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1 08:23发布于广东
一提到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我们自然就会想起各种少年班、特色班、直升班。
少年班这种教育模式最初是由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提议,并在1978年得到实施,首批推行的高校是中科大、西安交大和东南大学。经过46年的发展,从学校、家长和学生来说,现如今的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与当初有什么不同,一起来看看。
背景大不同
1978年,我还没出生,但从历史学习的角度了解,那时候我国迎来了大转折,迫切需要在一些关键领域有自己的一席生存之地。
在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选出一批天才型学生有助于我们集中力量快速培养国家急需人才。
现如今,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这里面的关键词是“全面”。
我国发展已到了深水期,没有太多的发展经验可以学习,只能靠自己摸索,这时候就需要有更多的创新人才来一起摸索。
我想,过了46年,这多与少的概念还是很明显的。
现状?
翻了近一年各种关于“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会议,提的最多的就是“一体化”、“协同”,其实说到底还是提前招生,没改变“掐尖”的实质。
大学用先修课程要高中的好苗子,高中用联合培养要初中的好苗子,初中用推荐要小学的好苗子,小学用游园要幼儿园的好苗子,幼儿园用孕妈讲堂要肚子里面的好苗子。
孕妈用胎教希望肚子里的是个好苗子,小学生妈妈用各种培训班练出好苗子,初中生妈妈只期望还是个苗子,高中生妈妈只期望别嚯嚯社会就是个好苗子,大学生妈妈没办法决定是个什么样的苗子了。
怎么办?
个人觉得“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真的应该把“拔尖”去掉,真的要加个修饰词,可以加个“创新人才全面早期培养”,因为一个通俗的道理,量起来了,所谓的质也才能有机会。
虽然PISA不代表什么,但哪一天我们的中西部学生的平均水平也可以达到世界前15左右的水平,那我相信“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基本不用提了。
这背后核心问题还是教育的高质量均衡问题,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让这种高质量均衡有了些许的可能。
也有不少国际教育的同仁们一直很推崇IBO的教育理念和设计,诚然确实不错,我也看到不少老师努力把IBO的东西中国化。
在上海等教育发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也在努力把考试、升学更加和国际接轨。
我们做了很多很多,也着实进步了不少。但到头来,那根独木桥,不管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好像还是那么挤,所以家长们就积极行动起来了,原来只搞搞数理化英,现在还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抱着“我儿必腾飞”的信念,走在被“拔尖”的康庄大道上。
在我国中西部学生平均水平没达到PISA 前15前,这个话题会一直存在,也会一直困扰学校、家长和学生,大家都会时刻纠结我是不是那个苗苗,学校也会一直“拔尖”。
有兴趣的话,期待读者朋友们分享一下你作为家长、教育工作者做了哪些“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伟大实验,我们切磋一下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