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08发布于山东
随着微信的广泛使用,不少中小学幼儿园以班级为单位建群促进家校联系。然而实际中,原本的交流平台发生变异,有的学校在其中发布教学内容,家长好比“助教”一样被绑架在学校教育中,产生心理焦虑的同时也给学生造成更大的课后负担;有的群还异化成“攀比群”“马屁群”甚至培训机构的“广告群”。
学校以班级为单位建立微信交流平台,有利于加强家校沟通,促进家校联系,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保障,是提升教育效果的一种有益尝试。但是,如果微信群变成了家长成为“助教”的“负担群”,或者异化成“攀比群”“马屁群”甚至成为培训机构的“广告群”,则有悖于这一平台建设的初衷,并与其应当具备的教育功能背道而驰。
首先,设置这一平台不应增加家长的“负担”。有些教师将每天的作业通过微信群发放到家长手机里,孩子做完后再通过微信上传,为了让孩子得到表扬,许多作业只好由家长代劳;有些教师通过微信群“超纲”布置作业,学生无力完成,重任也就落在家长身上;还有些教师在微信群公布学生考试成绩排名,或者点名表扬或批评学生,让许多家长忐忑不安……
这些做法不但增加了家长身体负担和心理负担,也模糊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边界,导致家庭教育学校化。家庭教育变成了学校教育的附庸和延伸,家庭教育的生活功能、情感功能和道德功能被边缘化,亲子之间只存在监督和被监督的关系,难以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
其次,“攀比群”“马屁群”“广告群”让这一平台变成一个利益交换的场所,不利于孩子健全人格的养成。有些家长在微信群晒出孩子昂贵的生日礼物,势必会刺激孩子的攀比之心;有些家长对教师献上浮夸溢美之词,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容易让孩子形成投机心理;最为严重的是,让家长为教师参与的培训机构“打广告”,不但违反了教育部门的有关规定,也有损教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
班级微信群种种乱象的存在,是否就意味着教育部门应当发出一纸禁令,禁止所有学校和教师建立班级微信群?问题并非如此简单。有业内人士认为,错不在微信群或各类家校联系平台,问题是要让学校教育回归本位,不能借家长群让家庭教育过度扛起学校教育的责任,同时家长也应理性看待家校互动。
如何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回归各自的本位?我认为最关键的是要在制度层面厘清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各位应承担的责任。
一是要明确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角色差异和责任重心。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接班人,具有较强的公共性和社会属性。家庭教育更强调满足孩子的生物性需求,是一种在私人场域内自然存在的,富有生活气息,饱含情感的亲缘互动行为。学校和家庭必须深刻地认识到这种本质差异,二者对青少年的成长而言都不可或缺,将家庭变成学校或家长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推进学校的做法皆不可取。
二是要利用制度调控学校教育。学校是正式的教育组织,应当按照教育方针和教育规律办事,不可把学校应承担的任务推卸给家长,因此通过各种制度来调整学校向家庭过分转移教育责任是可行的。例如,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就明确规定“不得布置要求家长完成或需要家长代劳的作业,不得要求家长批改教师布置的作业或纠正孩子的作业错误,不得要求家长通过网络下载并打印作业,不得要求家长对书面作业检查并签字,不得将家庭作业变成家长作业”。这些“不得”为家校联系设立了禁区,对于有效制止家长微信群出现的各种乱象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三是要加强监督,定期清理那些害“群”之马。要净化班级微信群的环境,除了要求学校和教师按照规定发布有关信息外,还要规范家长的言行。要严禁家长发布一些有损教育形象,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视频和图片,更不允许在微信群里发布广告,一旦发现此类内容,学校和教师有责任对其提出警告或者将其清理出群。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