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文字速读 | 自理、社交、学习力...如何助力孩子顺利过渡到小学生活?

11-12 08:12发布于广东

关注
第三季首期「新侨教育说」终于与大家见面啦!
在这一期,我们共同聚焦于幼小衔接这个高频教育话题:
此次分享的嘉宾是广州境新·新果幼儿园的苏琴园长、广州新侨学校国际升学方向执行校长兼任小学部校长的王芳芳校长,她们不仅拥有多年的教育工作经验,同时作为家长,将从双重视角与大家分享他们的见解和经验。
以下是由嘉宾们的访谈直播整理成的文字稿件。
苏琴:这个话题上我有些发言权,在我孩子幼升小的时候,我们选择了寄宿制学校。如今他已经升入初中,现在刚好是初一的第一个学期,从他在校的表现,我可以感受到寄宿经历给他带来的积极影响。
说起我当时选择全日制寄宿学校的初衷,首先我们家孩子是一个男孩,是独生子,我们对他的期望是他能够在社交方面有所发展,与同伴进行更多的互动,并去习得一些为人处事的正面方式。
其次,在我们父母工作都比较忙碌的情况下,我们希望他能有一个不错的学习环境,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也希望能够得到优秀老师的教育和引导,综合考虑下来便选择了一所寄宿制学校。
我其实非常感谢我们家庭当初的决定,因为我会发现,从小就养成非常好的那些习惯,能够助力所有的孩子在更高学业阶段的成长。
当然,这一切都得建立在我们家长愿意放手的基础之上。
王芳芳:每年择校季都有不同的家长问到我:孩子如何快速的去适应一年级的生活,该住校还是该走读?一般情况下我会说,从「适应」开始。
这一步需要从大班的第二个学期着手去做,这时候家长应该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学习习惯。我会建议大家从孩子们的坐姿入手,训练孩子安静坐下来专注于一件事情。
我曾多次受邀参观新果,了解到园方在这方面做了很多的衔接。但衔接不仅仅单靠园方来完成,家校之间更要打好配合。所以我也建议家长在家中可以引导孩子专注地去阅读或画画,5分钟、10分钟、15分钟、20分钟......这些都是专注力方面的培养。
回到住校还是走读的问题,如果家庭能够进行高质量的陪伴,走读是很好的选择,但是如果家长比较难做到高质量的陪伴,住校反而能够给孩子的成长带来全面的能力培养。
以新侨一年级为例,我们配有寄宿导师和成长导师,一二年级的宿舍是一个大房间,1位寄宿导师陪伴10个左右的小朋友,他们同吃同住,同时成长导师还会通过生活力课程进行引导和支持。
还记得去年开学营的一幕,那是孩子们寄宿生活的第一天,他们拉着我说,校长,你能告诉我这个袜子怎么洗吗?在寄宿过程中,新侨老师很关注孩子们生活自理技能的培养,她们一步步教孩子,从洗内衣袜子到系鞋带,再到熨衣服,甚至还有学习做蛋炒饭。在这样的积累下,随着年龄增长,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关于很多家长关心的社交问题,像新侨实施学堂制,打破了年龄的限制,不同年级的学生会在一个学堂中交流、活动。我们会发现,孩子之间完全能够做到互相引领、关爱、激励,在生活区也能常常看到很有爱的画面。同伴之间这种交友和协作互助,对孩子来说是很重要的。
我同时也是两个寄宿男孩的妈妈,大儿子六年级,小儿子二年级,由于我工作的原因,不可能做到高质量陪伴他们。实际上,我也在享受着寄宿,它可以让我更安定地工作。同时我也会发现,孩子们也会享受寄宿生活,这一点在我大儿子身上体现得非常明显,在周日他总想着提前回校。因为他想回到学校,有更多的同伴会跟他一起踢球、下棋。比起家里,学校能够给孩子提供更多这类的体验。
苏琴:无论是在哪个学龄阶段,家长总是特别关注孩子的个性。在幼儿园阶段,我们同样会遇到这些问题,包括我的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会不会哭?解决了哭和入园焦虑后,他会不会交朋友?他身边的朋友是怎么样子?他们相处是否和谐......
面对着那么多孩子,我们总是会从孩子的特质去出发,不可否认是,每个孩子都有不同个性和特质,多血质的孩子热情奔放,开朗活泼。粘液质的孩子内秀内敛.....
我们非常注重每一个孩子的个人能动性,就是他能够去体现自己的发言权和主导权,也能够去影响他的同伴和整个园所的发展,他有自己的力量去发声,我们支持孩子成为学校的领袖者。针对不同孩子,我们有不同的策略去帮助和支持他们。
上一周刚好开了一个议事会,我们叫“儿童议事会议”。有一个三四岁的女孩,据我的观察,她的个性会内秀一些。我们请孩子独自去做自我介绍,在讨论话题时让她发表意见。通常我们不会直接把话筒递给孩子,而是让旁边的同伴去影响她,通过这样间接的方式顺顺当当地把这个话筒给她,在同伴的影响下,她也能大胆地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大方地去做自我介绍。我们当时还拍摄了视频给到家长,对于孩子的表现,家长也觉得很惊讶。
有时候我们在看待孩子的一些表现时,可能会带有自己的观点,但其实这可能不是事实。
在学龄前孩子的个性方面,我希望所有的孩子照料者,包括我们的老师,需要慢一点,耐心地等待,去观测孩子在集体活动中的反应,然后积极地去回应和支持,可以是借助同伴的影响,也可以是通过成人的支持,以及家校之间的互动和沟通。
每一种特质的孩子背后一定是有他的优点。我们希望在保证孩子自身优势发展的同时,支持他们实现自我突破。
王芳芳:作为一个中小学管理者来说,我觉得,尊重孩子,让他们的社交自然地发生。不知道家长朋友们有没有这样的感受——我们所看到的孩子其实是两面的,一面在家里,一面在学校。
从自己的角度,家长们常常会有很多担心。有位妈妈和我说孩子很慢热,担心孩子的交朋友问题,当我把这个观点分享给老师的时候,老师的反馈却是孩子在班级里的同伴关系处于主导的位置。
上个学期的研修周,我们一二年级的小朋友去参观深圳大鹏基因库,回来后他们做一个project的分享,紧接着到了校园开放日,负责的老师就提出,能否在开放日期间让孩子们向观众展示他们的成果?
于是我们就开放了这个环节,最后有10个小朋友报名参与。我们有些孩子住在天河区、白云区,往返学校有一段距离,孩子愿意抽出周末的时间来参与,爸妈也是全程陪伴。甚至有个妈妈跟告诉我们,孩子在这里上了一个学期,竟然还有这一面,在家里完全不会这么主动,特别欣喜看到孩子在学校这么爱表现。
这个时候,家长会发现孩子的社交根本不用他去操心。对于孩子来说,本来这是自然而然去解决的问题,但作为父母,如果我们在孩子的社交上关注和干预太多,反而会影响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处理问题当中,本来他该思考解决的却由家长代劳了,长期以往下去,会阻碍或限制他的正常社交。
孩子看待事情的角度往往和我们成人不一样。当他以大人的视角视角来处理这个问题,反而会让他的视角会变得更加狭窄。我觉得,作为家长,成为外围的观察者,可能比直接指导孩子去社交,更能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苏琴:在讨论幼小衔接阶段是否需要提前学习时,我想先谈谈学习的本质。我坚信学习是一个自然发生的过程,它应该顺应孩子的成长节奏。在教育领域多年的工作经验让我深刻理解到,作为父母和教育者,我们必须客观地理解每个年龄段孩子的学习特性。
在低龄阶段,孩子们具有极强的认知吸收能力,他们像海绵一样吸收知识。因此,家长往往将认知发展放在首位,提供大量的认知刺激,孩子们似乎也能全盘接受。但是,我们发现到了三年级,当学习需要更深入探索和独立思考时,有些孩子跟不上了,差距开始显现。这提示我们,单纯的知识灌输可能不足以支持孩子的长期学习发展。
在幼儿园阶段,我们观察到家庭在幼小衔接上采取了不同的风格。有的家庭采取断崖式衔接,不为孩子提前准备小学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导致孩子在进入小学时感到迷茫。另一些家庭则采取水漫式衔接,让孩子的知识储备远超小学起步阶段。还有一种是爬坡式衔接,让孩子逐步、平稳地过渡到小学阶段。
无论孩子以何种形式进入小学,我们认为家长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包括专注力、时间管理和完成任务的意识,这些都是学习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习惯的培养,比单纯的知识提前学习更为重要,因为它们为孩子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的重点不在于是否提前学习具体的知识,而在于是否为孩子提供了一个支持他们全面发展的学习环境。
王芳芳:面对大班家长的常见担忧——担心自己的孩子如果不参加数学、英语等衔接课程,就会在起跑线上落后于其他孩子,或者在兴趣发展上落后——我想分享一些观点。作为曾经的一线教师,我与一年级的同事们经过深入交流后达成共识:我们不提倡让孩子们通过断崖式的方式进入小学,也不赞成过早地用填鸭式教育让孩子们过度饱和,因为这可能导致他们在真正需要集中精力学习时,已经失去了专注力。
以新侨为例,我们实施的是分层教学的策略,尊重每个孩子独特的学习节奏,确保所有孩子最终都能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关键在于,所有孩子最终学到的知识量是相同的。我们通过延长学习周期,比如将几周的学习内容分散到一个学期甚至一年,使学习曲线变得更加平缓,这样孩子们就能更轻松地吸收每次的知识输入。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出的专注力和学习习惯,将使孩子们在课堂上的吸收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也更有可能在小学阶段保持持久的专注力。
简而言之,我们的目标是为孩子提供一个更加温和、个性化的学习环境,而不是简单地追求提前学习。这样的环境有助于孩子们在长期内保持学习的热情和专注。
苏琴:不是说拿到课本的时候才叫养成学习习惯,对于低龄段孩子来说,有非常多的时间和机会进行学习习惯的培养。
第一,自理能力。在园区的时候,我一般都会倡导所有的家长和老师,一定要做好小朋友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比如小班的孩子可以独立换衣;中班、大班孩子会叠被子、收拾整理书包等等。在这个过程,孩子完成自己的事情,成为自己事务的小主人,同时也发展了个人的意识。
第二,准时上下学。在学龄前,时间观念可以从这种秩序性活动开始植入,入园、早锻炼、早餐、水果餐、集体教学活动、户外运动等等,我们将一天的时间分成了若干任务,孩子需要参与到任务中,大任务里面还有很多小任务,通过不断地挑战这些小任务,培养孩子的任务意识。
第三,阅读。阅读是低龄段的孩子认识或扩充自己的世界很有效的方式。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实现培养孩子们的信息素养。我们倡导家庭每天抽出15分钟去陪伴阅读,发展和巩固小朋友的专注力。
王芳芳:非常赞同苏园的观点,在幼小衔接阶段,培养三个关键方面至关重要:生活习惯、自理能力和专注力。我相信如果家长们在这三个方面下功夫,孩子们将能顺利地适应一年级的学习生活。
谈到阅读,良好的阅读习惯能让孩子沉浸在绘本中。我一直想提醒家长朋友们,在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时,应避免让他们过多使用电子产品观看电影、阅读杂志。社会在进步,我对电子产品持开放态度,不禁止孩子们使用。但是电子产品是工具,孩子们要学会如何正确地使用。关键在于培养他们获取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进入小学后,我们会逐步教导孩子如何查找资料和整理信息。但对于电子产品,我们需要设定一定的限制,不能让它们取代纸质书籍的阅读。
在新侨,我们更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力、生活力和领导力,最终目标是让孩子们成为问题解决者,具备抗挫折能力、目标设定、解决问题和终身学习等基本能力。
苏琴:在做幼小衔接的时候,我们着眼点在于怎么想着帮助我们的孩子爬缓坡,但是没有想到其实我们的家长也是需要非常多的“缓坡”。今年我们新果有了第一批毕业生,在9月份的时候,我们特意做了一场我们叫做《毕业生的回归派对》,邀请他们回到学校,希望能直接地跟他们沟通、了解。我们访谈了很多家长,并发现孩子们对新的阶段适应是没有问题的,但爸妈往往都会话锋一转,说是自己没有适应下来。
家长需要学会放手,看到孩子是一个独立发展的个体,也需要吸收不同的养分来支持自己内心的发展。我们大人必须要成为终身学习的榜样,才能去影响我们的小朋友。
首先,我们家长需要科学和辩证地去看待孩子当下的学习特点,能够及时给予他当下需要的养分。其次,我非常建议我们的家长在小班的时候就要考虑清楚,孩子在大班毕业时要上什么类型的小学,不光是从初升高、小升初才去想着择校这个话题。通过对孩子幼儿园阶段的观察去及时调整升学的方向,本质就是以终为始。家长更加轻松,家庭也更加自信地去把控方向。
第三是伙伴关系,我们希望每一个学习者在他们所在的学习生态圈必须要得到周边所有成人的支持,妻子、丈夫、老人,家庭声音要一致。我们之前也遇到了一些个案,爸爸妈妈对于学业很重视,爷爷奶奶却持有不同的观点,在育儿决策上就会产生分歧。
王芳芳:爸爸妈妈们不必焦虑,幼儿园的时期,孩子们其实还不能特别明显突出他的某项学习技能,小学开始,我们将逐年看到他们技能的发展。家长们也要避免给孩子贴上负面标签,如“学得慢”,这无形中会给孩子带来焦虑和压力。
进入一年级,在整个课程大纲的设计上,只要按照节奏走,孩子一定能够学完所有的知识,学校教给孩子的很多技能,都是在课堂当中自然发生。比如像上个学期我们一年级的探究结题展,有一个主题是生态圈,这里涉及到了生物,还有部分科学的知识,学生去到了深圳大鹏基因库,在探究中他们逐渐去学习细胞和基因。孩子涉猎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就是为他今后的学习做了更多的铺垫。另外,孩子需要完成作业、展示或测我们总能从更多元的角度来评估孩子的学习情况。
家长们需要做好心理准备,成为学习型家长,更多地了解和综合评估孩子的发展这样才能发掘孩子的多种可能性,为他们创造无限的机会。
父母们不妨做个懒妈妈、懒爸爸,多放手。新侨学校秉持开放的教育理念,我们希望与家长们携手,从旁观察孩子的发展,深入了解他们的多方面特点,并在必要时给予他们适度的支持和引导。同时,我们也希望家庭成员之间能在教育观念上保持一致,多方携手,共同为孩子提供和谐积极的成长环境。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免费联系广州新侨学校SCA

联系学校

提交成功后可以直接一键联系学校哦!

广州新侨学校

课程设置:香港DSE,IB,Alevel,IGCSE,新加坡

学费区间:20.18~24.18万/年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