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09 09:06发布于北京
5月24日,我校20名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贵州黔东南侗寨,开启了为期六天的支教之旅。学生们分为5个学科组在侗族村寨纪堂小学开展英语、美术、音乐、舞蹈、体育学科的“微光课堂”,为侗族孩子们带去心灵陪伴和素质教育支持。
从 “学生” 到 “教师”:
身份转变中的教育觉醒
01
尽管很多学生在学校都是“小学霸”,但真正站上讲台时,才发现理论知识与实际教学存在一定差距。为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学有所获。正式上课前,各学科组的“小老师”开始了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教学大纲的制定、每日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活动的设计,每一环节都凝聚着他们对知识传递的认真态度。
起初,老师和学生还处于比较陌生的状态,为了打破这种局面,老师开始在课上设计一些小游戏调动学生们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在课下,老师们会利用课间时间与学生聊天,了解他们的学习困惑和兴趣点。对于有进步的学生,及时给予肯定;课堂提问时,对于不敢大声回答问题的同学给予眼神鼓励。渐渐地,学生们开始主动提问,课堂氛围也变得更加活跃。
英语课上,老师为不同年级的学生准备了不同主题和内容的教案。从介绍当地特色、到超市购物常用对话、再到对于梦想的描述…每节课的环节和内容都经过精心设计。
美术课上,老师带领学生亲手画、剪、缝一件“2D”无袖上衣,鼓励学生暴打自己的审美喜好,教授学生用色彩和图案表达想法。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音乐课上,老师带领学生学唱歌曲《萱草花》《lemon tree》,有趣的“拍、拿、放”音乐节拍游戏,简单的手势舞,学生在优美的中替换歌曲的情感,提升艺术表现力。
体育课上,足球、篮球、体育游戏,让学生快乐的奔跑在操场上。在老师的教学下,学生开始学习三步上篮、脚弓传球,学生对于老师们的喜爱溢于言表。
舞蹈课上,老师将北外同文的校歌《让全世界看见》和舞蹈带到了纪堂小学,师生围在篝火旁进行教学成果展示的时候,老师们也从中收获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多样课堂打破知识传递边界,让教育温度跨越山海,在民族文化与青春活力的交融中,成为连接山内外、打通心与心的纽带 。
在文化褶皱里的双向生长:
非遗血脉与青春步履的和弦
02
在教学活动之余,我校师生共同体验侗族民族文化,拦门酒的甘甜、粉鸡蛋的祝福,是侗寨最质朴的欢迎礼;学唱侗族大歌、学说方言土语,古老的声韵在年轻声带中传承;打糍粑时木槌与糯米的碰撞、制作花草纸时花草与纸浆的交融,非遗技艺在指尖复活;
更富野趣的体验藏在稻田与山野之间:齐膝深的水田中,大家追逐着蹦跳的稻花鱼,泥水漫过脚踝的清凉和此起彼伏的欢笑声相映成趣,而这些带着稻香的渔获,最终被孩子们洗净入锅,为侗族老人熬煮出一锅带着山野温度的鲜美鱼宴。
在侗族建筑文化博物馆里,干栏式建筑与稻作农耕系统,无声诠释着 “天人合一” 的生存哲学。
傍晚降临时,篝火晚会上芦笙乐响交织,师生们手拉手跳起舞蹈,火光映红的不仅是笑脸,更是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文化新篇。
在支教结束后,学生们纷纷写下感言,表达对“小老师”们的不舍和感激。这种情感的融入,让他们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陪伴和成长的引导。
当义工证书发到手中,沉甸甸的不仅是纸张,参与支教的学生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教师”的责任。他们忽然明白:这六天的支教之旅,从来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一场灵魂与灵魂的共振。藏在黔东南群山褶皱里的侗寨,那些用清澈眼眸仰望我们的孩子,那些用拦路酒与拦路歌迎接我们的侗家老人,早已在我们未曾察觉时,将最珍贵的礼物装进了我们的行囊。
在同学们的研学日记里,我们看到了满满的走心瞬间,他们带着知识奔赴侗寨,却在孩子们眼中的星光里,收获了纯粹的热爱与牵挂;他们传授着看世界的窗,也被侗寨文化与质朴人情,补上关于坚守、传承与热爱的一课。那些在篝火旁、课堂上、田埂间的故事,化作成长的刻度,让 “教育” 二字超越知识传递,成为心中永恒的回响。
或许教育的本质,从来不是单程的给予,而是一场盛大的相遇。那些被微光照亮过的孩子,终将成为新的提灯人,把这份光传递下去。而北外同文的学子们,也将带着这份记忆,继续在人生的旅途中,推开一扇扇门,遇见一颗颗渴望被看见的心。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