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8的Nicola老师已经在提醒G9的老师们 "做好心理准备",这群将学术进度条拉满的初中生,即将在课堂上掀起一轮又一轮思维风暴。而这一切,源于赫德初中英语课独特的 "分层生长系统"。
课程分层详解
#从“敢开口”到“会思考”的四级跃升
每周8节英语课,被精细拆解为四个能力阶段:
Phase1:语言种子期
60%基础英语+40%实践英语强化的组合,如同为体制内转轨的初级语言学习者提供刚刚好的 "阳光雨露"。每日5000词的可理解性输入,配合「5×5 演讲法」(5句话×5主题),让原来表达基础较为薄弱的同学们入学三个月就能突破表达障碍。
G6刚从公立转来赫德的Leo
Cai入学第一学期就是Phase1的同学之一,倒不是说英语的能力的好坏,而是当时的Leo还保留很多体制内学习的习惯,在课堂上不敢大声表达,更不敢质疑,从来都是课下默默地找老师。
Leo在赫德的每一天,他发现每一节课堂总是很活跃。常来听课的校长,思维活跃的同学们,始终能激发新思路的老师…再加上各科英文教学的全方位“包围”,「感染力」涌现,Leo就在不知不觉中,被慢慢带动。
从敢于回答,到主动提问,再到现在随时被叫上台,张口就能即兴完成一个很棒的Presentation,Leo从Phase1开始,一年进阶一个Phase。
Phase2:思维萌芽期
50%文学课+50%通用英语的搭配,如同在知识土壤中播下批判性思维的种子。这个阶段,在常规的听说读写课之外,老师开始带着同学们共读经典原版文本。G8的文学课老师这个学期正带着同学们精读纽伯瑞将奖章作品《Giver》,是一本由美国作家Lois Lowry于1993年创作的反乌托邦小说。
当同学们围绕《Giver》的「文学圈」(Literature Circle)讨论中,开始质疑 "我们的同质化社会是否必然导致情感缺失" 时,他们正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从语言学习者到思想者的蜕变。

赫德课堂随处可见的讨论
Phase3:学术拔节期
在Phase3阶段,我们为学生搭建从语言能力到学术能力的进阶阶梯——60%高级文学课+40%学术英语课的黄金配比,这个阶段的同学们正向母语思维无缝迈进。
高级文学课:在经典中破译思维密码
当G8学生拆解艾略特《荒原》里的 "水" 意象时,他们正在解码现代主义诗歌的隐喻系统;分析萧伯纳《皮格马利翁》的戏剧对白时,实则在探究语言如何塑造身份认同。这些文学解剖课不是文字游戏,而是培养学生 "在字缝里看见历史" 的洞察力。
学术英语课:锻造学术表达的金刚钻
从确定选题、论证 "人工智能伦理边界" ,到完成APA格式4000字论文,学生在学术英语课上会经历完整的学术训练周期:用Toulmin模型构建论证框架,通过文献综述追踪学界前沿,甚至在模拟学术会议上接受 "同行挑战" (Peer Review),充分为高中各学科的学术研究做好衔接准备。
当年G6 Phase1起步的Leo同学今天正在G8的Phase3,刚刚考到托福100+,目标是G9的时候直升母语等级的US
Pathway。
Phase4:人文思想者养成计划:用语言撬动文明对话
在Phase4,我们为学生打开文明对话的时空隧道——Humanities
& Literature课程如同魔法罗盘,带他们穿越古希腊城邦、中世纪修道院、工业革命工厂等不同时代、文化、历史背景。
六年级小组合作完成长篇小说,七年级同学们独立完成个人长篇文写作,到八年级将符合相应时代口吻的自制戏剧搬上舞台。
从对比分析《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与《史记》中的权力叙事逻辑,到解构工业革命时期议会辩论稿的修辞(格莱斯顿演说中的类比框架),这些都是阶段四同学们英语学习众多学习项目中的其中一部分。
#那些藏在细节里的教育密码
每学期三次的Star
Reading+CEFR+剑桥模考三维测评,如同为学生绘制 "成长心电图"。92%的学生在一年内实现至少一个阶段跃升,而测评结果自动生成的个性化学习报告,让家长清晰看到孩子的 "最近发展区"。
"推门课" 是赫德的教育实验田:校长、学科组长随时推门进班,可能撞见学生用《Wonder》制作时间胶囊,可能偶遇古罗马法庭重现,甚至可能见证古印度种姓制度的沉浸式体验。在这里,课堂永远充满未知惊喜,而孩子们永远是舞台的主角。
赫德中学英语课堂
赫德的老师是出了名的「严选」:我们的英语组团队不仅毕业于世界各知名大学,很多在加入赫德前还曾担任备课组、教研组、学科组负责人、学术带头人等经历,人均授课时长超10,000小时,带出3届以上完整学段毕业生等等...然而,这些只是入门条件。
「感染力」是我们录取老师的关键词之一。要有和赫德气味相投的一股子对教育的热情,要有在课堂全情投入的饱满状态,要随时接住同学们抛来的各种奇思妙想。 真正打动学生的,是老师被学生质疑时一起探讨可能性的惊喜、是老师不断更新课堂内容的执着,更是所有教师身上那股 "陪学生一起疯"的教育热情。

赫德中学师资力量
#那些被挑战改写的成长故事
另一个Leo的 "找茬" 哲学
另一位Leo Mu同学,从2017赫德创校元年的一年级新生,到如今G8母语级Phase4的佼佼者,Leo已经在赫德度过了完整的7年成长周期。
当课堂的原版阅读开始到《杀死一只知更鸟》的种族议题时,像Leo这样的典型赫德学生会抛出犀利追问:"如果阿迪克斯是黑人律师,故事会怎样发展?" 这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劲头,让他的英语课堂变成思想角斗场。
为什么作者会这样写?为什么课本上这样解读?他的每个 "为什么" 都在重塑课堂的边界。
在像他一样的创校生带动下,赫德班级形成独特的文化,师生一起解剖《荒原》时争论意象解码方式,分析工业革命时对比中英史料,甚至在雨中创作诗歌时探讨浪漫主义的时空共通性。这种思维风暴让Phase4班级的Star Reading原版阅读等级直达10+,平均领先美国同龄学生2个年级的阅读级别。
左右滑动查看初中教室英语氛围
转轨生Daisy的蜕变之路
从公立校转来的 "沉默者" Daisy,带着50分左右的托福成绩走进赫德时,没有人想到这个连课堂提问都脸红的女孩,会在一年内实现质的飞跃。她的蜕变,始于一次意外的课堂互动。
在Phase2的《小王子》精读课上,Daisy被老师选中扮演玫瑰。这个看似简单的角色,却让她在课后反复练习发音直至深夜。两周后,当她在课堂上用颤抖的声音说出 "我当然爱你,没让你感觉到是我的错" 时,教室里响起了同学和老师雷鸣般的掌声。这次经历像一束光,照亮了她的语言世界。
老师在课后根据她的CEFR测评结果,为她定制 "莎士比亚戏剧片段+TED演讲模仿" 组合训练,一年后Daisy实现了托福85分的答卷。她的进步印证了我们的教学理念:语言学习不是机械训练,而是点燃内心的表达欲望。
这也正是赫德课堂 "感染力教学" 的最佳注脚。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生长力
学到英文诗歌的孩子们想要描写一场大雨时,没有什么比一场雨中漫步更能激发灵感;同一场雨,有些孩子看到了春意,另一些又描绘了年少愁绪。不命题的英国浪漫主义在这个春天、在赫德校园重新被少年们感受。
当孩子们想要书写一篇关于恐龙的文学作品时,老师会直接把课堂安排在中国古脊椎动物博物馆。身临其境总有它不可替代的意义。
同学们游学博物馆当语言能力遇见思辨勇气,当创新思维碰撞跨学科实践,赫德的孩子们正在生长出改变世界的能量。这里没有标准答案,只有持续进化的课堂;没有绝对权威,只有平等对话的师生;没有统一模板,只有为每个孩子定制的 "语言跑道"。
正如 Nicola 老师所言:"我需要不断更新课堂内容,才能追赶孩子们飞速生长的节奏。" 而这,正是赫德英语教育最动人的模样。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