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3 08:12发布于广东
流萤集,分享爱莎荔湾毕业生成长
Cecilia 崔同学
本科部分录取院校
• 范德堡大学
• 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
• 香港大学
• 香港科技大学
......
作者丨崔同学 Cecilia
照片丨崔同学 Cecilia
回头看 答案早在眼前
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这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生命本质的理解。他们的发现不仅改变了科学界对生命的理解,也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深刻规律。
在我的人生道路上,似乎每个被认为已经失去的东西,都会在某种方式下回归。正如生命的密码,螺旋式上升,曲折式成长。
(图片来源于范德堡大学官网)
作为一所顶尖的私立研究型大学,范德堡大学(Vanderbilt University)以其严谨的学术氛围和创新的研究项目著称,在U.S. News 2025全美大学排名中位列第18,彰显了其卓越的学术实力。范德堡有着“南方哈佛”的美誉,拥有世界一流的师资力量,注重个性化教育,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术资源和实践机会。范德堡还以其紧密的校友网络和强大的就业支持闻名,毕业生在职场中备受青睐。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学生体验,范德堡大学都堪称美国高等教育的典范。
螺旋式上升
从抗拒到认同
我的家族是化学的世界,父亲和爷爷都从事化工专业,但我仿佛没有遗传到他们的化学天赋,这个半文半理的学科让我既背不下周期规律也想象不出化学反应,初中一次又一次化学考试的失利让我对化学充满的抗拒,使我在步入国际学校选科时第一时间就排除了化学。
即使在与校长交谈后还是将化学作为我的其中一个选科,但我一直都把这个学科作为“凑数”的,为了满足IB六门选科而选择的科目。想起中考时,化学是唯一一个8开头的成绩,我自嘲地对校长说“我根本就不是学这块的料”。
站在十一年级的选课分岔路口,热爱视觉艺术的我坚定地告诉升学老师:“我绝对不会学化学。”我想要走一条与家族不同的路,去发现属于我自己的世界。然而,我的敦煌之旅改变了一切。
我无意间发现莫高窟内壁画中佛像的面部都变成了红棕色和炭黑色,但入口上方的却仍保留着清澈的白色。这让我留意到颜色变化背后的化学反应,我渐渐明白,化学不仅仅是实验室中枯燥的分子式和实验,它同样是艺术的生命力。从那一刻起,我开始重新审视曾经抗拒的化学,发现它与我心底的兴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选科的截止日期越来越近,我的人生落入了低谷,面对网络上“化学找不到工作”“化学的尽头就是进厂”之类的传言,“化学”这个学科在我心里太模糊,没有概念。我的前途蒙上了一层薄雾,我对未来充满了焦虑和担忧,打开电脑给今年的我写了一封信。我哭着对父亲说“带我去一次工厂吧。”走进化工工厂,站在楼顶,父亲向我一一介绍了原油是怎么分馏加工的,课本上的知识终于在现实中得到了具像化,化学才不是生硬的公式,它是一种将抽象的科学理论转化为改变世界的力量。在此影响下,我开始投入环境科学的研究。
渐入佳境,我发现艺术的空间基础使我非常擅长解决有关有机化学的问题,总能在脑海中想象到分子的三维结构。
从化学老师口中得知,化学不是一个单一的学科,它存在很多分支,我对有机化学的兴趣可以发展到药学,食品科学,农学。化学的应用不仅仅体现在工业生产中,还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清晨醒来使用的洗漱用品,到厨房里的食品和药品。
每一样看似普通的东西,背后都藏着化学的奥秘。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化学在生活中的独特魔力,它并非只属于冷冰冰的实验室,它同样有着温暖、具体而充实的意义,我逐渐找到了生活的方向。
生活是螺旋式的,而不是直线的。前途无路时,回头看,答案就在意象不到的角落等着我们。
从放弃到重生
写范德堡的补充文书时,校训“Crescere aude(敢于成长)”让我开始反思我是从哪一刻突然开始成长的。我打开几万个文件的相册,大多数的照片和视频都是在学校活动跳舞时留下的,可能是从我坚持了一个兴趣爱好开始吧。
认识我的人都说我是一个100%的“N(mbti中Intuition直觉性)”人,说得难听一点就是浮躁,总是尝试新的事物,但街舞我却不可思议地坚持了五六年。但回想我的舞蹈之旅,我并不是一个擅长跳舞的人。
小学时我在少年宫学习民族舞,但在考试中软度不合格而没有入选高级班。我收起了我的练功服,可能我的身体本来就不适合这个爱好。
ISALW
多年以后,在妹妹的幼儿园毕业典礼上,我看到街舞舞者以一种打破常规的舞姿自由地在音乐中卡点。一颗沉睡的种子在我体内苏醒了。舞蹈变成了一种表达方式,而不是根据固定的几个手位“摆动作”。连我妈都觉得我只是一时兴起,满足我的新鲜感为我报了五节街舞课。出乎意料的是,我并没有停下来,而是在电梯门的镜子前对着视频翻跳一支又一支,靠着自学,我愈发从街舞中找到了乐趣。
现在,作为学校街舞社的三年创办者,我带领其他组员们在学校的活动中发光。说实话,我是一个爱出风头的人,我渴望在聚光灯下享受所有人的目光与掌声。
这些表演给我带来的不仅是在团队中的领导力和沟通能力,还建立了我的自信,使我能够在各大舞台上都能发挥自如,给我带来了很多上台的机会,在选择主持人的时候都会考虑找我去串场。
我重新拾起了童年时丢下的舞蹈爱好,并在它的陪伴下走得更加坚定。我不再畏惧过去考级场上的失败,因为我知道,其实我并没有失败,而是以另一条道路走向了远方。
有时候,我们推开的东西会戴着不同的面具回到我们身边。
曲折成长
越怕什么,越面对什么,越做什么
我总是对母亲说,我是一个孤独的人。作为爱莎荔湾的首届IB毕业生,我既要承受论文带来的巨大压力,还要对抗创校生的寂寞。
记得刚入学时,我们年级只有不到十个人,每天的校园都很安静,安静得恐怖,当时的体育课甚至要三个年级一起上才能勉强凑够躲避球战的人数。网课时更是冷清,家中只有我一个人,我整整一个多月没有面对面和别人说话。中考上国际的我,不太敢表达自己的想法,有想法也不敢行动。
真正的转机出现在Alexandra办理住宿成为我的舍友,我发现我们都很热爱跳舞。互相监督下,我们每天坚持运动一起学习,还举办了爱莎荔湾的第一个以学生主导的活动——情人节换礼活动。她是一个一路读上来的IB生,也是她告诉了我IB的正确打开方式。
从那时候开始,我才真正地知道了批判性思维的定义,在起伏的成长道路上,要学会如何化被动为主动。我不再是死背课本上的知识,而是思考这些知识背后的现实运用,并对所有信息都保持一个半疑问的状态。
在我们两个行动派的努力下,爱莎荔湾的第一届学生会成立了。我意识到了我并不是一个孤独的人,只是被困在了不愿社交的舒适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也是她教会了我:不要想,要做。
走出自我的每一步,都是成长的一步。
人生的“催化剂”:
用行动改变世界
在忙碌的IB课程中,每天都被各种繁重的作业和论文压得喘不过气来。有人曾问“你怎么能在这样紧张的学习环境中,还有时间做公益活动,甚至帮市场部提供推文素材和图片?”
但我却认为这是一种能量转换,是一种属于我的休息方式。不同于刷短视频和影视剧,公益活动不仅仅是快乐的源泉,更是生活中的动力,使我学会了如何平衡时间,以及如何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和改变周围的世界。
就像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公益活动不仅不会耗尽我的能量,反而通过积极的互动和帮助他人,给我的生活带来了新的动力。
有一次给听障儿童讲故事时。孩子的妈妈告诉我,由于听障,他有些自闭,不太愿意和别人互动。因为我在家中有一个妹妹两个弟弟,我很清楚如何和小孩子相处。在互动游戏时,他突然主动拉着我的手一起玩,看到他在我的引导下逐渐放开自己,我感到无比满足。
在学校,我创办了学生大使组织,结合社区的公益活动带领同学们一起参与到社会责任中,并负责大学招生官的接待。每次活动结束后,我都会负责提供推文素材和图片。每当看到自己提供的素材被使用时,我都会感到无比自豪。帮助他人并不是一件负担,而是让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和成就感。在这其中,我不仅锻炼了自己的组织能力,也建立了与他人之间更深的联系,感受到团队协作和分享的力量。
正是这些公益活动,让我的学习生活变得更有意义。在学业的压力下,带给我前进的动力和释放的空间。它们让我明白,学习固然重要,但生活的每个部分——无论是帮助他人、体验团队合作,还是将自己学到的知识转化为现实,都值得我们用心去投入和关注。
结语
点开那封桌面角落的信,2025的我写下一句“回头看,轻舟已过万重山。”,我走了一段自己都没想到的路。正如能量守恒定律一般,没有什么会真正消失,它只改变形式。它们盘旋而去,然后又转化回来,就像化学在敦煌之旅中获得新生,或者就像我童年被抛弃的民族舞蹈在现代街舞中重生。
失去的东西经常以我们意想不到的形式回到我们身边——就像一个化学反应,等待合适的催化剂开始转变。
结语的结语
站在爱莎荔湾的大玻璃窗前,望着操场上熙熙攘攘的人群,我忽然想起三年前那个空荡的校园,走廊里回响的脚步声、施工区忽隐忽现的噪音、咖啡厅里第一杯热饮的香气。那时的我像一粒被风吹散的种子,跌入一片尚未开垦的土壤。而今天,当我以创校生代表书写这篇文章,堆在电脑桌面的街舞社背景音乐和学生会海报,我的眼眶湿润了,这三年,太难,但我从未后悔来到爱莎荔湾。
在爱莎的三年,我仿佛亲历了一场化学反应的全程,从初入国际课程时的能量跃迁,到与同伴碰撞中迸发的键合反应,再到最终催化出全新的自己。中考后,我本应选择进入天省的高中部,这本是我熟悉的轨道。然而,我却毅然决定加入爱莎荔湾,成为它的创校生。
总有人问我:“为什么中考后有天省offer还进入一所全新的学校?”我打趣地说:“因为我是risk-taker。”对于我来说,创校生的身份不仅是一个身份标签,更是一次宝贵的经历。我希望见证并参与学校的成长,感受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蜕变。
这三年来,作为创校生,我经历了许多人一生中都难以再经历的独特体验。每天放学后,我有机会和老师进行一对一的个性化学习,帮助我在短时间内大幅提升了英语水平。学校师生数量少,走在校园里,每个面孔都如家人般熟悉,大家都会热情打招呼。
爱莎的每一步成长,我都亲历其中。这种亲密感,不仅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学校的温暖,也让我拥有了更多的责任感,参与到学校的每一次改变中。
我与爱莎生涯规划中心以及爱莎公益的联系也逐渐加深。我积极参与学校的各类活动,无论是研究课题还是开放日,我都全力投入,用自己的行动为学校发展贡献力量。
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培养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和领导力,更见证了这所学校的步步上升。我和招生办开玩笑地说,“我的同学我自己招。”
看到学校越来越强大,心中那种自豪感便愈发强烈。爱莎荔湾给予了我无限可能的机会,从创办街舞社,到加入学生会;从成为志愿者,再到担任爱莎大使的主席,每一次角色的变化,都让我更加全面地发展自己。面对这些挑战,我不仅看到了自己的潜力,也在不断突破自我的过程中成长为一个更成熟、更自信的人。
正如前文所说,我的人生轨迹是螺旋式的,与爱莎的羁绊可能要从三年级时在爱莎第一个校区(天河爱莎)的短短一周体验课开始的。按下缩小镜,我的选择,和这所学校的成长是如此相似,看似偶然的起步,背后却是不断积累与蜕变的过程。这一路上虽然充满不确定和挑战,但它始终在不断地回馈与升华。
三年前,我接下了这份空白的考卷,出题人是我自己。三年后,现在充满“人气”的校园正是我的答案。
致谢
Acknowledgement
WRITER
文章作者
崔同学
ISA Liwan G12 Student
爱莎荔湾(国际方向)12年级学生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