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看了网上对陶勇医生的争论,我发现:教育的价值观一定要“正”,培养“大女主”,并非让孩子“不通人性”

01-16 08:52发布于北京

关注


先听听陶勇医生的故事



前段时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眼科医生陶勇因为女儿过生日发了一则微博而被部分网友批判上了热搜。


这些网友批判说,陶勇医生让女儿过生日当天洗碗,是一种封建思想,想让女儿当淑女,是对女性的规训,说陶勇是“爹味的男人”。


且先不说网友的批判是不是符合事实,有没有断章取义,有没有带入自己的“投射”,我们先看看陶勇医生是一个什么人。


“认识”陶勇医生,源于2020年1月的暴力伤医事件,那件事当时让人很愤慨和心寒,甚至让很多医生救死扶伤的信念产生了动摇。


然而陶勇医生作为受害者本人,却在最短的时间内走了出来,甚至达成了对伤人者的宽容。


搜狐上有篇名为《眼科医生陶勇:被患者砍伤后,无法再上手术台,却换了方式救人》的文章。这篇文章对陶勇医生的医术、事迹和品格做了很客观真实的报道。


陶勇医生属于80后,因小时候母亲患眼疾而立志学医,后成为北京大学医学院的最年轻博士(按照我国教育体制,一个人从小学不停歇地上学到读完博士,最低年龄也需要28岁,陶勇医生仅用两年,在27岁就取得了博士学位)。


陶勇医生虽年轻,却是我国做眼科葡萄炎膜手术的专家,给许多患者带来了希望和福音。


一位妈妈看着陶医生被砍伤送进医院时嚎啕大哭:“我的孩子看不见那么多年了,好不容易等到陶医生能给孩子做手术,现在都这样了,我的孩子怎么办啊!”


那次暴力伤医事件导致陶医生左手骨折、神经肌肉血管断裂(还有其它伤),再也无法拿起手术刀。


但此后陶勇经过调整,称“以前所有的事儿,一笔勾销”,仍然希望“全世界无盲”。


搜狐那篇文章称:陶勇的菩萨心肠,从来没有变过,即便经历了重大的变故,也依然有悲悯世人的心肠。


教育不能断章取义
也不能被“刻板印象”印象俘虏


要在生活细节里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



说回网友对陶勇医生的评论。


有网友称“他非要在女儿过生日那天让她做一些她不愿意做的事情,把他的孩子往淑女里面套,......让人窒息了”;


“他自己又不做家务,还要求孩子洗碗,想把孩子培养成保姆样子的‘淑女’吗”;


“小孩过生日被要求表演洗碗”;


“十二岁生日上被要求左右逢源”;


称陶勇医生给女儿教的是“思想上的三从四德”,被标注上“重男轻女”的人设。


也有对陶勇医生的支持,不少网友认为小孩子应从小学习家务劳动,有位网友说:“我在家不仅刷碗,还做饭打扫卫生”。


还有网友留言:“不为人父母,不知父母心”。


有时候网上的言论真有点“管中窥豹,只见一斑”的意思。


且不说陶勇医生的小作文,仅仅反映了他教育孩子、和孩子相处的一个极其细小的片段,孩子平时和父母、姥姥姥爷,舅舅舅妈的相处模式并不为公众所知晓。


网友仅靠着这些细小片段,就推断出陶勇医生的育儿“价值观”,这真的对吗?


陶勇医生的价值观,难道不应从他本人的高尚品德中去推导吗?


这样优秀的人,这样的“社会精英”,其聪慧好学,立志从医,遭遇重大不公和打击而不改本色,始终保持对社会的善意和责任(去看看新东方对陶勇的访谈),难道不是教育最好的“价值标准”吗?


培养“大女主”
并非要“不染凡尘”


生活能力是每个时代每个人都应具备的素质



任何一个时代,孩子的生活能力培养不应该被忽视。


女儿生日小作文事件爆发后,陶勇被迫重新发文:接受网友建议,购置一台洗碗机。


但拥有洗碗机时代的孩子就不需要具备生活能力了吗?


还记得前段时间网络热帖“985学霸爸爸倒贴20万‘求带走’”的女孩吗?品学兼优,可却遭到爸爸的万分嫌弃:

房间里堪比垃圾场,“外面光鲜,里面驴粪蛋”。许多网友直言,这样的女孩再漂亮再优秀也难以接受。


然而现在不少观念有点矫枉过正,本着保护女孩的观点,却力图把女孩培养成什么都不会的“大女主”:要求干一点家务,就成了“保姆”,就成了“封建规训”。


这不是培养新时代的女性,这是把女孩培养成自私自利自我为中心的生活低能儿。


且多位心理学家都提出,适当做家务可以锻炼孩子多方面的能力,甚至可以促进孩子的大脑发育。


更有教育专家提出:做家务是孩子人生的必修课。


别小看小小的洗碗,会让孩子动手能力更强,更有条理,也更能体会他人劳动成果。


我们不能一边批判着女孩们的懒惰自私,一边把孩子朝那个方向培养。


至于反对在生日当天要求孩子洗碗,同样是“刻板印象”在作祟,谁规定了孩子过生日就必须被父母捧在手心里,成为公主?


如果一个孩子天天都在做“公主”,被父母各种尊重,各种理解,那过生日时,让孩子体会下对他人付出,为亲人做点事,岂不是另一种有意义的“仪式感”?


况且,孩子明显沉浸在网络中,对爸妈的要求不情不愿,爸爸不能进行一点要求吗?配合爸爸一次又怎么了?


新时代女性的独立自主
并非“不通人情”


家庭与亲情才是人力量的源泉



受网络言论的夸张影响,很多人把“父母皆祸害”,“远离七大姑八大姨”当作人生信条,逃离家庭,与亲友“对立”被当作“独立”、“强大”。


可当“人生十大孤独”曝光并被很多网友所认同的时候,人们能否发现,原来当代人的孤独并非全因为社会,而是自己对社会所抱有的敌对态度造成了自身的孤立?

人们将其归因为城市化进程中的“陌生人社会”,却忘记了,自己也可能是导致“陌生人社会”冷漠疏离的“推手”。


陶医生要求孩子给来参加她生日的舅舅舅妈夹菜,被称为“伺候人”,这完全忽视了中国社会的人情纽带,忽视了传统社会对人的价值,也是对“七大姑八大姨”的刻板印象。


曾几何时,在网上,“亲戚”成了一个负面词汇,提起亲戚,尤其是“七大姑八大姨”,人们总是将其和“爱攀比”“口无遮拦”“无边界感”“询问工资”“催结婚”等联系在一起。


实际上,这完全是对亲戚的刻板印象,是对中国传统家庭与亲情文化不加选择的排斥。


连世界上最著名的心理学家都在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及传统家庭对人的积极意义,我们自己却因为“时尚”而去抛弃最宝贵的东西。


在我的记忆里,我从不因为给亲戚夹菜而感觉自己在“伺候人”。


我小时候特别爱吃冬天的冻柿子,上大学时有一年放寒假去舅舅家,刚一进门,我舅妈就马上从粮仓里拿出了几个红红的冻柿子,说知道我爱吃柿子,这几天就会来,特意放在粮仓里给保存着。


当我就着火炉吃完那几颗小小的流着蜜汁的“火罐”柿子,那种踏实和自在是难以言表的。


这种亲情和温暖让我记到今天。

每次回家走亲戚,给长辈们盛饭端饭已经成为我的习惯,我没有觉得我在伺候人,也没觉得我被封建思想“规训”了,相反,这让给我感到浓浓的亲情和家的滋味,让我感到我是被他们爱护的小辈。


而现在有些网友把亲戚看成“敌对分子”,和亲戚之间划出深深的界限,这是要把自己活成孤家寡人的节奏。


再说了,亲戚不仅是一个人的情感关系,也是人的主要的社会关系。


在这样的社会关系里,人们不仅获得家族品质的传承,资源的共享,还获得了每一个人都会自觉不自觉终生追求的最重要的东西:安全感和归属感。


把自己和亲友乃至父母对立起来,看似强大,却正好反射了一个人的虚弱:适应不了人际关系的“小圈子”,就很难适应社会的“大圈子”。


孩子的感恩之心藏在点滴言行中


不要自己一边培养“白眼狼”
一边抱怨孩子没良心



现在有多少父母抱怨,自己付出了一切,却将孩子培养成了白眼狼。


因为他们根本没有培养出孩子的同理心,孩子不会“共情”自己的父母。


陶勇女儿的舅舅舅妈定然不会天天去他们家,两家人应该是为了孩子过生日聚到了一起。


大人放下忙碌的工作,抽出时间为孩子过生日,给孩子温馨的家庭氛围,这时,孩子为亲戚做些事情,表达自己小主人的责任感和对亲戚的感谢之情,很正常的吧?


孩子不应该为这份温馨做点什么吗?不该去体会家人的爱吗?


我们现在天天喊着要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却一边让孩子只顾自己,不懂体谅他人。


要求孩子拍照摆pose比心怎么了?


这个小小的动作是爸爸希望留下亲情回忆的愿望,饱含父亲对女儿成长的留恋和期待。


如果孩子对爸爸这一个小小的要求都不能理解,不愿意迁就,那她长大了能“共情”别人吗?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吗?


能建立一个人适应社会最重要的品质“同理心”吗?


我们不能一边抱怨孩子无情,一边培养孩子的自私,不能为了“过生日”的仪式感而忽视了爱和教育的本来意义。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