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09 09:35发布于广东
活动前言
艺术教育的本质,是培养用视觉语言思考分析世界的能力,而当今时代,设计更是与人类安全息息相关,本次广州美术学院毕业展研学活动,是象贤中学国际部DSE视觉艺术课程的重要实践环节。
在5-6月两期观展中,同学们将直面当代艺术前沿创作,体验从绘画技法展示到人工智能时代ai交互设计跃迁。
与大师同行
国际部DSE视觉艺术学子两度走进广州美院大学城校区,在毕业展现场:
▸ 听从广美视觉传达设计副院长「冰墩墩之父」刘平云教授的独到讲解
▸ 触摸200+件先锋作品的生命力
▸ 见证艺术如何从"技术"升维为"叙事"
刘教授的讲解中,着重强调了视觉设计的核心——不变(内核)与多变(视觉):在多样的视觉表现形式背后,不变的是以主体行为去创造、探寻视觉逻辑与视觉性的内在联系。
基于这一不变逻辑,我们要用丰富多样的形式展现视觉设计的魅力。
在第二期展览中可以发现,很多设计专业的作品已经从传统的平面、简单的立体设计加入了ai元素和交互元素,多份甚至可穿戴作品已经可以切身的服务社会、服务人类,这也正是刘教授讲的,设计来源于生活,也要服务生活。
活动纪实
《加密的赫兹》这一份作品巧妙的构思,并成功落地,以及创作交互提高了作品的可阅读性,给同学们留下了非常大的印象,大家都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那我们如何才能感受生命?
此份作品以“低科技”介入方式对植物展开研究,试图与这些“静默的智慧守护者”建立隐秘的对话。植物以无声的方式,维系着世界万象的延续与进化。作品借助简单科技设备,提取植物的生物电信号,转译成各种可视、可听、可感的符号。邀请观众共同沉浸于这个常被忽视的植物感知世界,重新发现自然生命的奥妙。
《行于寂静之地回望》这份作品作品的主体部分融合了创作者的生活印象,通过多层嵌套构图使画面成为一个“可进入”式的空间,搭建能够带来感官体验的平台,其中空间逻辑里存在的些许矛盾性提供陌生感和幻境感,同时在内容上更多的从生活记忆的定格出发,希望呈现略带有熟悉感的画面,构造二维和三维混合的超现实主义表达成为观者动态感知的触发点,以理性坚固的空间容纳宁静平和的情感,希望观者能在类似梦境的场景中发散思维,引发对画面内外的联想。
绘画艺术学院的同学们真正深入生活,为时代写照,这副作品就是最好的举例。
《秋分——渔汛时节》在全球网络化与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今天,珠江三角洲沿海地区的渔村港口依然保留着传统的海鲜交易方式,很多人认为这才能保证最新鲜和美味的口感。
在这背后牵连的是当地的古老文化——水上婚嫁、咸水歌谣、疍家棚屋等等,都构成了当地所独有的色彩。作为艺术创作者,在前往当地实践考察的途中被其浓郁且独特的文化所深深吸引,通过在当地的实践考察收集大量素材与资料,再结合创作者自身的艺术处理创作出叙事性油画。
细悟共成长
在此次活动中同学们收获了:
视野拓展:观察广美毕业生如何用装置、数字媒体等多元形式回应城市化、文化记忆等社会命题。
升学储备:为未来申请艺术类院校积累作品集灵感。
行业认知:绘画与设计密不可分,理解艺术设计从概念到落地的完整产业链, 见证艺术如何从"技术"升维为"叙事"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