孩子的思想负担,还可能造成孩子的自卑。


孩子心想,60离100那么远,爸爸觉得我很轻松就能做到,可我觉得自己一下子无法做到,那还不是因为我笨,爸爸看错了我。


可当爸爸说,爸爸相信你经过努力,一定会有收获的时候,孩子就鼓起了面对60分的“不佳成绩”的事实,同时还会树立追求进步的勇气。


所以,鼓励孩子,一定要贴近孩子实际情况,不要通过鼓励画大饼,施压力。


2.善用赞赏语言,激发孩子动力。

赞赏的话语如果说好,可能会比鼓励更能激发孩子内生动力。因为赞赏是对孩子言行的尊重、欣赏,涉及到孩子的品格领域。


阿德勒认为人的一切心理为题都可以归结为人际关系问题,而被尊重是人际关系的最高奖赏。


在人际关系中,人们最希望获得的是他人的关注、认可、尊重。


所以德高望重的人比有钱人更会感到幸福,因为人们对他品行的评价,使他在人际关系中的最高需求得到了满足,他获得了极大的效能感。


当孩子的品格受到父母的尊重和由衷欣赏的时候,他会觉得“我可以”“我能行”“原来我这么厉害”,会在自我效能感的基础上唤醒对生命、生活和世界的热爱。


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不让他积极都不行。

3.巧用表扬语言,增加孩子自我效能。


表扬会让孩子接收到外界对他的评价,会提升孩子自我效能感,对孩子的社会化发展是一个良性动作。


但表扬一个人,也要巧妙,否则可能会出现越表扬对方越不高兴的情况。


因为表扬往往隐含三层意思:一是表扬本身强调结果;二是表扬中隐含评价;三是表扬中暗含着不平等的关系。


如你表扬孩子取得了好成绩。孩子却可能会想,爸爸就只知道关心成绩,上次我成绩不理想,可我也努力了呀。


表扬本身也是一种评价性语言,如果滥用表扬,等于时时刻刻在评价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当孩子的行为被时时刻刻评价的时候,孩子会感到窒息,这种做法反而削弱了孩子的心理能量。


另外,青春期的孩子总是试图掌控他人和环境,过分的表扬会让孩子觉得,父母的权威始终压制在自己头顶,无法超越,让自己做不了主。


所以,表扬虽好,也要巧用。


4.精用批评语言,避免孩子产生挫败感。

批评在孩子的成长中必不可少,没有不犯错的孩子,而有些错误必须得到纠正。


这时家长就需要恰当地运用批评的语言来教育孩子。


恰当的批评要遵循三个原则:对事不对人;批评要强调规则;不要揪住不放。


※对事不对人的批评,不会把孩子的“行为问题”上升到“人格问题”,这样孩子会明白“是这件事情做错了”,而不是我“这个人错了”。


一些走极端的孩子,就是具有“我这个人的存在就是个错误”,因此“我不配活在这个世上”的思维。


※批评强调规则,会让孩子明白今后需要怎么做。

有的孩子并不知道自己做错了,如一个孩子拿了别人东西,爸爸不由分说甩去一耳光。爸爸的行为并没有告诉孩子“拿别人东西的行为是错的”,只会使孩子无所适从,在错误的道路上越滑越远。


※揪住孩子的一件错事不放的人,实际上堵死了孩子改正的机会。

其实质是用过去的事情去预判孩子的未来,因为孩子会认为,无论自己将来怎么做,都会在爸爸妈妈眼里获得和那件错误的事一样的结果。

5.慎用夸奖语言,让孩子摆脱固定型思维。

很多家长认为,对孩子进行夸奖会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但研究表明,过多或不恰当的夸奖会导致孩子脆弱。当一个孩子已经习惯了掌声和鲜花的时候,面对突然出现的挫折,他会无所是从,进而形成脆弱的个性,受不了一丁点打击。


不当的夸奖话语还会让孩子停止成长。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奠基人彭凯平教授说,夸“聪明”不能使孩子获得效能感。


长期被夸“聪明”的孩子容易形成固定型思维,在面对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容易退缩、逃避,以避免暴露自己的“不聪明”。


过度夸奖还容易使孩子骄傲自大,形成对自己的错误认知,忽视个人努力的意义。


基于以上,请家长们把握好语言艺术,教育孩子时,做到语言客观适度,有理有节,用自己的语言去塑造一个“理想中”的孩子。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