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据说南京家长已疯:减负潮下,谁是赢家?

2019-11-03

关注
点击上方△蓝字可关注知子花家庭教育
作者 | 千寻妈妈
来源 | 东西儿童教育(ID: eastwest_edu)

如果我们明白“为什么增负,为什么减负”,不是源于什么人性化关怀,也不是简单的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争,而是受制于经济模式的需要,国家发展的需要,就能对趋势有个理性的判断。


昨天,南京的朋友打来电话诉苦,讲南京的家长都快疯掉了。起因是南京最近掀起了新一轮减负潮。


卷子辅导书默写本习字册通通都要藏起来,班级不允许有打印卷子的打印机,孩子书包里不可以有任何卷子,校门口无记名问卷,调查到底有没有违反减负要求的情况。


有学校为了应付检查,干脆发了标准答案,问:你们回家有作业吗?答:回家没有作业。问:孩子一般几点睡?答:八点半。


竟有家长公然向有关部门投诉减负政策,一下子引发了家长间的热议。


(图片来源于网络)


热议家长分为了正反两派:



正方【支持减负】

@Andy

投诉减负的家长实在是太荒唐!现在孩子负担这么重,很多一二年级的小朋友晚上做作业做到11点才睡觉,不都是“剧场效应”、“教育焦虑”给闹的吗?!


教育部门依法治教,学校减负,给课外兴趣、家庭教育留出空间,逐步实现教育的多样化,给孩子不同成长路径的可能性,而不是全民Copy的培养模式,没什么不妥。


@依然范特西

学习讲究的是效率,不是学校教的内容越多越好,如果按上课时间来衡量成绩的话,中国每一位学生都是学霸了。


现在中国学生的上课时间仍然是全世界最多,政策让学生减负,没毛病,课堂上的内容就那些,该上的都上了,减掉一些过度的重复练习有什么不好呢?

......


正方观点,总结起来一句话:


学校减负没什么不好,减掉过度练习,还孩子多元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才是未来核心的竞争力!


反方【反对减负】


@linda

说得轻巧,书包是轻了,考试是没有了,娃表示很开心,但我们明年小升初咋办?


近看小升初,是否全民摇号,政策还不明确;远看高考,成绩大于一切。小学减负,中考高考又不减负,难死这届家长。


真要减负,就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整个教育环节上各部位的改革都得跟上。


@小鱼儿


有多少家长真的会给孩子减负呢?学校不教,就送培训机构,最后减的还不是家长的钱包?


我家娃上的学而思,去年为了从提高班升到尖子班,抢一个名额比双十一还紧张。后来我了解了一下,人家真不是饥饿营销,而是真实的需求就有那么大,这里所有校区都是满员。


减了半天,培训机构才是减负的最大受益者啊。

......


反方观点,总结起来一句话:


只要中高考制度不变,竞争态势不变,家长就不敢轻易减负。

学校不教,培训机构教,最后不过是,你减你的负,我鸡我的娃!




正反两方,各执己见,各有道理,你站哪一方?


我的看法是,先别忙着站队,我们来看下学校教育的前世今生。如果你不知道学校教育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是现在这个样子,就无法预见它将走向何方。


前世:


现在流行的K12教育体系,起源是普鲁士教育,它的特点就是强调分工、强调纪律、强调稳定,把学生严格按照学期和年龄区分之后,组织起来参加统一学习。


这种教育体制曾为德国培养了大量工业人才,成为德国经济腾飞的起点。


19世纪上半叶,美国基本照搬了普鲁士的教育体系,这样的教育体系能够大力推动中产阶级的构建,使他们有能力在蓬勃发展的工业领域谋得一份工作。


随后,苏联人学习了这种经验,把它改造为更加严格的,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应试教育”体制。


建国后,中国按照苏联模式复制了这套“工业化教育”。它最大的贡献,就是让我们从一个体量庞大的落后农业国,以最低的成本和最小的代价、在最短时间内把大量人口训练成合格产业工人。


(图片来源于unsplash


今生:


我们正处在工业化的后期阶段,社会的主要资源都是围绕工业化这个核心来配置的,这是中国过去40年的主要生产形态。


所以,教育最大的目标就是让更多人接受标准的工业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这就是国家强调义务教育,强化学校教育的初衷。


在一部名叫《丹麦9年Z班的 VS 中国初三13班》的纪录片中,从外国人的视角,我们能明显观察到中国这个阶段的教育特征:


1、教育流程固定,从小学习的科目、内容都按照教学大纲来,教师依此授课,没有多少自由发挥的空间;


2、测试流程固定,围绕教育大纲进行测试来确定学生的能力,比如周考、月考以及期末考等;


3、控制生活作息,学校尽量控制学生们的生活、作息,来完成学习目的,每一分钟都致力于取得更好的成绩;


4、遵守规则,学生们每天需要做的就是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并且不违反规定。


对应这四条,你会发现这种教育最适合培养的人才是:流水线上的产业员工与白领。


员工的工作任务是明确、不允许出错的;员工的工作成绩是有严格考核体系来评判的;为确保员工最有效率地投入工作,用准军事化的手段来管理(华为和万达)、用996来完成目标任务。


(图片来源于网络)



透过学校教育的前世今生,不难看出,我们学习并运用至今的工业化教育,特点就在“工业化”这三个字上。


工业化代表着高确定性、高标准性。你会发现,在咱们的教育制度里,老师和家长都爱说一句话,“学生的天职就是学习”,除了确定的学习之外,你不需要同这个世界其余的内容打交道。


赚钱的经济能力,和人打交道的社会能力,认识世界的探索能力,这些都跟学生的任务无关,所以我们的家长包办生活的一切,孩子全力投入学习。


我们不能说这样的教育不对,它符合了工业化社会的需求,学生进入社会,只要角色是被安排好的,目标和手段都是确定的,就能高效胜任。这样的教育体系让更多人成了中产阶级,为工业强国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原动力。


只是时代走到今天,随着5G、人工智能、数字化纷至沓来,我们自己还没怎么搞懂的区块链都要成为核心技术了,经济模式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并以更快更颠覆的速度演化,多元、自主创新、去标准化的经济模式正在逐渐取代流水线工业。之前标准化体系培养出的人才,面对目标不确定,手段要多元的工作,就无法适从了。


不管我们承不承认,教育就是为国家整体经济需求做准备,有什么样的产业,就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当经济模式改变,教育趋势也必然会变。


其实早在16年,习总书记就提出了:我国科技水平由“跟跑并跑”向“并跑领跑”转变,这段讲话开启了创新的热潮,也意味着过去40年,教育上“创造力、逻辑思维能力不如掌握基本技能重要”的时代结束了。


(图片来源于Pexels)


大家可能没注意到,高考的指挥棒已经在发生变化


比如,高考语文有可能加到200分,这意味着以前语文卷面字数大概在6000字左右,现在会变成10000字左右,如果学生没有强阅读能力,不要说拿高分,把题做完都成问题。


另外增加了大量课程外的开放性阅读内容,《堂吉柯德》等名家著作都已经在高考中出现过,语文已不是简单的课本阅读,你在课外读的书越多,感悟越深,拿高分的可能就越大。


又比如,一流大学的自主招生比例在逐年升高,清北的自主招生人数已达到2/3,只剩下1/3的名额留给高考裸考生。19年,全国已有95所高校具有自主招生资格。


这些变化,都预兆着在现有学校教育模式中,通过大量复习练习考上好大学越来越难,“增负”的好处越来越少,它更多依赖于学生课外的积极自主探索式学习。


不只国内在变,全球的教育趋势都在变。


上周五的东西黑板报里,有一份谷歌教育近期发布的报告:《教室的未来:全球K12教育的新趋势》,这份报告是针对全球的,阐述了8个重要的教育新趋势。



其中,在“生活技能和生活准备”部分,讲到了教育已不能局限于分数和考试。调研中,91%的全球CEO都提到,他们最需要的是创新、运营组织等软技能,而这些不是在学校里能学到的。


综上所述,新的经济模式催生新的产业,而新的产业需要新的人才,这些人才,仅靠目前学校的标准化教育,是无法培养出来的,教育的变化势在必行。



当我们跳出就事论事的格局,从“过去、现在、未来”这个更大的框架去看,对“减负”的认识就很清晰了。


在国家还没有能力对学校教育做出大规模改变,但又迫切需要培养越来越多能够适应新经济模式的人才时,只能先把接力棒交给家庭。


通俗点说,就是:让有条件、有能力的家庭先行。


花钱上补习班、兴趣班也好,花精力花时间耐心陪伴用心养育也好,总之,接下来就看各位家长自己的。


这对于收入、能力都处于平均水准以下的家长,肯定有一定不公平,但这看似残酷的趋势,却是规律。


既然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趋势不可避免,我们要做的,就不是抱怨、吐槽,而是应该认真想一想,如何在新的游戏规则中自洽,提高孩子在未来竞争中的胜率。


我的理解是,如果我们明白“为什么增负,为什么减负”,不是源于什么人性化关怀,也不是简单的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争,而是受制于经济模式的需要,国家发展的需要,就能对趋势有个理性的判断。


能基于这个判断,努力利用学校让渡出来的时间和空间,自我成长的同时带孩子看到更为广阔的天地,那么,减负对我们的孩子来说,就是个机会。


一言概之:减该减的负,用该用的心!


— END —

本文来源于东西儿童教育(ID:eastwest_edu),一群行走于中美两地的家长,用心带娃,用心观察。每天分享美式教育理念、素质教育心得、国内教育实践,为3-12岁儿童家庭提供走心、专业、国际化的教育指引。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