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1 08:45发布于北京
「INTERVIEW」
{ 毕业生访谈 }
访谈时间:北京时间2025年4月16日
访谈对象:国贤BIC学部 G12-2 林依川
“2岁时,我还没学会站起来,就已经开始爱上了计算机。之后15年,我没有一刻不想成为计算机方向的探险者。
高三,我却申请了加拿大医学院。
而我未来的研究领域-神经科学,依然是当年深耕计算机人工智能的交叉学科重点。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只是想为这个世界作出我个人能力范围内,最大的贡献。”
INTRODUCTION
01
学生介绍
学生背景:OSSD体系 4年制学生
入读:OSSD G9
成绩:毕业G12均分 90+分
爱好:玩游戏、神经学、计算机科学相关
EDUCATION
02
教育之路
Q1:能讲讲你的教育之路吗?
“我从小就在国际学校读书,当时是在天津。我想说:没有任何一个喜欢计算机科学的同学,是不想靠近滑铁卢大学的!
当时我家里是想把我送去加拿大读书,但是因为疫情,就留在了中国学习加高课程OSSD。
爸爸妈妈还是很支持我国际学校道路,未来也是会比较尊重我,在哪里发展、哪里工作、住在哪里,没有限制。总体来讲,这么多年,我都是探索我感兴趣的,从来没放弃过我的执着和爱好。
最后我选择了医学,我妈妈是医生。妈妈告诉我不管未来赚钱与否、职称如何,最重要的是有‘德’,这才是任何职业的终极。所以也感谢我的父母,感谢他们的一切。”
Q2:你是什么时候对理科特别感兴趣的?
“我是从2岁就开始玩电脑,对编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我学会走路的时间可能都没有我学会摆弄电脑的时间长。
当时还是小学,大概五、六年级,那时候学校管的很严,除了电子词典和电子书,基本上都不让携带任何电子设备进入校园。
那会我就提前在电子书里面,周末下载好很多关于电子信息技术的书,进行自学,就产生了很多额外的兴趣。
再比如后来我喜欢设计游戏,当然也是为了我自己在这个游戏里玩的更加舒适。不过,我一般只会在单机游戏里弄插件来辅助,玩得更顺利。从来不会在多人的、需要竞技公平的游戏中去‘捣鬼’,我觉得那样对其他的玩家并不友善。”
“除了计算机以外,我还喜欢生物,也是初中一直以来的生物课代表。我在生物领域里,最感兴趣的是人体免疫系统,在某些情况下,人体会自主激发这些能力,会让大脑传出什么信号,做出相应指令。
也同理可见,我最初接触到计算机科学的时候,研究神经学。它就很像是一个‘黑箱’,我们不断去调试它,输出一个我们想要的结果。”
Q3:OSSD难不难?课程对于你的专业领域有帮助吗?
“首先OSSD对我未来的专业方向帮忙很大。
我选的是学医,而医学是必修生物的。这也就把我最喜欢的几件事串联在了一起。
我在提交最终的申请表给学校之前,我一直都是想学计算机科学的。但在提交的前一周,我其实沉浸在非常深的个人思考中:‘我未来要去做什么样的事情?’
这个问题其实困扰我很久。
那我又回归本心,问了自己这样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要学计算机?’
那最后得到的答案是,我想成为一个对世界和人类有用的人。但是学计算机好像并不能直接做到这一点。
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是辩证性的。对某些人有利,可能这件事就会对某些人有害。
最后,我想‘有什么事情是相对绝对而正确的吗?’
自此,我找到了学医的答案。
这可以把我喜欢的计算机科学、神经科学、数学、生物学,全部结合起来。
我研究过,其实计算机科学,它更像是数学。而医学,其实更偏向于理论,更像文科。
那一周我看了很多关于医学的书,我发现它的底层逻辑更像是基于‘经验’。
比如未来我在一个科室拥有了10,000名同类患者,通过大量临床经验积累得到一个相对争取的治疗方案,那未来一旦出现这个症状,我们就可以‘照方抓药’。
如果我要是做了医生,我很想研究‘免疫检验’,去神经内科。因为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疾病其实是不能被治愈的,所以还挺想在这个领域里有建树。
第二,就是我在小时候学计算机的时候,其实当时很火的一个主题就是‘神经模拟’,那是我种了对神经学喜欢的种子,是忘不掉的。这是一个能真正实现人工智能的路。”
Q4:参加了哪些科研、竞赛项目?
“因为换申请方向比较突然,我之前其实做的一直都是计算机和理科领域里的背景提升项目。比如计算机CCC竞赛、剑桥夏校等等,数不胜数。
我记忆犹新的是剑桥夏校,当时我们五个人一起去的,其中4个人坚定不移想学计算机,但是到后来,只有那个没想学计算机的选了计算机专业,剩下我们4个全都变了,学医或者数学系了。
其实这个在国际学校里还挺常见的。之前也坚持过,现在也并不是说完全不碰计算机了,而是有了更成熟系统的选择。”
其中提到奖项:
CCC Junior Excellence
CCC Senior Excellence
OUR MEMORY
03
申请故事
Q5:你现在已经拿到了什么样子的录取?
“我申请了女王大学健康科学专业、渥太华大学医学科学、悉尼大学医学科学、温莎大学医学科学、戴尔豪斯医学科学。
最后可能会选择女王大学的健康科学专业,因为毕业之后最好的去处就是当地的医学院,然后当实习医生、住院医、轮岗,最后坐门诊,其实也挺像国内的。那女王大学的健康科学基本上就算是能进医学院,最靠谱的方法了。”
Q6:对于未来的发展方向、路径,有什么想法吗?
“有的。我认为如果我要是学计算机科学的话,发力期会比较早,比如说30岁的时候,可能是一个高峰。但是要是学医的话,可能30年以后。未来就是想留在加拿大医学院做一名医生。
只要我足够的努力,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好,即使我是一个天资不太聪颖的医学生也没有关系。我也愿意把当年的人工智能、神经模拟,作为我未来很对年的临床方向。
探索这个世界的未知,我们的未知。”
ME AND MY BIC
04
我与母校
Q7:你觉得咱们学校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我觉得咱们学校最棒的一点就是学生数量有限制,老师人数多,师生比高!这真是其他学校完全没法比的,咱们学校已经1:3了,从来没有盲目扩张,而且外教师资也很稳定。
第二就是咱们学校老师是真的关乎学生发展的,不格式化,很有包容性。比如我们想学一些奇奇怪怪的专业,有很多新奇的想法,老师都会带领着我们一起去探索,从来没有说打压式教育。”
Q7:想对学校、老师、学弟学妹说些什么?
“每个同学其实都身怀天赋,要关注长远的目标和眼下的事情。
比如我上大学,我的目标肯定是刷高本科GPA,接触体系内厉害的教授。同时,长远目标,比如说国外身份问题,那为了这个大目标、长线目的,我们还要有长期目标,比如需要参考什么样的证书和考试,能辅助完成这个大目标。
对于暂时没有找到人生方向,看任何事情都淡淡的同学们,也不要着急。其实不要总想着‘我去做什么好?’,可以站在第三方视角评判:‘我不想成为那样的人’。
换句话说,思考一件事情,不应该先想,我会不会成功?而是‘我真的很想去做这件事情’,那结果一定不会差。
我想对家长朋友们说,不用去限制孩子们的专业。既然已经走上了国际学校的赛道,还是让她们找到自己最喜欢的人生领域,去无限探索,来的最自在!”
“人生,就是无数个随机事件组成的集合。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希望大家都可以在自己最闪闪发光的领域里,熠熠生辉。”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