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31 08:46发布于北京
2025 年的今天,AI 已能撰写论文、生成代码、解答难题,甚至创作小说。有人断言:“AI 将取代人类学习的一切。”然而,在一所学校的阅读月访谈中,一位语文老师却坚定地说:“文字与想象力的对话,是 AI 永远无法复制的灵魂共振。”这不禁引人深思:在 AI 高度渗透的时代,阅读对孩子究竟意味着什么?
当孩子阅读时,大脑发生了什么?
通过功能性核磁共振(fMRI)研究可观察到,经常阅读的孩子大脑中,语言网络与默认模式网络(负责想象和内省)的连接更强,这种神经优势可能持续至成年。
访谈中,老师提到:“文字在脑海中构建的画面,每个孩子都不同。”阅读时,孩子通过文字在脑中“自导自演”,这种个性化想象是AI无法复制的。当 AI 提供一个答案时,想象力却能让孩子跳出框架,提出“为什么不能这样?”——这正是创新的起点。
如果问 AI 一个文学作品的情节, 往往只是会给出一个结论,而阅读要求孩子主动梳理逻辑、判断真伪。学校里的语文教学通过“阅读学习单”引导孩子分析细节、对比观点。逻辑推理和辩证思考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培养。
深度专注力是成功者的必备素养,阅读的持续沉浸正是培养这种深度专注的机会。访谈中提到,低年级孩子读书时“别人插不进话”,高年级学生午休时仍捧着书——这种专注力,正是孩子们攀爬人生之峰的最佳助力。
学校能给什么 AI 给不了的东西?
一个高中生在网上坦白:大人讲的 99%的话都当成了耳旁风了,而那听进去的 1%都是影响带来的。比如家长要求他每天看半小时书,但是他发了六年的呆,直到高中的两个好朋友喜欢看书,给他推荐了《三体》、《生死疲劳》。从此他就无痛地看了很多文学作品。
学校 3 月是阅读月,就是在营造这种氛围。让每一个年级的孩子都能与创作者面对面,感受文字背后的生命力。六年级学生通过“给 18 岁的自己写信”,将阅读转化为对未来的思考。阅读之星的活动,让喜欢阅读的孩子因为阅读能获得收获与关注,让对阅读不感兴趣的孩子在班级氛围的烘托下,可以试着静下心来翻阅书籍,多给自己一个尝试机会。
最后收官活动是卖书的跳蚤市集,可以让孩子们从筛选书籍,到推销讲解书籍亮点,增加对书的理解。从主动招揽顾客,到了解客户需求,从精打细算到讨价还价,锻炼了他们的表达和财商。
跳蚤市集上努力卖书的孩子们
孩子喜欢看漫画能培养文学能力吗?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发现激发阅读兴趣的核心在于尊重个体差异,拓展认知边界。通过允许学生从兴趣领域(如漫画、科幻)切入阅读,再逐步引导其接触多元文本,许多孩子实现了从"被动阅读"到"主动探索"的转变。
现在班里就有个孩子选择阅读漫画带动阅读兴趣,同时自发地将他看的漫画改编成了几千字的小说写在了周记里。漫画阅读同样启发了他的想象力,改编并不是完全地复刻漫画的内容,而是会原创一些支线剧情,这种基于漫画文本的二次创作,展现出惊人的叙事迁移能力和想象力密度。
尽管在命题作文中他可能仍面临很大的挑战,但其改编时呈现的情节架构力与想象力,已远超同龄人平均水平。而好的教育就是要围绕着学生的优势,给予肯定提供支持。
比如,老师会从读者的角度跟他提意见:哪些背景是需要给没看过的人交代的;哪些情景是需要详细描写的;哪些冲突是不是可以更激烈等。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仅是完成写作任务,而是学着如何成为一个好作家。
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提出人类因为虚构能力而团结并脱颖而出。语言和文字就是虚构能力的载体,阅读是我们的大脑对于虚构能力一次又一次地回应。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技如何发展,阅读都是人类获取知识,提升自我的重要方式。知识可以通过 AI 获取,但是自我提升还是要亲自阅读才能生效。从突触连接到心灵成长,阅读通过复杂的神经活动,为孩子打造了一套终身受用的“认知操作系统”。
当算法试图将世界简化为数据时,阅读教会孩子在文字中触摸温度,在想象中定义可能。而教育能做的就是带孩子们领略阅读的美妙,掌握这种自我成长的方式。
如果你也对这样培养孩子的学校感兴趣,欢迎扫描下面二维码预约探校。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