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8 08:37发布于北京
Amy 陈美旗
有很多人问我,在STEAM和AI专业大行其道的今天,为什么我会坚定地选择社会学专业。我想,正是社会学这门学科所探讨的问题,深深地触动了我。
它不仅揭示了当今社会一些亟待解决的议题,更重要的是,它赋予了我一种“发现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使我对社会有了更加敏锐的观察和责任感。
社会学让我意识到,很多正在发生且却鲜为人知的故事,值得被更多的人看见、理解和关注。于我而言,专业学习不仅是为了“有用”,更是为了追求“热爱”。
许多人会认为社会学在未来求职时会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我依旧坚定地选择它,因为我坚信,真正热爱的事情,值得用大学四年、甚至一生的时间去学习和探索。
社会学的核心价值在于探索和解决社会问题。尽管时代在不断变化,技术日新月异,但社会学所承载的意义从未改变。无论社会如何演变,它都用于帮助人们揭示事件背后的成因,分析其对环境和人群的深远影响。
通过社会学,我理解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与联系。它让我门看到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在各自的处境中形成的价值观,也帮助我们打破偏见与误解,从而建立起更深层次的人际理解和包容。
这种“理解”不是冷冰冰的数据分析可以取代的,而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与经验的真实连接。
AI时代,很多人会担心文科类专业容易被 AI 替代,但我并不认同这种观点。就社会学而言,它是一门融合了人文与实证精神的学科,既关注人的主观经验,也讲求逻辑与方法。
而AI更像是一个有益的辅助性工具,它可以极大提升我们的研究效率,比如整理数据、生成图表、筛选文献,甚至对访谈录音进行转录和归档。但这些都只是辅助性的工作,真正无法被取代的,是人类独有的感知力和理解力。
例如,在社会调研中,我们需要通过面对面地交流,理解受访者的语气、情绪和故事,而这恰恰是 AI 无法还原的“人情味”。
关于这一点,我在前往肯尼亚内罗毕进行有关动物保护与人兽冲突的调研项目时深有感触。
我们拜访了当地著名的非营利大象保护组织Save the Elephants(拯救大象),并与多位专家进行交流。
在这个过程中,我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他们工作与运营方面的专业性,以及他们对大象保护工作的的真诚和热爱(超级厉害的组织!大家快去关注他们的Instagram账号)。
然而,当对STE各部门负责人们进行调研采访,我们问到中国的捐款比例时,他们提到:“我们的捐款3/4来自肯尼亚,然后是英国,来自中国的资金捐款比例暂时还无法在百分比上体现。”
他们认为造成这一问题的核心原因时语言障碍。因为无论是举办展览、宣讲会,还是募捐活动,大多只面向西方市场。
那一刻我发现,语言障碍不仅阻碍了捐款数额,更限制了全球环境保护知识普及,以及野生动物保护意识的大众化。
因此,作为中国第一个青少年野生动物保护公益平台WLOL (World Lifes Our Lives)编辑部的成员,我与STE宣传部门的各位专家取得了联系,并将他们的故事与贡献写了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他们,了解大象保护工作。
对于他们为大象保护所付出的努力、所遭遇的困难与危险我感同身受。正是这些情感促使着我想持续地做出更多行动,这是AI无法企及的。
与我最欣赏的肯尼亚国际NGO组织
Save the Elephants成员合影
人类的情感、主观认知和价值判断,是无法被简化为一组算法的。
虽然在很多学术写作中,我们常被要求“去主观化”,或是避免表达个人情感。但实际上,我始终认为人类的主观意识、本能的情绪和价值倾向,是大大小小的社会事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人们的情绪和思维动机驱使了不同的行为,而行为导致了事件的发生。社会的形成与演变,本就是一段段由人构成的“故事”。
因此,社会学家不仅仅是在记录事实,更是在理解这些故事背后的情感与意义。这份“共鸣”的能力,不是冰冷的程序可以模拟的。
它来自人和人之间的深度交流,来自我们对他人经历的理解与尊重。正是这种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才构成了社会学最不可替代的价值。
我很庆幸,我能在这个年纪找到我的目标。
九年级时,我被达罗捷派独特的课程体系所吸引,希望走出舒适区,在高中期间尝试更多的可能性,所以转学到了这里。
达罗捷派使用的是PBL(项目式学习)教学理论,这种教学方式让我在实践中学习理论,并逐步提升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到达罗捷派,由于自身较强的适应能力,以及老师和学长学姐们的帮助,我并没有对PBL (Project-based learning) 教学模式感到不适应。
然而,随着课程深度和难度的增加,我渐渐感到有些吃力。
PBL小组展示
还记得在十年级时,我们突然开始在各个课程中接触各类建模软件(如:SketchUp),课程里涉及很多与科技相关的内容,一时觉得很难适应。
以至于我常常在想,为什么要学一个我以后可能永远用不到的技能?而后来的一个历史课项目让我改变了这个看法。
那一学期,我们研究了美国多个原住民部落的部落文化,包括他们的经济体系、社会结构和艺术形式。
为了更好地呈现研究成果,我和我的队友们一起收集资料,并使用建模软件创建了一个虚拟的交互式博物馆。
通过这个项目,我们不仅希望传承他们的智慧和创造力,还渴望以数字化的方式保护了他们的语言和文化,使这些珍贵的遗产不会随着时间的流动而被遗忘。
这次经历也让我对“文化保护”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想,这也许就是我未来希望长期投入精力的方向之一。
用Sketchup建模并创建了一个虚拟的交互式博物馆
Life in Color(生命的色彩)是我在达罗捷派最喜欢也是对我影响最深的一门课。
在这门课中,莫校会常常带领我们进行读书分享(如《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影片鉴赏(如《死亡诗社》、《美丽人生》),并探讨那些与生命相关的、或许沉重但人们终要学会面对的话题。
《生命的色彩》明信片
在这门课中,我学会了直面自己内心种种矛盾的情绪、野心和欲望,也找到了追求自我表达精确性的意义。
我一刻不停的渴望发声,渴望表达。我也在这个过程中更加地认识了自己,并明确了我在未来想成为怎样的人。
莫校包场邀请同学们观看
宫崎骏电影《你想活出怎么样的人生》
最后,除了我所感兴趣以及擅长的人文与艺术学科以外,PBL课程体系与跨学科学习也让我在不那么擅长的STEM学科中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发挥长处。
十一年级物理的PBL,是通过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水质情况进行调研,并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净水处理器。
幸运的是,我们小组的五个成员各有所长——计算、撰写报告、净水器设计与组装、数据记录和艺术设计。作为一名文科/社科生,我自然接下了报告撰写的工作。
我撰写的项目报告登上JPED Journal of Science and Engineeering(请向上滑动观看)
通过调研,我们选择的目标对象是蒙杜鲁库人。蒙杜鲁库人位于亚马逊热带雨林,生活在水资源丰富的地区。然而,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他们的水质遭受了严重的污染。
大量工业废水、重金属等有害化学物质在他们附近的水域中被检测到。这些污染物不仅会威胁他们的生命健康,还会破坏水生生态,导致大量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死亡。
通过综合考虑,我们决定用太阳能作为净水器的驱动力,并由聚丙烯棉超滤膜和活性炭制成净水装置,让当地的土著人民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用上洁净水。
在这个跨学科的项目中,我不仅提升了自己的研究和数据分析能力,同时还从我们小组的其他同学身上学到了很多。
这样的学习模式也让我慢慢地成为了一个更加全面的人。
“看到Amy就会想到音乐”是我常常听到的老师们对我的评价。
要说我在音乐上真的有多大的过人之处,我愧不敢当。不过,音乐将是我一生挚爱的事情,这一点毫无疑问。所以,付出时间和心血也是必然。
而正因如此,每当有人问“在学业如此繁重的情况下,如何还能兼顾这些兴趣”时,我总会回答:我一直不认为自己在“兼顾”,因为在我心里,音乐和其他兴趣从来不是学业之外的“附加项”,它们本就是我学习的一部分。
丰富多彩的高中生活
我从2020年开始学习钢琴,高中几年,我每天回家后要练琴,周末要去上课。
这些安排早已融入我的日常,就像上学、写作业一样,是我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需要特意“挤出时间”去完成的事情。
对我来说,它们并不只是一个兴趣爱好,它们和学校的学术课程是并行的,拥有同等的重要性。
所以,与其说我在“兼顾”,不如说我只是尽力的在去完成自己的每一项学习任务。
参加校内外音乐活动
当你真正掌握一项技能时,你会发现它的价值远不止于本身,它常常能在未来帮助你更好地学习其他科目,从而形成一种积极的循环。正因如此,我更加坚定了对多元发展的追求。
此外,在申请美国的大学时,全面发展非常重要。我的兴趣爱好、参加的活动和社团,都给予了我更多可以向学校展示的维度。
尤其在申请文理学院时,学校往往非常鼓励学生提交作品集。即使你不申请艺术类专业,也可以上传音乐、美术等个人作品。
因此,在申请时,我录制并提交了钢琴作品集、参加乐队演出的录像以及和同学私下合奏的片段。
此外,我的简历充分体现了高中期间我在CO-OP Program Center(实习实践中心)的2年的项目经历,以及丰富的志愿者和实习经验。
这些素材不仅展现了我对兴趣的持久的坚持与热情,也体现了我在多个领域的积极投入。
我在有限的申请材料中,体现出自己坚持发展兴趣爱好的品质,展示了自己长期投入精力去做的事情,这些都让大学看到了更完整、更真实的我,从而帮助我脱颖而出。
参加策划CO-OP Program Center 三周年发布会
在欧普眼视光中心实习
在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CIFTIS)担任志愿者
我的全面发展得益于达罗捷派秉持的“全人教育”的理念,这也是我申请大学的主要优势之一。
我的大学申请是由我与学校共同DIY完成的,所以我在推进每个时间节点中更需要时刻保持主动性,合理规划时间,确保每一项任务都能在截止日期前完成。
学校的老师们也给予了我很大的支持,无论是文书的修改,还是申请流程中的各类细节,他们都会不遗余力地为我建议和帮助。
在选校方面,我通过自主调研确定了申请名单,选择我认为真正与我的性格、能力、兴趣、价值观多方面契合且能无限放大我潜力的学校。
我的导师莫校和升学指导老师Anna老师也在这个过程中给予了我最大的肯定,对此我十分感激。
我和我的导师MS.MO
在文书方面,老师们从不会直接告诉我“你应该写什么”,而是认可并鼓励我表达自己真正的想法。他们一直强调:“不需要去迎合招生官的口味,也不需要揣测什么话题更‘讨喜’,而是要忠实地表达自己。”
我向来很在乎自己的表达,对于想要传达的内容也一直有着自己的追求。而这样的引导让我能够更加坦诚、更加自信地写下自己的故事,表达自己的见解。
当然,在表达自我的同时,老师们也会提供专业的建议,比如如何使文书的结构更清晰,如何更完整地展示自己的思考和经历。
老师们不仅为我提供了技术层面的指导,更让我收获了一种被理解与被支持的感受,而这正是我真实表达自己、顺利完成申请并获得录取的关键所在。
我和升学指导导师Ms.Anna沟通日常
回望这四年的学习与成长,我绽放了自己的光芒,也学会了拥抱自身的脆弱。
我将我所收获的每一份爱、思考、认可、否定,以及好与不好的经历都视作生命的旨意,视作造就我独特性缺一不可的拼图碎片。
独一无二并不会使我自负,也不会使我产生任何的优越感,就算想法与经历与大多数人不同,也从不让我认为自己有多特别。
从课堂到原野,从社团到舞台,从一次次探索社会的提问,到一次次发自内心的回答,我始终在努力地追寻更加真实的自己。而达罗捷派正是那个让我不断追问、不断思考、不断成长的地方。
如今,我将带着这些经历与思考,奔赴下一段旅程。虽然未来充满了未知与挑战,但我深知,只要心中有热爱、有方向、有责任,就永远不会惧怕出发。因为热爱会为我指引道路,初心会替我照亮前方。
“生活本就泥沙俱下,荆棘与鲜花共存。”
愿我,愿我们,永远“带着荆棘,自由生长。”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