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0 09:01发布于北京
作为国际课程体系的“三巨头”之一,IB课程(国际文凭课程)一直被誉为“名校通行证”。对于希望孩子走国际教育路线的家庭来说,IB的名字并不陌生。但IB究竟是什么?它如何帮助孩子在全球化的教育环境中成长?又能否兼顾中国文化教育,帮助孩子适应国际化学习?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一起走进IB,走进IB PYP ,了解课程体系背后的故事。
我们先来看一下官方解释:
IB课程由国际文凭组织(IBO)提供的一种教育课程,其目标是为3-19岁的全球学生提供全面的教育,通过“小学项目-PYP、中学项目-MYP、大学预科-IBDP”等不同阶段的课程帮助学生在智力、情感、个人发展和社会技能等方面得到提升,经过数十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已经发展成套完整的教学大纲和评估体系。
从本质上讲,IB 更像是一个极具前瞻性和系统性的框架。
类比盖房子的过程,它并非急于开展具体的施工操作,如浇筑地梁、砌墙等,而是先着眼于设计房屋的整体结构,即搭建这个独特的教育框架。而这个框架的核心要素包含知识、概念、技能、态度和行动这五大发展要素。有了框架之后,IB 采用的是与众不同的探究式学习模式来进行实践落地。
小学项目(IB PYP):激发学习兴趣与好奇心
中学项目(IB MYP):培养综合素养与跨学科能力
大学预科项目(IB DP):为高等教育做全面准备
本期内容,我们将聚焦于 IB PYP 阶段探究学习模式,探寻其如何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点燃学习热情、培养探索精神。后续,我们还将持续推出关于 IB MYP 和 IB DP 探究学习的精彩内容,诚邀各位读者一同关注。
IB PYP(小学项目)作为 IB 课程体系的基础阶段,具有独特的魅力与价值。它专注于激发 3 - 12 岁孩子的学习兴趣与好奇心,为孩子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石。
在课程设置上,IB PYP 以六大跨学科主题为核心,涵盖语言、数学、科学、社会学、艺术、体育等各个领域,打破传统学科界限,让孩子们在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中探索知识的奥秘。
那一土致知学校IB PYP阶段课程有何独特之处呢?
探究式学习:
激发孩子内在的学习动力与潜能
孩子们的内心世界犹如一片广袤无垠的宇宙,天生就充满了对宇宙星辰的浩瀚、自然万物的神奇以及社会百态的奥秘的强烈好奇。这种好奇就如同星星之火,必然会引发无数个问题,而这些问题恰恰是一切探究活动的源头活水。
在教育的世界里,“留白” 是一种极高的境界。若孩子总是被灌输现成答案,内心的问题会干涸,探究欲也会消散。
IB 学部PYP 阶段探究式学习紧密结合真实世界。例如:
在小学阶段的“共享地球”单元,孩子们参观回收经济产业园,亲眼见证废物如何“重生”,感受可持续生活方式;
在“我们如何组织自己”单元,孩子们走进地铁系统,了解地铁运行机制,探讨社会组织的高效运作。
通过这样的实践,孩子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培养了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从解决小问题开始,逐步积累经验,获得信心,最终能够应对更复杂的挑战。
正如威金斯所说,学校教育旨在让学生在真实世界自如生活。
跨学科融合:
打破学科壁垒,培育全能型人才
在 IB 课程的超学科探究主题世界里,一个主题往往就像一颗投入知识湖泊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涉及到语言、科学、政治、音乐、艺术等众多领域的知识。
例如,学生们在一土致知学校IB学部的课堂探讨《生物及其生长周期》这一主题时,学生们在深入了解珊瑚礁和其他生物的奇妙共生关系之后,会从视觉艺术元素的独特视角出发,细致地分析珊瑚的形状、颜色、肌理等美学特征,并进一步思考如何巧妙地运用各种材料来创作立体的珊瑚礁及共生生物作品。
同时,他们还会精心制作海报,向大家生动地介绍拯救濒危动植物的重要意义和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既吸收了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又在艺术设计能力方面接受了严峻的考验和锻炼。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各学科之间泾渭分明,学生们在科学课上专注于科学知识的学习,在数学课上埋头于数学公式和定理的钻研。
IB 课程的跨学科融合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成功地打破了传统学科之间那看似坚不可摧的壁垒,让知识不再像一个个孤立的岛屿,而是汇聚成一片浩瀚无垠、相互连通的知识海洋。
IB课程是否适合我的孩子?
1. 能否兼顾中国文化教育?
IB课程注重多元文化的融合,但在一土致知学校,孩子们从小接受中英文双语教育以及多国语言选修课程,既能开拓国际视野,又能扎根于中国文化。学校还通过主题探究课程,将中国历史、社会、地理、人文和社科等课程的学习等内容融入教学,确保孩子不忘本土文化,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尤其是在情绪和情感上的管理。
2. 孩子能适应国际化学习环境吗?
IB课程通过探究式学习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学习动力,帮助他们逐步适应国际化的学习方式,无缝对接大学生活。无论是团队合作、跨学科探究还是项目式学习,孩子们都能在实践中积累经验,逐步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写在最后
纪录片《他乡的童年》的导演周轶君曾经在访谈中这样说:“真正好的教育,是在孩子身后半步,帮他去认识自己、认识世界,而不是拉着那个绳子,说你要跟我走。教育最本质的事情,其实也是最难的,就是教会一个人认识他自己。”
IB体系,是在孩子身后半步的“支持者”。于现实的层面来看,判定一个课程体系的好坏与否在于其是否可以作为进入名校的跳板,但于孩子本身而言,更重要的是:
是否能够如其所是,允许他按照本来的样子去生长。
下期内容见!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