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第5年,从最初参与写作面上项目的无知,到后面看见国内外研究进展-研究目的-研究内容-预期成果-研究基础-支撑条件-经费安排已无感,从国自然、地方基金、科委项目,到国家重点研发、重点基金,项目的申报与申请已驾轻就熟。
4年时光,许多时间花在了项目申报上,导师说偶尔抽空做做科研吧。虽然项目申报也可以学到许多,但学术paper略显难看,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有时候我常常在想,如果申请项目也可以算成果,那我可以列一个长长的list。
图1 博士5年参与的项目申请(许多是独立撰写,导师修改)
2015年10月,原本导师A只想自己申请一个面上项目,由师兄主要撰写,大家一起开会讨论修改。2016年1月,导师A突然让我给教研组小导师B写一个面上基金试试,“就当练练手吧,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申不上也没关系”。那时候,作为学术小萌新,我态度积极,觉得这是导师交给我的第一个任务,我一定要完成得漂亮!
于是我开始看文献,查资料,看某木虫。学着去写研究背景,试图去了解什么叫“关键科学问题”,努力去区分研究目标和创新点,与师兄们讨论研究方案。我依然记得刚入学的那个寒假,我大年28回家,大年初二返校与导师A讨论。3月2日提交给学院。只休息了3天,但仍不觉得累。
这个面上是给小导师B申请的。小导师B是个不太管事的人,平时只负责上上课,另外,额,带带孩子。况且,对于我这个刚本科毕业的人写的本子,她起初就没报什么希望。扔给我一个账号说“你自己去提交打印吧,弄好给我签字”。也许是导师A的idea比较新颖,或者是某些公认的or不知名的原因,三个评审专家打分2A1C,最终会评成功了。那个时候的成就感爆棚,分分钟觉得自己干科研,写paper,当老师,做教授,走上人生巅峰。
殊不知,这是我在给自己挖坑,从此走上了无穷无尽的项目申请之路,同样在坑里的还有我的师兄们。
我们教研组一直都有博士生负责写基金的传统,导致我以为科研界大部分都是这种情况。后来的后来我才知道,很多导师是自己写本子的,学生不参与基金项目的撰写过程,只负责科研。后来的我们也已经很会写本子了,只是再也没有了科研的时间。
每年我们都在吐槽,基金委总是让广大科研人员过不好年,因为基金申请的关口就在年后。对于青椒而言,青基和面上就是科研道路的强心针,死与不死就看能不能中了。而对于大牛而言,funding title也至关重要,貌似是地位和身份的象征,大千人小千人,大长江小长江,杰青优青青拔,xx学者....。社会要进步,必须树立英雄和榜样,而英雄是需要帽子和名分的。
导师说“没有钱怎么做科研,诺贝尔奖获得者也要自己写本子做科研嘛”,“你们以后要积极去申请帽子,像我这种没帽子的一介布衣,寸步难行啊”。显然,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funding是安身立命之本。虽然现在破四唯,但约定俗成的东西没法改变,就像985/211仍然被大家所认可。
图2 诺贝尔奖获得者也要申请项目
“你们要学会同时做好几件事情,既要做实验,也要写本子写论文,充分利用时间”。我信以为然,日日夜夜,浑身充满了鸡血。2017年,导师看上了一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但是我们要跟写指南的团队竞争,压力非常大。我们几个人从预申报-正式申报书-答辩ppt上花费了巨大的心血,最终还是没有成功,此事对我们的打击极大。那年教师节,我们多想给导师送一顶帽子,但又怕他不高兴。
2018年,我们再次牵头申报了另一个国家重点研发项目,此项目我们基础很好,导师志在必得,但仍然不能疏忽。我们从2018年4月开始筹备,一直到11月正式答辩结束,顺利拿下了这个项目。导师说“这类项目对于学院发展的意义大于10个面上基金和100个横向项目,为了学院的学科评估和发展,我们必须去争取,虽然比较花时间,但你们抽空做科研吧。”
导师的野心很大,那一年还让课题组小导师B参与了其他单位牵头的此类项目,因此那个暑假我们参与撰写了2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由于经费较多,其申报书和预算书撰写之复杂,至今仍是我遇到的最难的本子。期间还涉及到一些省部级奖项的申报等等,花费了大量的时间。
我还记得那是2018年的9月份,学院在评选博士国家奖学金,眼看着大家都手握好几篇SCI,自己只有一堆没用的项目申请经验,忽然感觉有些不对。我北大的朋友说,博士的安身立命之本还是SCI,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项目申请有一两次知道是怎么回事就行了。于是我与导师商量,但导师觉得狗屁SCI没用,我们是工科,解决关键技术问题方为国家的重大发展需求。
于是,我迷茫了。paper向左,项目向右,我在中间摇摆不定。我可以拒绝了2个女朋友,但我无法拒绝导师的要求。
没办法,我只能更加勤奋努力,争取都做好。但我导师是一个老好人啊,除了自己的任务,还喜欢大包大揽。“企业哪会写什么本子啊,全靠我们自己写”,“哎呀,他们没有你们经验丰富,去帮帮他们写吧”,“我的学生都是很优秀的学生,你们需要,随时喊他们过来帮忙”。
就是这样,在很多情况下,原本不属于我们的活儿,就被“非常看得起我们”的导师揽过来了。今年我们又参与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申请,整个暑假在湖北待了很久。虽说导师帮助好朋友也是礼尚往来,但是我们作为学生,实在是时间有限,每年如此折腾,我们不是超人。
恰逢最近找工作,我简历上写了很多项目申请经历,但反而被很多老师质疑:
“博士生怎么可能写自然基金呢?”
但我想说的是,我确实写了,大部分是我完成的,还不止1个。
“项目申请的能力固然重要,但是我们还是看重研究成果,这是基本门槛,你出身再好、履历再丰富也没用”。
我尽力了,有限的时间内,我能按时毕业,已经不容易了。
或许,我该延期,或者去做个博后?我又一次迷茫了,但我不后悔。
博士毕业后大部分走向高校,在高校研究中肯定需要申请项目。由于教授们日常事务繁忙,项目申请大多由博士生、硕士生作为主力军,这个过程是一个锻炼思维的过程,但也非常耗时耗力。这两年也跟很多同学聊了聊,国内多数高校都有这种现象。我时常也在思考,如果我是一个老师,对研究生项目申请的培养是必选项还是可选项。目前,不同导师的处理方式不一样,也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作者:桑子,来源:募格学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声明:除特别注明原创授权转载文章外,其他文章均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平台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____________
中国大学教育 ID:cncollege
关注高等教育发展 / 关心大学教师成长 / 关怀大学生成才
大学,有大学问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