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6 08:34发布于北京
自学能力培养中,教师的角色在何处?
当知识不再是喂养,而是点燃火种,我们相信教育的意义已经超越了课堂的边界。
当兴趣变成项目,G6A班的孩子们正把折成流线型的纸飞机塞进文件夹,这是他们和导师制定的跨学科计划。机翼配重计算簿上密密麻麻的物理公式,像极了一部少年版的《空气动力学手稿》。
当海淀黄庄的补习班正在兜售“15天数学速成秘籍”时,赫德中学部的孩子正在经历一场静悄悄的“习性养成”:在标准化学术教育的尽头,真正的分水岭从来不是知识点的多寡,而是能否在无人监督的课桌前,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思维坐标系。
重构“教”与“学”的模式主体
15:28-16:13,走廊监控记录下这样一组数据:G6B教室先后进入5位学科教师。
英语老师Vera刚解答完同学们关于文学赏析的困惑,立即去找上午预约了她的三个孩子讲错题,这是赫德特有的“移动答疑模式”。
与此同时,导师Cici引导学生启动“互助圈”:完成《Home Plan》后,学生需结对讲解思路,并在白板上标注彼此的逻辑漏洞。“教会别人,才是最高效的学习。”Cici说。
除了知识点的预习和答疑外,阅读与讨论也是自学能力养成的绝佳方式。
“我们会经常在课上争论,比如荒诞主义是不是无可避免?如果一件事没有目的性,是不是可以去做?”Leo与同学们的辩题经常让老师们都乐于参与,就最近看的书或一些观点来进行思辨,也是学习中重要的一环。
学术优先,是赫德课程的基础保障,中学部七年一体化的课程设置落到初中阶段,不仅是为了给同学们打下扎实的知识储备和解题能力,更是培养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自学的能力。
翻开赫德的《学本》,每章的开篇不是例题讲解,而是留出整页的“思维风暴区”。
《学本》这个依托在融合了国家义务教育阶段的教材,以及对比了IGCSE等国际核心课程的知识点,融合成一本用于“学生学”,而非“教师教”的工具书,将传统课堂的"教师输出-学生接收"模式彻底翻转。
“预习不是要弄懂所有问题,而是培养面对未知内容时的自主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数学老师Aaron指着《学本》习题本上的批注痕迹解释道。
平时忙于听课和完成作业,考试前忙于背诵记忆和刷题,思考和总结的时间被挤压殆尽。赫德希望给孩子的成长留白,制造“呼吸感”,让他们坐下来认真思考,进行思路整理。只有敢想、敢于有自己的思路,主动把知识的底层逻辑搞清楚,才算得上真正的理解。
于是,课前预习成为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的重要一环,更是个性化教育理念落地的关键场景。
上学期G7的期末课程汇报上,Jason将自己和同学们的错题本展示给家长们。红色是答案的批注,而蓝色是”为什么会这么思考“的元认知追问。
当知识焦虑催生出万亿规模的补习市场,赫德却始终以“校外0补课”要求教学团队在校内解决学生的学术问题。我们没有投其所好的给出20天提高30分,7天提高20分的“天才速成班”,因为我们相信,学校的超前开课、题海战术,或者机构的一对一辅导,拆开了、揉碎了喂给孩子,或许能给予一时的助力,但绝非长久之计,自学能力才是拉开差距的根本原因。
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热爱驱动
这样的“真实任务”在赫德随处可见。如果初中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对于这些即将在高中遇见的更复杂、更综合的课题,孩子们往往会束手无策,所以,这群抓住黄金时期,在赫德完整度过初中三年,直升高中的同学们有一个共同点:思维活跃、学术兴趣浓厚、有想象力也有行动力。
从内部档案来看,他们文理兼修、特长各异,对跨学科项目能够进行深度学术探索,对自己的成长规划有思考、有想法。去年我们整理数据时做过统计,美高方向的一个孩子,“他整个学期最后算下来,光是需要打分的任务就有300项。”Blue老师说。
赫德始终认为,教育的核心是学习,而学习的核心是学习者。如何培养“自主学习者”,是我们的重要使命。
这种自主探索不是偶然。为了做好初高衔接,就在上周,课程启动会、选课说明指导会、升学规划沙龙等活动陆续开展,为同学们对将要学习的课程做详细讲解和选课策略指导。
自由意味着选择,更关键的是,也意味着学会做出选择。
升学指导老师会与每个家庭进行一对一面谈,结合孩子自身特点选出合适的课程搭配和升学路径。
1V1选课指导、两周一次的1V1学业进展沟通,都在赫德校园进行着。面对申请,了解不同国家的大学、了解不同学科专业;面对未来,进行霍兰德职业兴趣探索、兴趣测评、邀请各领域精英人士到校分享。
有热爱,有能力,有潜力,且全部可以证明出来,这就是我们对学生最笃定的规划。我们希望所有学习者都能够带着自信、能力,以及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愿望,走向更大的舞台。
▼
无论是折纸飞机的六年级男孩,还是为哲学问题争论不休的八年级少年,都在印证着同样的真理:真正的学习革命,始于放下教鞭的瞬间,生于独立思考的微光。
那些留给学生的自主时间的“隐形课程”,是学生从依赖教师到独立学习的缓冲带。先不要渴求他学会多少,要的就是他开始独立思考的过程。
在这里,平庸被终结,热爱被点燃,每个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身上“5%微小改变的力量”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