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26发布于北京
我们都在追求理想的艺术教育。
然而,一旦深入到艺术教育实践当中,就会发现情况远比想象得复杂,其中涉及不同的教学理念、方法、环节等等......
就拿如何介绍艺术名作为例,仍有许多课堂要么一上来就讲艺术家和作品,要么直接让学生模仿艺术家的风格去创作。如此一来,学生只接触到成品,却很少看到催生这些成品的思维模式,而这恰是最该培养的。
传统的教学方式还有一个明显的弊端,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一个既定框架之中,使其逐渐变得循规蹈矩,墨守成规。而艺术教育的真正目的——去帮助孩子突破常规思维、发现新事物、激发创造力,就这样被忽视了!
像我们熟知的那些伟大的艺术家,达芬奇、毕加索等,他们的艺术成就正是源自于对传统艺术理念的大胆质疑与彻底颠覆。
回到如何介绍一幅艺术作品的问题上,我们积累了一些颇为有益的经验可供分享:用“艺术思维”带领学生走进作品,引导学生像艺术家一样思考。
关于
艺术思维?
About Artful Thinking
“艺术思维” (Artful Thinking)是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于 2004-2006 年间开发的一个教育创新项目“零点计划”(Project Zero)的研究成果。
“艺术思维”关注的主要是体验与欣赏,而非艺术创作。其目标在于助力学生发展思维能力,进而为学生在艺术以及其他学科中开展思考性学习提供有力支持。
The Artful Thinking program was developed by Harvard Project Zero between 2004 and 2006. It focuses on the experience and appreciation of art as a way to help students develop ways of thinking that support thoughtful learning in the arts and beyond.
对于“艺术思维”的工具,目前有一个相对成型的研究成果——艺术思维调色板(Artful Thinking Palette)。巧妙的以调色板为隐喻,“艺术思维”由六种思维方式(Thinking Dispositions)组成,它们分别是:
观察和描述(Observing & Describing)
质疑与调查(Questioning & Investigating)
比较与联系(Comparing & Connecting)
发现复杂性(Finding Complexity)
探索观点(Exploring Viewpoints)
推理(Reasoning)
在学习过程中,每种思维方式都对应着特定的思维惯例(Thinking Routines)。当这些思维惯例被应用于课堂教学时,能够逐步引导学生养成深度、批判性以及创造性思考的习惯。
Using the artist's palette as a central metaphor, the Artful Thinking Palette consists of six thinking dispositions that strengthen students' intellectual behaviors. These dispositions are developed through thinking routines that can deepen students' thinking in the classroom.
让艺术思维
与课堂融合
Artful Thinking Integration
了解理论和工具不难,难在如何应用。
正如艺术家仅凭基础色就能在调色板上调出万千色彩一样,“艺术思维调色板” 这一工具对教师的课程设计及实施提出了很高要求。教师不仅需要懂艺术,更要懂得如何在课程中巧妙地将艺术与这一工具进行有机融合。
现在,我们以一堂名画赏析课为例,看看王府教师是如何利用“艺术思维”引导学生走进作品,进而达到思维训练的目标。
“艺术画作中丰富又复杂的信息是促进孩子们进行深度思考的重要材料。”
沙里・蒂什曼(Shari Tishman)
哈佛大学 “零点计划 ”首席研究员
这幅画是西方现代派艺术的主要代表人物,西班牙著名画家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创作于1937年的《哭泣的女人》(The Weeping Woman)。
质疑与调查
(Questioning & Investigating)
“质疑与调查”是激发好奇心和引导探究的一种方式。老师用“看见/思考/好奇”(See/Think/Wonder)思维惯例引导,让学生先花一点时间观察画作,按照下述问题思考,并说出他们的想法。
你看见了什么?
你想到了什么?
有什么让你感到疑惑的吗?
来听听同学们是怎么说的:
“我看到了一张完全变形的面孔”
“一位五官扭曲、泪流满面的女人”
“这位带着漂亮的红蓝色帽子的女士,究竟承受了什么样的痛苦,以至于面部扭曲,眉眼倒竖呢?”
质疑是一切教育开始的契机。这种思维方式的重点在于引领学生去发现问题,对自身的直觉以及内心的困惑更加敏感,进而激发其内心深处的好奇心并展开深入探索。
观察与描述
(Observing & Describing)
“观察与描述”着重于进行深入观察和详细描述。教师引导学生更为深入地去留意 “颜色 / 形状 / 线条”(Colors/Shapes/Lines)等方面的细节,同时鼓励学生运用更精确的词汇,将自身的观察所得进行详尽的描述。
听听同学们是怎么说的:
“粗硬的黑色线条,挺直有力”
“红、绿、紫、黄、黑、白,几种颜色以最不和谐的色调搭配在一起”
“女人的脸部被大块大块地分割”
“视觉中心的脸的下半部分是大片泛青的白色”
可以看出,通过这一步引导,学生不仅能够慢下来仔细观察事物,还能运用更具内涵的词汇描述,避免流于表面的表达。如此引导,意在使学生能够更加敏锐地感知事物的特征,并准确地将这些感知用语言表达出来,促进其认知能力的发展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发现复杂性
Finding Complexity
“发现复杂性”侧重于发掘多重维度、揭示层次和探索部分和目的之间的关系。老师引导学生用“部分/意图/复杂性”(Parts/Purposes/Complexities)这一思维惯例对作品进行拆解,并思考:
占主导地位的艺术成分是什么?
接着,教师带领学生深入剖析作品的艺术成分及其与主题的关联,并思考:
这些艺术成分是如何服务主题的?
一起听听学生们的讨论结果:
“从挺直有力的笔触和强烈的色彩,我感受到了画家创作时激烈的情感”
“女人用苍白的牙齿,紧咬着用锯齿状线条画成的手帕,她确实是恨得咬牙切齿呀”
“扭曲的眉眼,奇形怪状的耳朵,勺子舀出的眼泪,这些表现手法乍一看不太和谐,但是当它们巧妙地组合在一起时,却让画作中的痛苦直接传递出来了”
学生从拆解部分开始,到挖掘与主题之间的联系,学会从多个不同层面去解读艺术作品所蕴含的内涵与意义。在此过程中,他们能够深刻地领悟到艺术作品里形式与内容紧密融合的特性,从而有效提升自身的艺术鉴赏能力以及分析性思维能力。
探索观点
(Exploring Viewpoints)
“探索观点”侧重通过不同的视角或观点看问题,从而培养洞察力。教师使用“进入感受”(Step Inside)这一思维惯例,以 “采访艺术家” 的创新形式,引导学生亲身体验艺术家的思考方式。
活动名称:拿起话筒,采访艺术家!
形式:学生/教师和学生,扮演采访者和艺术家;
过程:学生和教师一起研究艺术家及其作品,编写采访脚本,模仿艺术家的言谈举止,甚至如何着装。
教师在此环节发挥关键作用,协助学生做好充分准备:
深入研究所扮演的艺术家,全面了解其生平、创作风格与时代背景,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
鼓励学生大胆发挥想象力,创作引人入胜的对话,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勇于探讨复杂深刻的问题,详细作答并进行批判性思考,在模拟采访情境中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应变能力与沟通能力。
体验式学习法的巧妙融入,不仅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学习参与的深度,更让学生有机会从不同的视角对所研究的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进一步深化了学生的艺术体验与感悟。
对于这样一幅立体派风格的作品而言,如果单纯从传统绘画审美的视角去审视,那么画作中的形象恐怕会被视为破碎、扭曲、且难以辨认的。
但若是运用“艺术思维”去欣赏,便能够突破表面形式的局限,领略到艺术家在进行创作中所蕴含的先锋精神和对传统的大胆突破,进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作品的独特价值和意义。
将“艺术思维”作为一个工具融入课堂教学,通过艺术作品这个载体来训练并激发思维,是我们在构建前沿艺术教育理论上的重要实践。
我们相信,只要学生能像艺术家一样直接而深入地思考艺术创作,这种思维方式本身就有利于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