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寒假安全:有一种安全叫做心理安全,家长您注意到了吗?

01-30 08:17发布于北京

关注


寒假季到来,不少家长开始发愁孩子的管理和安全问题。但仍有不少家长认为,学校放假前老师三令五申的安全教育已经足够。


但有件事也许被家长所忽略,很多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可能是在假期萌芽的。


在假期中,孩子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时间自由度提高,会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一些小习惯。


这些外在环境和行为的变化,都会对孩子的内心世界带来影响。


爸妈没有时间管
所以他假期迷上了手机和睡懒觉



据一项抽查访谈显示,疫情期间,由于常规生活被打乱,很多孩子包括大人迷恋上了手机,一些孩子还出现了睡眠黑白颠倒,昼夜节律被打乱的情况。


假期比起疫情期间,孩子的自由度更高,多数家长因为“搬砖”,无论从时间还是精力上都无法很好地照顾孩子。


而孩子自身由于心智发展不成熟,大多缺乏自制力和好的自我规划,容易无所事事,最后被手机网络所吸引。

男孩小彤说,去年寒假自己一个人在家,爸妈出于安全考虑让他不要随意外出,在家看电视做作业。刚开始他很高兴,可是三天一过,他感觉十分无聊,开始自我放纵。


一开始还打打电脑游戏,后来早上连床也不起,窝在被窝玩手机,饿了随便吃点什么,直到爸妈快回来了,他才起床洗漱。


玩手机和睡懒觉是孩子心理安全的两大干扰因素。


玩手机的危害家长们已经深有体会,孩子在手机的“控制”精神萎靡,无心学习,很多家庭因此爆发世界大战。


但对睡懒觉的危害,很多家长却知之不多或未引起重视。


睡懒觉不仅对身体造成危害,如影响肠胃、大脑神经,更重要的是,睡懒觉会引发下丘脑激素分分泌失衡,引发头部不适,影响记忆力,经常睡懒觉还会引发情绪低落,精神不振。

如何克服假期手机瘾和懒觉瘾?


家长可趁机让孩子去挖掘或进行平时没时间进行的兴趣爱好,如找同学玩、体育锻炼、画画、乐器等。


简单地说,就是让孩子有事做,有能够让他感兴趣的、他认为有价值的事情去牵引他。


父母安装了摄像头
孩子出现情绪异常



女孩若若倒也不完全是“一个人在家”,因为他父母虽然人去上班了,却给家里安全了远程摄像头。每隔半小时,妈妈就会在手机上观看若若的动向,并时时提醒。


几天下来,若若情绪异常暴躁,感觉妈妈在随时随地监视自己。她感觉很不舒服,开始避着摄像头,后来用衣服把摄像头盖住,又被妈妈批评。


若若称,烦透了,还不如不放假。


再后来,面对摄像头,若若说自己会紧张出汗,明明什么都没有做,却有一种做了坏事的“做贼心虚”的感觉。


妈妈回家,若若忍不住对妈妈“大吼大叫”。

我们理解家长的难处,孩子长时间独自一人在家,尤其是上小学的孩子,家长很难完全放心。


但对孩子过多的“监视”会让孩子感觉隐私被侵犯,失去自由,引发对父母的对立紧张情绪。


但也不主张让孩子完全“独处”。


独处对孩子来说是一个较高的要求,只有心智非常成熟的人才能长时间坦然独处,多数孩子很难处理好“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家长实在没时间陪孩子,可和亲友建立攻守同盟,避免孩子因无人监管造成的安全盲区,也可让让孩子去参加一些冬令营之类的集体活动。


假期有爸爸妈妈陪伴
亲子关系却急剧恶化



事实证明,很多家长不会与孩子相处。


家长不会与孩子相处?这是为了吸引眼球胡说八道!我把孩子养育这么多年,孩子几乎是我的一部分,我怎么不会和孩子相处?!


家长别着急,先看看网上这些吐槽:


一个网友称,自己放假被家长“三天九骂”;


“放假第一天我妈慈母,放假第三天我妈是母老虎!”


“放假几天,我们闹到了要断绝母子关系、父子关系!”


这可不仅仅是“甜蜜的负担”,父母和孩子的冲突,有时会对亲子关系造成难以弥补的裂痕。


一项在大学里的调查显示,半数以上学生认为自己和父母关系要么冷漠,无法相互知晓对方的想法,要么被管的太死,连放假都不想回家。


究其原因,父母和孩子都没有学会怎么与对方相处,对大一点的孩子来说,可能会通过吵架来抒发愤怒,但对小的孩子来说,就只能默默忍受。

网上吐槽调侃的背后,是对父母无所不在的控制欲的控诉。


父母对孩子的“控制欲”本质上是由于“自恋”引起的:我说的都是对的,我是你爸(妈),你按我说的做,没错!回到家里,你就得遵守家里的规矩!


这些家长唯独忘了,无论多小或多大的孩子,他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意志,绝不是“家长的一部分”。


那怎么办呢?


家长可以拓展与孩子相处的物理空间,减少空气中的摩擦,逛公园、走亲戚、去旅游都是不错的方法。


即使是每天在马路上散步,也会有意想不到的好处。散步和闲逛时大人和孩子的身心都出于放松状态,更容易交流沟通,孩子许多平时不愿分享的趣事,不愿倾吐的心声,这时都会不知不觉地向父母敞开心扉。


这绝对是家长了解孩子,沟通亲子关系的好时机。


我有个同事做的很棒,假期陪上初中的孩子骑行,骑着共享单车,走遍城市的角角落落。甚至骑到乡村感受风土人情,得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认识和体验。


假期孩子无处可去
家长才醒悟


自己的人际关系有多么糟糕

我们的传统观念在养育孩子时,只重视孩子的学习、健康,却忽视了另一样非常重要的能力——人际关系能力。


人际关系代表了一个人的社会适应性。


著名心理作家武志红提出,“一切在关系中产生,一切在关系中爆发、一切在关系中疗愈”。


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更是认为,人的一切问题归根结底是关系问题。


就是说,孩子的情绪,甚至学习困难,都可以归结为孩子在关系中受挫。如孩子学习学不进去,可能是因为受到了同伴压力,家长责怪,老师批评或自我负面评价,因此感到自卑、丧失信念和希望,失去攻坚克难的信心。


然而家长往往忽视了这一点,或者不能认识到人际关系对孩子的深度意义,也忽略的亲友关系对孩子的影响力。


尤其是现在的八零后、九零后家长,带上了对亲戚关系的刻板印象,对亲戚“深恶痛绝”,认为亲戚就是一种爱占便宜不讲理,喜欢攀比的那类人。

这确实总结出了亲戚关系的一些特征,但很多人因此以偏概全地认为现代社会关系中不需要亲戚关系了。


其实无论是传统的中华和合文化,还是来自西方的心理学,都强调了人际关系对个人的重要价值,就连马克思都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产物。


参考一些少年天才陨落的案例,我们可以得知,社会适应性对一个人的发展来讲,可能比智商更为重要,让孩子处于比较复杂的亲友关系中,本身是对孩子社会适应性的锻炼。


如果家长本身欠缺一些可以信任的社会关系(也可能是客观上没有较近的亲戚),孩子也会缺少从这方面进行人际关系“练习”的机会。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