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1 08:23发布于广东
大脑的记忆机制是怎样的?如何利用脑科学原理帮助孩子提高记忆力?
大脑对不同类型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有怎样的偏好?
怎样利用脑科学研究成果,开展针对性的训练提升孩子思维能力?
了解大脑的学习特性,成就高效学习,方能培育全面发展、适应未来社会挑战的人才。4月10日,中黄外国语实验学校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集团合作的 “基于脑科学的人才培养项目” 启动仪式盛大举行,并取得了圆满成功,双方以脑科学为“笔”,共同开启了绘制人才培养“新画卷”的伟大征程。广州市黄埔区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罗玉;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IDG-麦戈文脑研究所研究员、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薛贵;北京师范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白冰;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副院长、浙江大学人工智能教育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康长运;国际教育自媒体“马背上的女超人”创始人Chelsie等领导及嘉宾出席活动,见证这一重大时刻!
中黄外国语实验学校管弦乐团精彩开场
中黄外国语实验学校副校长柯英姿主持
中黄外国语实验学校校长李春作开场致辞,介绍学校引进脑科学的重大意义以及将采取的具体落实措施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白冰致辞,期待双方凭借各自优势,多维度深度协作,将脑科学成果融入教学,共育创新人才
到场嘉宾共同为项目揭牌
脑科学+学科融合
点亮人才培养之光
如何通过脑科学+教育的结合,构建培养核心素养的教育生态,发展面向未来的教育?活动现场,薛贵教授以一场精彩绝伦、深入浅出的讲话,为家长们答疑解惑。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
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 薛贵(长江学者)
研究表明,在大脑发育的特定敏感期进行相应能力的培养,效果会事半功倍。比如,幼儿时期是语言学习的黄金期,此时大脑对语言信息的敏感度极高,能够轻松掌握多种语言的发音和基本语法;青少年时期则是逻辑思维和创造力快速发展的阶段,适宜的教育刺激能够激发大脑的创新潜能。这种基于科学实证的教育指导,为人才培养带来了从“经验导向”到“科学导向”的巨大转变。
薛贵教授还着重强调,摒弃知识碎片化与死记硬背,构建知识网络以实现灵活迁移运用,是符合大脑发展规律的教育之道。大脑并非简单地存储信息,而是通过神经元之间的复杂连接对知识进行关联整合。只有当知识形成网络,学生才能在面对不同问题时,迅速调动相关知识,实现举一反三。
中黄外国语实验学校作为一所22年积淀的IB双语学校,深具前瞻视野和创新意识,致力于培养兼具君子品格及全球胜任力的新时代人才,这样的教育理念和深厚经验是“基于脑科学的人才培养项目”落实的基石。学校将在薛贵教授带领的首席脑科学专家团队指导下,借助最新的脑科学研究和实践成果,融合学校跨学科教学与学习力培养方面的经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为区域及国家的创新人才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中黄教育集团副总裁李康华博士,进行项目介绍
薛贵教授高度赞扬了中黄外校在中西融合全人教育道路上的卓越实践。他指出,学校在多个关键维度展现出积极优势,尤其是前瞻性的教育理念,与脑科学所强调的多元智能开发、个性化成长路径高度契合。
这种脑科学+教育的前沿教育理念,也让家长们印象深刻。现场掌声雷动,家长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对项目充满期待。
脑科学+个性化培养
中黄学子开启成长 “狂飙”
中黄外国语实验学校采用小班化教学设置,每个班不超过26人,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老师的高度关注。同时,创校22年以来,学校深入探索学生个体差异,构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个性化教育方法。在此基础上,依据脑科学原理,学校将采用由北京师范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顶尖脑科学专家开发的脑智图谱测评系统,精准评估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加科学、个性化的教学方案,让教育从 “广撒网”式的模式转变为“精准定制”。
项目启动后,学校将精准把握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大脑认知特点,在跨学科课程设置中,融入基于脑科学原理的教学策略,鼓励学生深入探究学科知识,开展批判性思考,助力学生构建更高效、更全面的学习体系。
在活动的圆桌论坛环节,北京国知培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康长运先生指出,越是AI时代,教育更应该回归于以人为本,以脑科学为基础,加上中黄外校的个性化全人教育,因材施教,注重孩子差异和独特性,培养适应未来的人才。
嘉宾为教育行业人士、家长答疑解惑
在未来,我们将见证学生们在学习力上实现质的飞跃,轻松突破知识难关,高效汲取知识养分。中黄外国语实验学校将秉持“让教育适应孩子,让世界和而不同”的教育初心,不断探索脑科学在全人教育中的深度应用,携手北师大教育集团助力学生梦想腾飞,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容应对 AI 时代挑战的高素质人才!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