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9 08:33发布于北京
在选择国家的时候都考虑过哪些国家呢?最后为什么决定了法国留学?
我叫Miguel,来自北京。我虽然是普高生,但是很早就决定留学,而且目标就是巴黎政治大学。读完高二的时候就开始了巴政的申请,在通过鑫慧迪申请的时候老师也有向我介绍推荐几所优秀的高商和政治学院,但是我就比较坚定,只申请了巴政,算是没给自己留什么后路,直奔梦校了。
我是从初二就通过Espace Mondia的在线课程认识了Bertrand Badie教授和巴黎政治大学。当时我虽然对国际政治很感兴趣,经常和同学、老师就国际新闻交换意见,但是没有确定将来选择这个专业方向。
在学习完Espace Mondial的在线课程之后,我看待国际事件的视角浅浅的带上了一点Badie的色彩,开始更多从社会维度思考国际秩序,这大大加深了我对当代国际关系新变化的理解,从而找到了这一领域学习研究的乐趣。
沿着对Badie教授的兴趣,我找到了他当时的新书《世界不再只有“我们”》,书中国际关系前言的理论和分析给了我很大的震撼,虽然带有很多疑问,但是其对国际事件背后的原因的发掘之深刻使我深受吸引。
他对“权力”、“极”等我们耳熟能详的概念进行了后现代主义的批判与解构,让我从他称之为智识慵懒的状态中逐渐开始学习如何批判性的思考这些旧日概念的新变化。
他对全球化和全球性问题的呼吁展现出的人文情怀和跨学科、跨范式的研究路径,让我在初二就早早建立了学习他称之为国际关系中法国视角的这一向往。
而之后通过对Badie教授的背景调查,我又认识了巴黎政治大学这一人文社科顶尖学府。这所普法战争之后建立的学校150年来一直带有对政治,经济和道德的批判精神传统,而在戴国安(Richard Descoings)校长进行的宏大改革之后,巴政又以全新的姿态迎接21世纪的新变化。
巴政本科前两年的跨学科教育非常吸引人,包含经济、法律、历史、社会学、国际关系和政治学,从我的高考选科物理历史政治中就能看出,对于我这种什么都感兴趣的学生,通识学习又能专注特定领域的巴政简直是天堂。
同时囊括的特定地域研究和实践性的公民项目保证了学生拓宽其通识知识面的同时可以围绕某一区域进行专注的学习,并学以致用。
巴政的几个校区都是小城市,生活成本相对较低的同时又有安静学习的专注氛围,巴政的校友大多有一种对母校的情怀。
我对巴政的总体评价是:小而精,广而专,知而行,饱含温度;就像著名的达特茅斯学院那样。
巴政的教育几乎在理论上满足了我对理想大学的期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广泛的通识结合特定领域研究,又有十足的国际化环境。在这些考虑之下,巴政从初二就成为了我的梦校,我之后的努力和规划也都是基于变革理论下这一最终目标的实现的倒推。
可以谈谈自己的优劣势吗?
我认为我的优势在于目标明确,思路清晰,规划合理。这使得我在申请动机,国际化社会活动经历,批判性思维和带有本国色彩这几方面都做的相对较好。
申请巴政的竞争是十分激烈的,我面临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学霸“施加”的压力,所以我通过给自己分析竞争形势来缓解压力,增强信心。
首先我明确的是每年巴政录取的中国学生包含了来自IB、AL、AP和高考等各种教育制度中的申请者。相比之下,我认为一个中国色彩十足的,根植于中国教育和文化传统,同时又具有国际视野和批判性思维的学生一定会被巴政赏识。
所以我做出了一个坚定的选择,放弃人大附中国际部的机会,去读普高,然后多参加国际活动提升背景。后来我发现,我们这一届被录取的中国学生里有一半都是来自普高。
普高的磨练让我相较于国际部的学生更能理解体制内的进步和困境,从而发掘社会发展困境的深层原因。通过与老师、同学频繁的交流,我也深刻感受到社会的文化和价值观在时代中的流动和演变。
在对本国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有一定体验和思考之后,我积极投身于国际交流活动和学术活动,在提升国际化背景的同时强化自己的学术能力和软实力综合素养。
有趣的是,在得知被录取后,我发现自己比有些同样被巴政录取的来自国际教育的中国学生的背景活动还要丰富一些。
但在回顾复盘中,我也发现我的劣势在于校内平时成绩,语言能力和特定学科知识的匮乏。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普高学生的期中期末成绩就是会相对国际教育的学生来说较低,但是我尽力在重要学科上成绩突出一些。
我没有特意去训练提升我的语言能力,也没有特别专注提高语言的标化成绩,只做了一两周的准备就去匆忙考试,达到了巴政要求的雅思最低分7分。
这使得我在各种活动中都多多少少面临一些语言问题,即有观点但无法表达明晰,在面试时语言问题也成为了我的顾虑担忧,几次让我感到焦急慌乱。
就我个人经历而言,世界历史和经济学对我来说尤为关键。尽管高中历史课包含了世界历史,但远没有国际教育中的那样广泛又深入,即使本着对历史的兴趣,我进行了许多课外阅读,但还是无法与国际教育中系统的学习世界历史来的那样深刻,在一些学术活动中通过与其他背景的同学交流,我对这一点的感受尤为深刻。
此外经济知识的缺失是普高学生一直的短板,在如同模联和EPQ这种项目活动中缺少经济学的方法论和知识是我最难克服的。尽管我尝试自学,但效果同样远不及系统的学习和长期的训练。
更多的还有多元的思维和国际化的交流能力,相对普高学生,这也让国际教育中的学生在申请以及到未来的巴政学习中有更大的优势。
总的来说,我的优势和劣势基本上大都在我选择的可预见后果里,所以对我来说就是尽力做到最好了。
聊聊申请过程?和你的选校的想法?
-申请准备、面试问题、心路历程
巴政的录取评估分为四部分,对我来说,申请的第一步就是提高均分的问题,这关乎着平衡课内学习与课外活动的安排冲突,两种学习心态的区别与学习模式的差异等问题。
此外我选科时没有以高分为目标,而是凭着兴趣选了物理历史和政治,再加上普高生的均分本来就相对要低,所以我并没有完全投入提高均分,而是守住重要学科如英语和历史的特定年级排名和分数,同时尽力控制住平均分到85。
虽然有些遗憾的是最后只有83.98还是没到达85,但是腾出来的精力让我丰富了国际化背景,提升了学术能力,在剩下三个评估部分提高从而弥补了均分这一劣势。
在校内我就积极参与各种活动,比如投稿《中学生时事报》,参加社团活动和模联活动,参与外研杯英语演讲大赛等。
在校外我参加了三次不同领域的夏校,从语言到专业知识都有了显著提升;一次环保国际志愿者的经历让我将自己的学习和实践联系起来;EPQ的研究经历对我的整个学习的方法论都有升级。此外我还担任了两周的游学活动的领队,算是一次简单的实习。
可以说我的社会活动规划是完全对标我对巴政的期望的,广泛的跨学科学习,同时专精某一领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活动中我也给自己分别设定了不同的目标,如推荐信,亦或是掌握特定的技能、知识。
对于这一方面,我投注了大量精力,也对自己的规划和取得的成果都相对满意。
我提前一年就开始搜集面试相关的信息,但是得知面试的内容与前几年前同时,这大大影响了我的安排。再加上语言劣势给我的无措感,导致我对面试其实没多少信心。
我并没有进行大量的面试准备练习,尤其是那个我愿称之为看图说话的部分,只是通过两三张图片的深入分析,确定了我的临场分析策略。我的应对策略是,保持日常学习的分析习惯,建构有个人特色的分析逻辑和分析结构,以不变应万变。
此外我没有按照网上的一些经验贴推荐的那样专门抽时间密集的阅读经济学人等内容来建立广泛的知识库,而是继续我自己的进度,看感兴趣的内容。
面试时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相对简单的漫画,并本着想到哪说到哪的原则,把我的思路历程全部呈现给考官,包括我的大胆猜测,即兴玩笑,过度联想和自我否定等等,建立起了纵向发展和横向联系的两条叙事线,把我能想到的都说了。
虽然我觉得我的思路很清晰,但是考完也在担心因为紧张导致的表达不准确或者用词不当等等。
巴政的评分机制是每个部分占20分,总分80,我的成绩是70.27,没有被告知每一部分的小分。
今年面试第二部分看图说话的时候没有给我准备时间,选好图片之后立即开始说,其实可以说是很好的契合了我的面试策略,考虑到我练习不多,而且思路也是边说边想,所以对我来说即使没有准备时间对结果影响也不大。
明年开始评分机制变成了除面试外各占20分,面试独占60分,总分来到了120分,可以看出学校对于面试的重视。
申请留学时为什么选择中介?如何选定的中介?您觉得中介在申请过程中起到的作用~
因为考虑到自己是体制内的学生,第一次做这种申请,即使自己全力diy,也有可能因为程序或者经验问题遇到困难,所以还是决定选择中介来帮忙。
在选择时也考虑了新东方,新航道等等机构和各种平台上的个人申请辅导,但是当时考虑到鑫慧迪是专门做法国方向申请的,对充斥着法国特色的巴政应该会更有了解,而且鑫慧迪也每年都有巴政的成功案例,所以就选择了鑫慧迪。
申请中黄夏微老师和董晓艳老师在整个申请过程都提供了非常专业的帮助,此外在面试准备时还安排了一位在巴政学习的学姐为我辅导面试内容。
总之我觉得中介在申请过程中的帮助是非常非常大的,尤其是在自己第一次申请的情况下。同时我也看到了网上很多黑中介和申请辅导水平不如diy的情况,所以我觉得选择时还是要做好对自己,对中介和对目标明确的评估,在申请过程中也多学习,自己熟悉后就可以独立完成以后升学求职的申请了。
还想知道
学长的备考经验与录取时的心情?
明天同一时间
不见不散哦~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