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2024新年第一课:自成目标的家庭环境,孩子内心有秩序,学习更专一,生活更幸福

01-03 08:38发布于北京

关注


最近有两个家庭让我感受到了鲜明的差异:

家庭环境中,尤其是父母与孩子互动的方式,对孩子的学习状态,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是否感受到幸福,具有深刻和持久的影响力。


第一个家庭是我闺蜜家,说实话,这个家庭真让我羡慕。


作为一个外人,几次去她们家做客,我都有一个深深的感受:她们家人的心很齐,说话做事非常有默契,无论是夫妻还是婆媳,从不为无谓的事情争吵,即使有不同意见,也能心平气和地商量。


好似她们家的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该干什么,相互之前好像有深度的理解,整个家庭似乎运行在一个无形的轨道上,大家都知道前进的方向在哪里。


她们的家,让人感到安宁、温馨,愉快。


我看见他们的孩子放学回家以后,问候了客人,和爸妈亲昵了一下,就去做自己的事情了,不需要爸妈督促,父母也不去随意干涉。


父母丝毫不焦虑,孩子也不紧张。


每个人都对家人带着心照不宣的理解和爱护。


感觉这个家里有一种流动的、充满生机的幸福。

第二个家庭是一个熟人的家庭,偶然的原因,我们的谈话涉及到了孩子的教育,这个家里孩子的问题实际上已经应该引起父母高度重视了。


最直观的情况是孩子不愿意和父母说话,不仅在休学的边缘徘徊,还出现了一些不好的行为。


可这家的父母,在说起孩子问题的从来没有自我反思的觉悟,一说起孩子就激烈争吵,推诿责任,用最难听的语言辱骂对方,用最恶毒的话语攻击孩子。


爸爸指责妈妈:都是你这个烂人,把孩子惯的自私不懂事!


妈妈:你才是个垃圾!都是你这个垃圾天天抱着手机游戏不放把娃带的!


……


气的居委会大妈都走了:这对父母根本没有、也不愿意为扭转孩子的现状做一丁点实际有效的努力。


他们所做的“努力”,只是在发泄自己不良情绪,进行相互攻击。


他们的恶毒语言最终都透过对方,变成了对孩子的人身攻击:你那么糟糕,那么差劲,孩子和你一样!


孩子脑袋耷拉在胸前,好像成了僵化的木偶。


两个不同的家庭,表面看没什么不同,可是又存在天壤之别。


第二个家庭堪称毁灭孩子的“杀手”。


但第一个家庭却被美国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称为“自成目标的家庭环境”,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孩子更容易快乐、满足和坚强,更容易获得“最优体验”。


什么是“自成目标的家庭环境”


在自成目标的家庭环境中,孩子知道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事情的边界在哪里。


孩子不必和家长进行“权力争夺”,也不会因为家长的过高或不当期望产生迷茫和压力。


第一是“目标清晰”。

目标清晰的家庭为孩子提供了明确合理的期望和回馈。如果家长一致认为:孩子的健康快乐是第一位的,学习是孩子追求自我价值和目标的手段。

在这样的家庭中,孩子容易因为目标的实现而感到快乐、满足,因此更容易坚强。


他也清醒地知道什么最重要,自己该做什么,不会被迷茫挟裹。


第二是“重视孩子本身及感受”。

上述第二个家庭中,最可怜的是孩子,因为他们在争吵的时候,没人顾及孩子的感受。

相反,父母一切矛盾和攻击都指向了孩子,孩子就像他们的靶子,忍受着父母从四面八方射来的冷箭。


其实孩子的问题只是揭开了他们自己的不堪与差劲。


他们只注重自己的感受,从未和孩子贴心。


这样的家庭,孩子会感觉愧疚、自责,甚至“不该活着”。

第三是“自主选择并承担自然后果”。

有的家庭看似给了孩子很多选择,但都是在父母划定的范围内。

“你要上英语班还是数学班”里面有一个前提设定:这两个班,你必须至少上一个。


其实孩子还有一种选择,就是“不听父母话”:我一个班也不想上,英语不好的后果我承担,我自己选择怎么提升英语成绩。


因为自主选择,孩子的主动性被激发,学习潜能有了释放的机会。


第四是“投入”。

第一个家庭尊重和肯定每一个成员的想法,所以他们都投入到各自的“事业”中了。

奶奶:我得去买菜,这是我给家庭的贡献,我要让我儿子孙子吃好。


妈妈:我要尊重长辈,爱护孩子,爱惜丈夫,因为有他们,我才幸福。


爸爸:老妈老婆我儿都快乐了,我真开心,维护家庭是我的责任。


爷爷: 我得照看着他们,不出乱子,我是这个家的定海神针。


孩子:我全心全意去做我感兴趣的事情。


这个家庭的每一个成员,看似各自都有自己的目标,然而他们都投入到一个相同的“事业”中,这个事业就是家庭的幸福。


我闺蜜一家没人学过心理学,但他们自觉创造了“自成目标的家庭环境”。

第五是“合理挑战”。

家庭为孩子设定合理的目标,让孩子能够体会到复杂渐进的过程。

这一点更为简单,家长的合理期望,对孩子兴趣爱好的尊重都会对孩子带来“合理挑战”及孩子能力的“复杂渐进”。


如孩子逐级上学本身就是一个合理的知识提升、能力锻炼和脑力训练的挑战,孩子不必为了完成父母“望子成龙”的远景而压力重重,也不必因为目标太难太高而遭受打击。


在“跳一跳就能够着”的范围内,孩子既有挑战又有成就。


孩子的“最优体验”有哪些?


1.  被爱的体验。
在第一个家庭中,孩子有深刻的被爱的体验,因这个家庭的一切行为,都以“爱”为出发点和归宿。   
孩子没有成为父母的寄托理想的“工具”,也没有被父母过多的要求所打击,Ta可以自由地做自己。


在第二个家庭中,父母其实更多地在关注自身的感受,他们通过孩子的问题来争相证明自己比对方“强”;


他们通过打击诋毁对方来证明自己的正确,对孩子的爱只是一个附属品,他们最爱的是自己。


爱是一个人最大的底气,缺爱的孩子,注定难以得到幸福。
2.  和谐的体验。
和谐的家庭环境会投射到社会的一切人际关系中,因为与父母的关系是一个孩子将来与社会相处的缩影和初始模板。


家庭关系和谐的孩子,更容易感受社会中积极的一面,更容易获得友善对待。


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老师列举了许多对社会怀有敌意和仇恨的人,其童年几乎都在功能残缺的家庭中饱受打击和摧残。

3.  自信的体验。

当孩子获得充分自主和尊重的时候,孩子会有一种“爸妈认为我可以,所以我有能力”的自信心。


因为孩子可以自主,所以他感受到了父母的信任,又因为父母的相信,他产生了自信和责任。


那些对孩子管的过严过死的父母,其实都是在扼杀孩子的自信心,因为父母的行为向孩子传递了一个潜在的信念:因为我不行,爸妈才如此操心。
4.  胜任感的体验。
孩子天生都有将父母连接在一起的心愿,关系良好的父母,孩子感觉自己在维护父母感情中“贡献巨大”。


而父母的相互推诿,造成了孩子心灵的分裂;


父母关系恶劣甚至敌对,会让孩子产生极大的挫败感。Ta会认为在“连接父母”这一重大且非己莫属的任务中,自己失败了。


5.快乐的体验。
爱和快乐是一个人天生的追求,但它们之间并非各自独立,而是紧密相关。


当孩子在家庭中拥有上述四种体验的时候,孩子归属感和安全感就得到了满足,追求自我的愿望和潜能以及兴趣也得到了合理释放,这样的孩子想不快乐都难。


孩子内心的秩序


自成目标的家庭环境不仅给每个家庭成员营造了外在的行为指向,还为孩子创造了内心的秩序。


内心有秩序的孩子,他们的能量不会浪费在自我人格的矛盾与争执中,他们的内心稳定又统一;


他们的注意力不受混乱的家庭关系的分散和干扰,因此注意力能够集中到那些可以自由发展和扩充个人兴趣的活动中;


他们不需要在父母强大的力量面前进行力不从心的自我保护,从而就不会被脆弱的自我所吞噬,因此他们更有信心。

他们更不需要为了获得他人支持与归属而陷入早恋、加入不良帮派,更不会被一丁点温暖所蒙蔽就走上歧途或者轻易被骗。


他们内心的秩序导向的唯一目标就是:追寻自我的卓越。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