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央视热播剧《鸣龙少年》:问题孩子的背后,必然是问题家庭

01-11 08:39发布于北京

关注

一张“不良家长量表”放出来,立刻有人汗流浃背了!

这一幕出现在近期热剧《鸣龙少年》中,这是由张若昀、黄尧等主演的校园剧,讲述了一位特立独行的金牌教师带着学生“高考逆袭”的故事。

不少网友纷纷表示,自己的童年经历以及与父母的相处模式,都跟这部剧有很多共通之处。

被爸妈掌控的人生、永远得不到鼓励的孩子、为你牺牲一切的妈妈、令人窒息的原生家庭……

在人们热议“断亲”“重新养育自己”的当下,《鸣龙少年》呈现了几大中式亲子关系的典型反面教材,值得我们反思。

高知家庭:强势“鸡娃”也没用



在《鸣龙少年》中,江晴朗的妈妈郭芸,身为大医院知名医生的她,通过自己的人脉资源,为孩子提供优越的物质条件,挤破头也要把孩子塞进补课小班,自顾自帮他安排好一条自己亲自试验过不会出错的道路。

可没想到,在自己高强度的学习安排下,孩子的成绩不升反降,甚至还抄袭、找人替考,最终一路跌到十一班。

郭芸想不明白,自己在哪里都是翘楚,商界大佬也得礼让三分,为什么会生出一个甘于平庸、毫无斗志的儿子?

为什么如此优越的家庭条件,孩子却是“扶不起的阿斗”呢?

因为妈妈安排的,从来都不是孩子想要的!

晴朗爱吃甜食,妈妈从来都不让儿子吃;

晴朗喜欢说唱,想学艺术,妈妈却认为这是不务正业,要求儿子必须跟自己一样学医。

妈妈期待儿子成才,却又不相信儿子能成才,处处打击他。

在妈妈的控制下,孩子难以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无法拥有兴趣爱好,精神被钳制,根本不能专注于学习。

而江晴朗也不被妈妈所信任,剧中最典型的一个画面,相信不少家庭都出现过:

孩子辛辛苦苦写完作业,就看了一眼手机,正巧父母推门而入送水果,就看到孩子玩手机,不了解清楚就开始一顿炮轰:“我就知道你在摸鱼!”

只要出现过一次这样的事件,父母就会开始用怀疑的眼光看待孩子,去审视孩子的一举一动:不相信孩子学习会努力, 不相信孩子能管理好手机,不相信孩子的考试成绩……

不管是高知家庭,还是普通家庭,只要你和孩子之间存在信任危机,那么就会陷入恶性循环:孩子做错了事,父母不信任,结果孩子做错事的频率更高了。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

“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

父母应该和孩子平等交流,多和孩子沟通,听听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而不是自己一言堂,不听孩子的话却什么事情都为孩子做主。

要相信孩子不是自己的附庸,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

以爱为名:一切都是为了你


“这个世界上,大部分爱都是以聚合为目的,只有一种爱是为了分离,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这是普利策评论奖得主安娜·昆德兰写在书里的一句话。父母的手,是无法一直紧紧攥着孩子的。

然而,《鸣龙少年》中,高三学生禹洋却因为母亲“用力过猛”的爱而受到伤害。



禹洋妈妈对孩子的掌控几乎到了极致。


她为了孩子不惜在学校食堂当保姆,还让儿子正大光明地插队,往儿子盘子里多淋一勺肉,手里小小的打饭勺就是她的权杖。


禹洋的一切生活起居她都亲力亲为,甚至午休时占用职工宿舍,让禹洋脱了衣服,从头到脚给他擦身,丝毫不顾忌儿子已经是个半大小子。



有一次,禹洋在家偷偷给自己的房门装了一把锁,她知道后就像疯了般又哭又闹,最后竟然拿刀砍掉了那把锁。


18岁的禹洋毫无隐私、尊严。


她把自己对生活的不满和对婚姻的失望,完全转嫁到了儿子身上。


她爱禹洋但是她更爱自己,用所谓的爱去绑架儿子以满足自己的内心。



在这这样的环境下,禹洋变得毫无主见、自闭、胆怯。


每当家里响起他母亲的说话声或者电话铃声一出现,他就马上会有反应,害怕、焦虑、不知所措。

 

窒息的母爱,是困住禹洋生长的牢笼。


美国作家爱德华说:“家庭关系紧张,父母专制,不尊重孩子的人格,不讲民主等因素,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与人生。”


充满控制欲的父母,让孩子失去选择的权利。


自小没有选择权的孩子,容易丧失人生掌控感。


失去掌控感的孩子,犹如帆船航行时找不到灯塔的指引,在人生的海洋中迷失方向。



我们家长要学会放手,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多肯定孩子,培养孩子独立,相信孩子完全可以做好一件事:


该孩子剥的鸡蛋,我们不帮;

该孩子干的家务,我们不替;

该孩子担的责任,我们不扛。


父母懂得分离,是对孩子最好的成长。


体面退出孩子的生活,孩子才有空间独立,他才有能力在属于自己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重组家庭:被忽视的孩子

拥挤的隔间,伸不开腿的小床,门外嘈杂的声音,门板上贴着四个大字——“不是厕所!!”。


这就是程雨杉学习、居住的地方。

一个无数次被当成卫生间推门而入的狭小房间,门外就是乌烟瘴气的麻将室。

母亲、继父和同母异父的弟弟都住在远离喧嚣的二楼,只有她在这个小小的房间里,一刻都不得安宁。

房间里,甚至还有继父用来偷窥的摄像头。


母亲胆小软弱,又没有经济能力,只能对继父言听计从,对女儿的遭遇也选择了视而不见。

有一次,家里1万块钱不见了,继父认定就是她偷的,母亲明知道真相,却也不敢替女儿辩解。


母亲本该是女儿的庇护所,却因为软弱和无能,一次次装糊涂,逃避问题,将她置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比起继父的偏心和觊觎,母亲的无视和沉默伤她更深。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雨杉没有得到该有的温暖和关爱,而是每天被恐惧、无助、冷漠、绝望萦绕。

所以她自暴自弃,明明有学习天赋却躺平摆烂。

她把自己伪装起来,变得“不好惹、不怕事”,实际上那只是她的保护色。
而她见网友,也只是想找人能带她离开这个家。

很多人以为,不打不骂就是好父母,可情感上的忽视和冷漠,却比暴力更让人痛苦绝望。


儿童精神病学家唐纳德·温尼科特曾说过:
抚养一个孩子成长为情感健康、可与他人形成健康连接的成人,需要父母给予一定量的情感互动、共情和持续的关注作为燃料。而缺失这种必要的情感连接,孩子会感觉自己内心空虚,像缺失了什么必要的东西,他们苦恼而挣扎,却没人看得到。
父母如果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跟孩子没有情感连接,那么即使对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孩子的内心依然荒芜、缺爱。

当他们长大后,往往不懂得爱自己,极度缺乏安全感,甚至形成“讨好型人格”——为了获得他人的爱,不敢拒绝他人。

就像松子,因为童年时没有从父亲那里得到足够的爱与肯定,长大后才会对爱极度渴求,企图从亲密的爱情关系里获得弥补。

因此她才会牢牢抓住对方而一味妥协、退让、付出。她想要的,不过是从幼年起就一直未曾得到过的那份爱!

父母的情感忽视,最终造成孩子一生的悲剧!
父母敌对:优秀也不配被爱

《鸣龙少年》中沈耀一角格外突出,他是同学和老师眼里的学霸、好孩子,但在家里、在父母眼里,却什么都不是。

妈妈自从有了二胎之后,全身心照顾弟弟,对沈耀漠不关心,知道老公一直不断出轨,于是在沈耀生日当天,把他叫去抓爸爸的奸情,将孩子当作诋毁、攻击另一半的工具。

甚至对孩子的生日祝福,都是对爸爸的讽刺:“妈妈希望你成为一个专一、诚实,不撒谎的孩子”。

而爸爸因为是商界的成功人士,所以呆在家里的时间一直都很少,对孩子的关心更是寥寥无几,当沈耀考了年级第一,期待得到爸爸的认可时,听到的却只有:“语文只考了132分,还有进步空间”。


在父母关系的撕裂中,他明白了:即使自己再优秀也不配被爱。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沈耀对弟弟仇视,会用霸凌同学的方式来获得成就感,开始陷入严重的抑郁情绪,甚至已经出现了幻听、自残等躯体化反应。

毕淑敏在《家问》中曾说:

“在纷乱和丑恶的气氛中成长的孩子,是伪劣家庭的痛苦产品。他们在家中最先看到并习惯的待人处世经验,是破碎流离和粗暴残酷。”

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父母会当着孩子的面诋毁对方,在气头上时,多难听的话都可以说出口,甚至会逼迫孩子“站队”,都是亲爸亲妈,血浓越水,孩子偏向谁,好像都是错的。

心理学家认为,父母对另一半的攻击,会让孩子的心理产生扭曲和分裂感,对孩子未来的性格、感情、婚姻,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父母在孩子面前诋毁另一半,无论谁赢了,最后输的都是孩子。

杨绛先生在《我们仨》中写道: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
 
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碰到困难,我们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我们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

这便是真正意义上的幸福家庭吧!
 

真正能让孩子感受到的爱,是父母充分的陪伴、心与心的交流、尊重孩子的感受和情绪、遇到挫折时给予孩子安慰和鼓励、能够肯定和欣赏孩子的优点、闪光点。

对孩子来说,拥有一个温馨有爱的家庭环境,才是成长最好的礼物。

愿每一位父母,给予孩子的爱,都能被接收到。


愿每个孩子,都能被爱滋养,内心生出更多的自信、勇气和力量。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