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7 08:45发布于北京
最近的一件小事,颠覆了我对师生关系的认知。
我和娃爸去香港办事,双胞胎非要跟着去,愿意请两天假。行前,Grace告诉我:“我和冯老师说,我们逃课去香港澳门耍!”
我听了暗自一惊,请假出去玩不但不藏着掖着,还明目张胆地向班主任显摆?这是怎样的师生关系?
“老师怎么回答?”
“冯老师说,这个时候去香港澳门挺好的。”
老师对学生请假出去玩不但不阻挠不反对,还表示赞赏?我怎么从来没遇过这样的老师?
也不是完全没遇见过,有一个,就是我妈。
我妈退休前是小学老师,在公立学校里算是「非凡」的那种,我亲眼见她干过一件「非凡」的事。
那时我也上小学,秋季开学前一天,我们去火车站送亲戚,偶遇我妈的一个学生一家,她的爸爸带着她送她妈妈去北京出差。那时从我老家到北京要坐三十个小时的火车,去过北京的人不多,她对北京自然很向往,但身为学生,开学就请假出去玩是想也不会想的。我妈是班主任,当场拍板让她跟妈妈去北京玩几天,车票上车补,衣服物品北京买。她说,那是个好学生,对她来说,去北京见见世面比上几天课有用得多。
在那个年代,或许这个时代也一样,没几个老师做得出那样的事。而这样的老师,当了外婆后,看到双胞胎外孙女转学后一天比一天开朗,间接体验到了一土学校的教学风格,她说:“身为一个教师,我觉得惭愧。”
恐惧的延续与终结
我们自己的学生生涯就充斥着各种恐惧,除了怕请假,我还怕考试,怕排名,怕早到而被值周生登记名字视为游手好闲,怕迟到被公开惩罚站在校门口等早操结束才能进校,怕听见老师说“请你爸爸妈妈到学校来一下”……
不仅上学时怕老师,当了家长后依然怕。
双胞胎以前在公立小学,偶尔不得不请假,我都和当年一样战战兢兢,给老师发微信要仔细措辞,反复查看后才发出。哪怕只是早点接孩子放学,也要提前一天正式告知,因为上课时间是没有办法联系到老师的。
这种紧张在转学之后逐渐消失。
一土的家校沟通工具是飞书,刚成为一土家长时,我每天都很惊讶地看着其他家长在班级群里此起彼伏:
“老师,早上做噩梦没睡好,请一节课假”
“老师,请帮忙转告今天***托管,五点半接。”
“老师,今天***午饭后接。”
“老师,今天不坐校车”“老师,今天放学**和***一起走,***妈妈接。”
……
如此种种,各种麻烦老师,竟然是可以的?而老师总是会见怪不怪地在群里回复:OK,好的。
两次家长会,让我深切体会到差异。一土每学期都有一对一家长会,沟通相对深入些。
一次,我和英语老师说作业上老师说话更管用,老师表示不提倡家长管太多作业,作业是该老师管的,交给他们就可以,家长搞好亲子关系更重要。
如今家校关系普遍紧张,动不动家长被踢出班级群,老师给家长提各种要求,完成视频打卡等任务。
我一个朋友本来很佛,因为老师的电话,在家动手打了孩子两次。压力在老师和家长之间传导,亲子关系自然就成了牺牲品。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老师愿意自己承担教学压力,给家长空间去提升亲子关系,这种情况既罕见又令人感动。
另一次,班主任说Ada和Grace特别乖,很受同学欢迎,无需老师操心。但她觉得,她们不像一土的其他孩子那样放得开,有时会为了与同学保持和谐而委曲求全。希望她们能更勇敢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哪怕和同学发生点小冲突也没关系,“不如定个小目标,和同学吵一架吧!”
想起经常看到媒体上报道的,很多学校连下课时间都不让孩子离开教室,怕发生拥挤或冲突等任何大小事故。而我们竟然能遇到这样的老师,不贪图省事,不为了维稳,为了让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竟然支持他们学着“吵架”。
难怪 Ada 会说:“在一土我很放松,以前的学校让我紧张。” “一土的老师见到低年级学生,说话都变成‘那样’!男老师也是,说话的声音变成‘那样’!”
她口中的“那样”就是我看到的个子高高的男心理老师和学生说话的样子,对每一个小朋友蹲下来或弯下腰,平视他们,轻言细语。
松弛之下的快乐成长
Ada 以前是班上的「小透明」,不敢亲近老师,现在会在午餐时,主动询问她喜欢的老师“我可以和你一起坐吗”,会在课间和老师玩耍,会找老师要糖要奖励,甚至会在觉得老师作业太多的时候和同学一起找老师「谈判」,夸老师“人美心善”,请老师“大发慈悲”。
以前要是发现作业或是需要家长签字的卷子落在学校,她们会害怕得躲在家大哭。Grace现在却举重若轻:“妈妈,帮我跟Thomas(英语外教)发个信息,我写作练习册忘带回来了,周一去了学校再补。”
每天放学路上,讲起学校的事情她们都哈哈大笑,每天早上,她们都会欢快地跑进校门。她们渐渐放松,不再那么惧怕权威、惧怕犯错,开始变得主动、敢于尝试、敢于担当。当土壤不再板结,小苗才能茁壮成长。当孩子不再恐惧,才会体会成长的快乐。
这一年多来,她们的成绩稳中有升,而我再也没在作业或试卷上签过字。
就如印度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里的拉朱,在最好的学院成绩却垫底,毕业前找工作,面试官问他大学成绩这么差的原因是什么,他回答:“恐惧。”他家境贫穷,背负着家庭所有的希望,帝国理工又是个疯狂追求第一名的高压环境,这些都让他充满恐惧。他说,“恐惧对成绩真的不好。”
回头想想,我是在恐惧的驱动下长大的。我害怕请假让老师不满,害怕考试成绩下降让父母失望,害怕哪里做得不好而失去好学生的身份,我怕的都是别人的负面反应,从来没有认真想想自己热爱的是什么。其实我多少也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但没有力气转化为热爱,更没有勇气去追逐。一个每天都在害怕的人,怎么会有勇气呢?
到如今我成为了家长,发现这一代孩子依然活在恐惧中。把“目标倒推法”用在了教育上,变成了“恐惧倒推法”。怕找不到好工作因此要考上好大学,怕考不上好大学因此要上名高中、要找名师补习,以此类推,幼儿园就要开始谋划,从孩子降生就无穷焦虑。
学习是为了迎接人生的惊涛骇浪,可大家却把学习本身变成了惊涛骇浪。学习本来是值得热爱的,师长是可以亲近的,怎么就成了可怕的呢?生孩子是为了爱她们的,不是为了和她们一起害怕的。
我庆幸我的孩子不再恐惧,我也不再恐惧。
我希望她们都能找到自己所热爱的,能被自己所爱驱动,这是身为家长能给孩子的最宝贵的礼物。
如果您对这样的学校感兴趣,欢迎扫码预约探校。
作者:深锁,自由撰稿人,自然教育导师,不焦虑家长,双胞胎妈妈,深锁记公众号主理人。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