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地理视野】关于黄土高原的知识点和考点总结

2019-12-01

关注

知名地理科普平台

谭老师地理工作室

高考地理题设计

精心编选综合整理


黄土高原


经纬度位置:33°41′N~41°16′N,100°52′E~114°33′E。南北向跨跃我国温带和暖温带,东西向包括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地带,属于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相对位置:太行山以西,青海省日月山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


主要由山西高原、陕甘晋高原、陇中高原和河套平原组成,位于中国第二级阶梯之上。


它是中国四大高原之一,东西长1000余公里,南北宽750公里,总面积约64平方千米,海拔高度800~3000米。黄土高原的黄土分布面积占我国黄土总面积的72.4%,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最集中的地区。黄土颗粒细、土质松软、矿物质丰富、利耕作的特点也为黄土高原成为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提供了条件。


20世纪初,中国乃至世界地学界对黄土高原的成因进行过热烈的讨论,并提出了风成说、水成说、残积说和多种成因说等多种学说。其中以风成说的历史最长,影响最大,拥护者最多。


黄土风成说认为,像亚洲中部(包括我国北方地区在内)的黄土,是由内陆干旱荒漠地区强大的反气旋(高压)风从中部吹向外围,把大量的黄土物质吹到周围的草原地带,逐渐堆积而形成的,故称荒漠黄土。


在黄土高原形成的初期,亚洲内陆已经处于干旱的状态,我国北方和蒙古国南部广泛分布着沙漠、戈壁以及沙化土地,为黄土高原的形成提供了大量的物质来源,由于高空西风急流以及近地面东亚季风(主要是西北风)的吹拂,黄土物质被带向远处,再加上太行山等地形的阻挡,黄土最终沉积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了黄土高原。而黄土颗粒从西北向东南逐渐变小这一特征也正好符合风力搬运堆积的特点。


(黄土高原风成说示意图)

水成说认为,在一定的地质、地理环境下,黄土是被各种形式的流水作用搬运堆积(包括坡积、洪积、冲积等)后形成的,故称水成黄土。但是水成说只能解释黄土高原的部分地区,不足以概括全部黄土的成因。


风化残积说则认为,黄土是当地各种岩石在干燥的气候条件下经过风化作用,而后逐渐变化(如有机质的聚集和分解,矿物质的形成和破坏等),最终形成土壤(我们称作成土过程)。但是风化成土作用也只能在黄土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能影响的土壤深度比较浅),难以适用数十米已至几百米厚的黄土层中的种种情况。


黄土地貌

黄土地貌可以分为黄土沟谷地貌(切沟、冲沟、河沟)、潜蚀地貌(黄土碟、黄土陷穴、黄土柱)、沟间地貌(黄土梁、黄土塬、黄土峁、黄土墹),下面我们来着重了解一下三个最典型的黄土地貌。


黄土梁

梁,本意有指物体中间隆起成长条的部分的意思。


黄土梁是黄土区长条形的黄土高地,主要是黄土覆盖在梁状古地貌上,又受到近代流水等作用的侵蚀而形成的。依据黄土梁的形态,可分为平梁和斜梁两种类型。前者顶部平坦,宽度有限,长可达几公里,横剖面略呈穹形;后者是黄土高原常见的沟间地,梁顶宽度较小,呈明显的穹形。


黄土塬

塬,通常指形状呈台状,四边陡,顶上平。

黄土塬是指黄土覆盖的较高而面积较大的平坦地面,其周围为沟谷所环蚀,边缘由于受沟谷的向源侵蚀而参差不齐。它可以是黄土堆积在侵蚀切割不强、地势平坦的大片古地面上而成;也可以是充填山间或山前低地中的平坦黄土面受沟谷分割而成。它是黄土高原特有的保存完好而宽广的平坦地面,是中国西北黄土地区的特有地貌。塬面高出谷底约一百余米,黄土厚度达数十米,地下水埋深普遍在20米以下。


黄土峁

峁,通常形状顶部平缓,斜坡陡峭,方言中是小山包的意思。


黄土峁是黄土受侵蚀后所呈现出来的驼峰和馒头状的地貌形态,是黄土梁进一步受侵蚀所形成的。主要分布在流水切割比较强烈的黄土地区。如在吕梁山与六盘山之间黄土高原北部的黄土丘陵区,地貌形态就以黄土峁为主。在侵蚀形态中,沟蚀大于片蚀,沟头溯源侵蚀迅速,沟床下切与谷坡扩展也很快,沟头前进速度每年平均2米~3米,其沟间地与沟谷面积之比为5:5,切割密度为5000米/平方千米~7000米/平方千米,流水侵蚀强烈。


大家可以在下面这张地图上分别找到黄土梁、黄土塬、黄土峁么?


黄土高原是中国乃至世界最为著名的水土流失区之一,其水土流失面积占了71%,达45.5万平方公里。那黄土高原为何有如此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呢?


自然因素

1.土壤特性

黄土的粒度成分以粉砂粒(0.05mm~0.005mm)为主,而粉砂粒级中又以粗粉砂占绝对优势,黄土的特性决定了它胶结疏松,孔隙度大,分散率高,土粒在水中极易分散悬浮,土块遇水后,迅速崩解。黄土的颗粒性、粉砂性、疏松性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内在原因。


2.地形因素

地形制约着土地利用和水土流失程度,黄土高原长期的水土侵蚀切割,塑造了残塬、梁、峁和沟谷等多种地貌形态。在各种雨强的情况下,一般侵蚀量与坡度成正相关——坡度影响径流速度,径流速度又决定着其冲刷能力。因此,在一定范围内,地面坡度愈大,水土流失也更为严重。


3.降水因素

黄土高原地区具有降水集中、强度大、暴雨多的特点。年降水量一般在400~600mm,但分布极不均匀,主要集中在7~9月,约占全年雨量的60%~75%。据测定,每次暴雨所产生的侵蚀量一般在750t/km²,可占全年侵蚀量的40%,甚至高达90%。暴雨侵蚀次数占侵蚀性降水次数的70%以上,因此,暴雨形成的径流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不断发展的主要动力因素。


4.新构造运动的影响

新构造运动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可以分为直接作用----地震和间接作用----地壳抬升两种。


地震:地震活动频繁的地区,岩石往往容易破碎,产生裂痕,这为流水侵蚀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地壳抬升:地壳抬升,侵蚀基准面相对下降,导致流水侵蚀加剧。


无论是地震还是地壳抬升,都增强了流水侵蚀的程度,进而影响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人为因素

1.毁坏植被,陡坡耕种

黄土高原地区绝大多数是自然地理条件很差的贫困地区,人口素质低,人口增长速度快,为解决起码的粮食及温饱问题,不惜毁林开荒,陡坡耕种。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2.过度放牧,减少植被覆盖率

长期以来,由于放牧强度的增大,严重影响了草地的覆盖率,限制了草场资源的再生速度,人工草地是黄土高原产草量最高的草地,可达7.81t/hm²。由于改良草场与人工草场所占比例相对于自然草场要小得多,因此超载放牧对草场的破坏程度十分大。

3.各项工程建设中的不合理利用土地

随着经济的发展,开矿、修路、建厂以及其他工程建设迅速发展,大量弃土、弃渣进入河道,增加新的产沙来源。黄土高原地区矿产资源种类多,开采过程中缺乏合理的规划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导致开采过程中滥倒弃渣的现象十分严重,造成的水土流失问题日益严重。


面对严峻的水土流失现象,大家可以想到哪些应对的措施呢?


对策

从目前国内外防治水土流失的各项措施看,主要有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它们在治理水土流失中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但它们是一个统一体,在实施过程中不可分割,缺一不可。


1.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主要包括修水平梯田,打坝淤地,引洪灌地。在一些坡度较小的缓坡上建设水平梯田,能平整土地,减少水土流失;打坝淤地可使大量的肥土淤泥,在坝内变成沟底平地;引洪灌地就是引用暴雨产生的洪水漫灌川地、台地、坝地等,可有效的控制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


2.生物措施

黄土高原气候干旱,应以乡土林种为主体,合理利用外来树种。在林种布局完整的基础上,要慎重选择经济林树种。在降雨量400mm以下的地区,以营造灌木林为主,使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保护和利用并举,大力营造农田防护林、水源涵养林、分水岭防护林。


(黄土高原上的水源涵养林)

3.管理措施

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人为因素来看,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是引起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可以根据旱坡地坡度大小,提出一套适合于坡度大小的耕作制度,即大于30°坡地实行草灌间作,25°~30°坡地实行草粮两轮间作,小于25°坡地水坡地水平沟种植,在缓坡地丘陵地尽量增加人工草场,发展畜牧业,在川地、坝地、发展耕作业。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