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人们对贾浅浅不满的本质

2022-09-06发布于河北

关注

01
昨天晚上,贾浅浅授权顶端新闻发布辟谣:
“《雪天》《真香啊》《黄瓜,不仅仅是吃的》这三首诗歌,不是我本人所写,和我毫无关系。”
对于这一点,我并不特别意外。
因为在前几天写关于贾浅浅的文章的时候,觉得那首《黄瓜,不仅仅是吃的》实在有点不雅,于是上网搜索了一番。
结果发现有人说那诗在2006年就已经有了,当时大家用来调侃诗人赵丽华。
到现在为止,一些贴吧2006年、2007年的帖子里仍然有那首诗。
我之所以在文章里仍然“存疑”,是因为担心那是贾浅浅2006年以前写的,只是被网友借用。
现在看来,那诗是伪作确定无疑了。
02
不过,事情发展到现在这个地步,仅仅靠辟谣这三首伪作已经扭转不了大局。
因为贾浅浅的事情已经出圈儿,早已不仅仅是文学的事情。
谈论贾浅浅的人,大多数都不是文学圈的人,我相信,就算把那三首伪作算上,大部分人也没有读过10首以上她的诗。
人们对贾浅浅不满和质疑,已经超出了诗和文学的范畴。
其本质,可以归结为下面这个问题:
如果没有贾平凹这样的父亲,贾浅浅能否取得现在这样的成绩?
03
我觉得,答案应该是否定的。
没有贾平凹的助力,贾浅浅不会是现在的样子。
但毋庸置疑,人生的本质是拼爹的。
每个人都是站在父辈的肩膀上,每个父母都会为子女打下一定的基础。
比如家庭条件好的孩子就是比吃不饱饭的孩子长得胖,比如父母是学霸出身就是能辅导孩子功课,比如王羲之的儿子从小就有人指导练书法,终成书法大家。
这事儿,谁也没办法。
如果贾浅浅生在大作家之家,从小受到了文学的熏陶,“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最终也下笔佳作频出,我们也只能佩服人家虎父无犬女。
要怪,就怪自己没有一个好爹。
当然,有些人为孩子的助力,是违反社会的规则,帮孩子走捷径。
比如,有的作家代笔帮自己的孩子写作出书。
比如,有的教授把自己写的论文署上孩子的名字,帮孩子取得科研成果,进而保送名校。
这些,我们必须反对。
现在的问题是,贾浅浅到底属于哪种情况。
所以,人们对贾浅浅的质疑和不满,就变成了下面这个问题:
贾浅浅今天的成绩,除了得益于父亲是大作家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之外,有没有不符合规则、破坏社会公平的地方。
04
网友对贾浅浅的质疑,集中在两点上。
一是贾浅浅的学历。
据说,贾浅浅高考才考了200多分,就上了作为211大学的西北大学,并且还能留校任教,当上了学校的副教授。
二是贾浅浅的文学水平。
除了一些拿不上台面的“屎尿体”,那些正经的诗,据说也不像一些名家评论得那样好,好得像几百年出一个的天才那样。
对于这两个问题,网上也有诸多争议,有人认为贾平凹在女儿考大学以及就业的事情上可能施加了影响力,可能违规。
也有人论证,当年以专升本的方式(专科不够还可以花钱自费)完全能够上西北大学,毕业后去父亲任职的高校当教师也可能有政策照顾,至于当大学老师后在职读研读博,更是许多人的常规操作。
特定的年代有一些现在看起来不合理的事情,这倒不鲜见。
比如某些垄断国企的子弟更容易进入父母所在的企业,这样的现象我们身边都有。
就算不合理,不合理的也是当年的某些规则,而不是某个个体。
至于贾浅浅的文学水平,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谓“文无第一”,评判文学水平的高低本来是很个性化的事情。
我觉得,她的水平应该不像有些人捧得那么好,也不像一些网友说的那么差。
05
到目前为止,大部分事情都是网友的猜测。
事情的真相如何,绝大多数网友包括笔者,都没有能力去调查。
很多时候,我们只不过是“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而已。
除了个别情绪化的表达,大多数人只不过是借这个契机,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某种担忧。
说到底,折射出来的是公众对拥有资源者违反规则的担心和鄙视,对公平竞争秩序的维护和期待。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