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晚,2025年希望种子音乐会在广州奏响。来自香港、北京、上海、重庆、烟台、青岛、桐乡耀中耀华校区的师生、家长、校友以及职工代表1000余人、携手凉山彝族自治州的12名学生,在这个春光融融的季节齐聚花城,以串串音符为媒介,播下信念、希望和爱的种子。
自1996年萌芽以来,希望种子项目已走过29个春秋,从一次支援地震灾后重建的校内筹款,发展成为一个联通学生品格教育与公益助学的系统性慈善项目。通过希望种子项目,耀中耀华的学生们在真诚的互动中感知社会多样性,成长为善良、正直、懂得互相关怀的人,这也正是耀中耀华“与仁爱结盟”这一使命的生动体现。
2025年恰逢广州耀华建校十载,希望种子的乐章再次在南粤大地奏响,是耀中耀华“与文艺结盟”在音乐教育方面的绽放,更是耀中耀华社区力量的体现——通过音乐搭建跨文化、跨地域的沟通平台,为本地学校的音乐教育赋能。
活动结束后,我们请到了几位参与演出的师生,分享他们在这次希望种子音乐会中的点滴体验。
坚守初心,见证成长
2016年,希望种子音乐会首次在广州举行,那时广州校区开学还不满两年。作为创校员工,小提琴老师Ms.
Nancy带领20余名学生开启了广州的希望种子音乐旅程。在她看来,那时的舞台虽小,却承载着无限希望。
随后的九年中,我们不仅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小演奏家,还陆续创立了弦乐团、管弦乐团、合唱团、摇滚乐队等形式多样的音乐团队。孩子们从初探舞台的生涩,成长为乐团中的中坚力量,在各类专业赛事中屡获佳绩。到了2025年,广州耀华已经拥有近百名师生的表演团队,与全国各地的耀中耀华学生和老师同台献艺。
“流动的舞台,凝聚的是整个耀中耀华社区的力量。”Ms.
Nancy特别提到,每年在不同地区举办音乐会,可以为不同校区的师生创造更多交流的机会。通过一起排练、表演,各校区的资源得以融合,为音乐教学注入新的元素和创意。
今年希望种子的舞台,就是中西文化交融的一场盛宴——经典的《四季:夏》第一乐章、古筝与西洋乐器合奏的《凤阳花鼓》、童声演绎的彝族歌曲《不要怕》、胡琴演奏家与乐团合作的《战马奔腾》、音乐与舞蹈结合的《La
La Land》、本土特色的粤语歌曲《彩云追月》……多元的节目背后,是音乐教育边界的不断拓展,更是耀中耀华社区对多元文化的包容与尊重。
作为广州耀华与希望种子音乐会十年历程的见证者,Ms.
Nancy感慨万千:“音乐会的规模与形式在变,但初心始终如一。”在她心中,始终不变的是希望种子音乐会所有收益用于公益助学的慈善内核,以及小提琴作为耀华特色课程的传承。
展望未来,她希望这颗“希望种子”能乘着科技的翅膀飞得更远:“AI与音乐的结合、世界风格的融合,都是值得探索的方向。更重要的是,希望种子的项目不应止步于一场音乐会、一次音乐支教、一批乐器捐赠。让孩子们在音乐中成长,用音乐传递爱与希望,才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
音乐是无需翻译的世界语言
音乐会的第三个节目是二胡名曲《战马奔腾》,让观众们惊喜的是,这首民族独奏曲经过改编,不仅保留了原有的民族特色,还加入了西方弦乐器并由外籍教师指挥。二胡的激昂与弦乐的恢弘交织,既保留了东方韵味,又融入了交响乐的层次感。这种中西元素的“对话”,让观众在熟悉的旋律中听见新意。
对于这样的编排巧思,广州耀华音乐组组长Ms. Hannah表示:“耀中耀华是一个国际化的教育社区,我们希望通过音乐让观众看到不同地域和文化的差异,也感受到其共性,正所谓‘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本次音乐会另一个让人惊喜的节目由12位彝族的孩子带来,他们为观众呈现了中国传统乐器“月琴”曲目《千里田凉山迎新春》,同时也与广州校区的同学一起合唱了Ms. Hannah编排的彝族歌曲《Ap Jie Lop不要怕》。在短时间内学习一首由陌生语言演绎的歌曲,对于广州校区的孩子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在排练期间,Ms. Hannah感受到了彝族小朋友对音乐的热爱和执着,这种热爱和纯粹也吸引和鼓舞了耀华的同学们。不同文化背景的孩子们相互学习、相互帮助,这种跨越文化差异的友谊和合作,正是音乐的魅力,让语言不再成为障碍,让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成为彼此的知音。
在音符中蜕变
如果说老师是音乐会的掌灯人,学生便是点燃舞台的星火。
希望种子音乐会的250名表演人员来自全国各地,所有表演人员仅有不到3天的集中排练时间,需要完成19首风格迥异的乐曲。在广州校区近100名参演学生中,很多同学都参演了两个或以上节目,更有甚者参与了近10个节目的表演。在2个小时的正式表演时间内,面对1000多名现场观众,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忙碌、兴奋、疲累、专注,各种情绪和状况交织,让孩子们在短短几天中感受到时间管理的重要,在极限协作中理解了合作和责任,在不同的演奏风格中体会到音乐的更多可能性。
“音乐是成长的伙伴,它教会我坚持、协作与共情,也让我在每一次挑战中变得更强大。”这是A1
Pandora同学对音乐与自我成长的感悟。作为一名从六岁开始学习钢琴、三年级开始学习长笛的学生,她在2025年希望种子音乐会上担任长笛声部领奏,参与了七个曲目的演奏,包括《Seeds
of Hope》《凤阳花鼓》和《La
La Land》等曲目。
首次担任声部领奏,Pandora感受到了以前未有过的压力:“我有许多独奏部分,任何错误都会被放大。快节奏的曲目特别有挑战性,但通过个人和声部的加练,我们最终克服了困难。”这次经历不仅提升了她的演奏技巧,也让她学会了如何带领团队——作为分部的领导者,不仅要确保自己的演奏精准,还要协助其他长笛手完成演奏的质量。
她希望未来能有更多机会参与类似的演出:“音乐让我学会了如何面对挑战,也让我在每一次合作中变得更强大。”
“音乐是令人快乐的神奇汽水,有时候酸,有时候苦,但更多的时候是甜。”这是G5
Angel对音乐的独特诠释。已经学习唱歌七年的她用美妙的童声献上开场独唱《The
Seeds》,拉开了2025年希望种子音乐会的序幕。
除了是开场曲目的独唱演员,Angel也是广州耀华合唱团的成员之一,她在合奏时也遇上了“忘词、抢拍”的难题:“因为排练时间有限,我们合练的次数不多,刚开始总是跟不上节奏。”音乐课上练就的“拆分节奏型”技巧成了她解决这一问题的法宝——将复杂段落逐段攻克,再融入整体,最终与团队完美契合。
“以前唱歌总想着突出自己,后来老师提醒我要倾听同伴的声音,互相配合才能让表演更完美。”Angle说,“就像拼图一样,每个人的声音拼在一起,才是完整又精彩的演出。”
另一位合唱团成员Sherry则遇到了高音破音的困扰,在排练时,她掌握了一个有趣的发音方式——“叹气式发声法”:“老师教我像叹气一样打开喉咙,声音会变得更加稳定!“对于自己短板的突破让Sherry很开心,另外,更让她兴奋的是与其他校区同学和老师的合作。
在后台,大家用不同的语言交流着各自对音乐的理解,一群“陌生人”因为音乐这个纽带而紧紧地连在了一起。排练期间偶遇一位精通三种乐器的“全能学姐”,在读五年级的Sherry直言“大开眼界”:“原来音乐可以如此多元,一个人也能驾驭不同的乐器,这让我对未来的学习充满期待。”
与其他校区师生的合作也让Pandora拓宽了音乐视野:“能结识耀中耀华大家庭中这些将技艺淬炼至专业水准的乐友与师长,是一场珍贵的际遇。希望种子音乐会不仅点燃了我对管弦乐更深的热忱,更让我期待未来能在更广阔的舞台续写与音乐的缘分。”
除了表演人员,在这场音乐会中还有一个群体,在默默地履行着希望种子音乐会公益慈善的理念——广州耀华的学生志愿者不仅主动承担了后台的各项协调事务,更通过慈善画展、义卖等活动在现场进行筹款。忙前忙后的小小身影,成为了音乐会期间的一道亮丽风景。
正如陈校监所说:“我们的学生积极推动着改变的发生——他们将自己的才能转化为有意义的契机。”
从舞台到远方
在Ms. Hannah看来,音乐会的意义远超一场表演。学生们在排练与演出中悄然蜕变:从怯场到自信登台,从追求个人完美到学会团队协作,音乐教会他们倾听与配合;而接触多元音乐文化的过程,更让他们学会尊重差异、拥抱包容。
在广州这座永远盛开着鲜花的城市,耀中耀华用属于自己的方式诠释了音乐教育的意义:希望不是遥不可及的星辰,而是此刻正在萌芽的、热烈的生命。正如Ms.
Nancy的期许:“下一个十年,我仍想在这里,看着孩子们用音乐传递爱与希望。”
在谢幕的瞬间,音乐在每个人的心中播下的种子——这颗希望的种子,终将在时光中生根发芽,让每个孩子懂得用音符传递温暖,以理解连接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