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看完张绍刚带娃才知道:大部分中国父母,正在毁掉孩子的一生

2021-04-23

关注

作者|水色


前两天,微博上一条#父母掌控欲强对孩子影响有多大#的热搜引发了网友热议。


在真人秀《天呐!你真高》中,毒舌主持张绍刚挑战“一日奶爸”,同时照看两个孩子,却表现得游刃有余,将做饭与带娃进行得井井有条。


这一切,都有赖于他的“控制之术”:坐哪里、表演才艺、鼓掌、削皮、剥蒜……将孩子安排得明明白白。

 


萌娃果果想表演街舞,张绍刚提议来点音乐,孩子多次表示不需要,他仍然反复询问,直到孩子妥协。

 


做饭时孩子们单独找食材,张绍刚拿着对讲机步步指挥,不断提醒该拿什么,还有多久时间。


中途孩子们累了跑去看小羊,张绍刚立马火冒三丈,严肃地问:“我们是看小羊还是做饭?”

 


总而言之,“一切都得听我的”。

 


这一幕,让网友纷纷回想起当年被父母支配的恐惧:


“我小的时候就是我妈让我干嘛我就得干嘛。”


“我爸妈也这样,还一度觉得是为了我好。”


“从小就没有权利决定自己的任何事,小到袜子的颜色,我既暴躁又抑郁。”


心理学家曾经评价掌控欲强的父母:“他们戴着以道德为名的面具,束缚子女对生活本身的渴望。”


在父母眼中,孩子是永远长不大的,永远需要规划、需要保护,一句“为你好”,便理所当然地给孩子编织了一张无形的巨网。


殊不知,这种毫无界限感的控制,最终只会走向伤害。


多少父母,错把控制当“教育”


最近,电视剧《小舍得》热播,剧中的小男孩子悠越看越让人心疼。


子悠热爱自然,他的理想是当个生物学家,却因为妈妈的干涉,不得不压抑自己的兴趣,把精力都放在学习和应试上。

 


他不想读金牌班,妈妈要求他必须读;


他不想当班干部,妈妈非让他当;


可当他想吃块西瓜,妈妈却因为“糖分过高”而明令禁止……

 


妈妈希望他能够出人头地,为此她拼尽全力,无论生活还是学习,决不允许他踏错一步。

 


面对妈妈的每一个要求,子悠似乎从不反抗,可他的一举一动却失去了孩子的无忧无虑,神色越来越忧郁,经常会不自觉的抠手,心理健康问题也开始露出端倪。

 


这个懂事、刻苦的孩子,在放弃反抗的同时,用他的沉默,在他和父母之间,筑起了一道厚厚的墙。


泰国大学生曾经制作过一个动画短片叫《继承者》,里面没有台词,但仅有3分钟的画面里,却充满了昏暗、阴森和恐怖。




男孩Alan从小想飞上太空,做一名宇航员。


他给自己画了一幅自画像,房间里陈列着火箭模型,还有他最爱玩的飞行模拟游戏机。


他笔下的全家福中,一家人笑得很幸福。


可这幅美好的画,连带着火箭模型和飞行模拟器,都被一双手换下,取代它们的是一张张获奖证书和奖杯。



Alan难过地看着这一切,却不敢上前阻止。因为这双手的主人,是他的妈妈。


Alan的眼光最后停留在一个小盒子上,那是他一笔一划勾勒出来的未来宇宙,是他最宝贵的梦想。

 

他小心地打开这个盒子,想要挽留,却连阻止的话都来不及说,就被爸爸妈妈收走了。



这时,一张画从盒子中掉落,Alan想要捡起,却发现它就像自己渐行渐远的梦想一样,怎么也抓不住。


画随风飘起,变成了一个父母给自己安排好的“黄金”殿堂,里面是课本、证书、奖状……



Alan的手脚上“长”出了长长的线,他拾级而上,每一步如何向前,都被精准地控制着。



殿堂的最高处,Alan的爸爸妈妈正双手提着线,满面笑意。



更恐怖的是,爸爸妈妈的胳膊和手,也同样被线拉着。

 


父母的控制欲,把孩子变成了傀儡,一代又一代,没有尽头。


弗洛姆说过:“教育的对立面是控制。”把控制当成教育,是父母最大的悲哀。


过度的束缚,不但无法将孩子的人生“快进”,反而会成为孩子美好人生的“拦路虎”。

 

被“爱”控制的孩子,人生更易脱轨


英国伦敦大学做过一项研究,儿童长期受父母控制,会造成终生的伤害,长大后独立性差,依赖性强,无论在哪个阶段,幸福指数都更低。


还记得那个写下15000字长文控诉父母的“王猛”吗?


高考状元、北大高材生、美国知名大学研究生……如此漂亮的履历,走出校园后却并不如意,甚至过得很痛苦。

 


他写道:“我的父母总是把我关在家里,按自己的喜好包办所有事情。”


从小到大,他的衣服都是按照父母的喜好来置办,他的所有朋友必须经过父母审核。


上了大学,父母通过大姨掌控他;到了美国,父母委托朋友“照顾”他。


在这种全方位的控制下,他患上了严重的社交障碍,无法与人正常相处,工作和感情屡屡受挫。


绝望之下,他选择拉黑了父母的所有联系方式,整整14年没再回过家。


心理专家陈默曾在一篇文章里提到过“三只笼子”的理论。


“假如有一个笼子,老鼠在笼子里不小心踩了一下笼子的门,发现有食物进来,踩一下,食物又进来,老鼠会怎么样呢?会一直踩。


如果第二只笼子里,老鼠踩一下,电击一下,踩一下,电击一下,以老鼠的智力会怎么做呢?不踩了。


如果第三只笼子是这样设计,它踩一下是食物,再踩一下是电击,老鼠就不知道应该踩还是不踩,这个老鼠会在里面纠结死。”


他说:“现在的孩子,是活在‘第三只笼子’里。”


“你想要让他成功,却不让他有成功的品质;你要控制他一生,还需要他有迎战困难的自控力,这是个悖论。”


也许父母的本意,是为了保护孩子,让孩子少经风雨、少走弯路。


可当爱变成了控制,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一种诅咒。

 

最好的爱,是还给孩子独立的人生


《奇葩说》曾有一期辩题:“如果可以为孩子一键定制完美人生,你会按下按钮吗?”


节目中,辩手傅首尔说:“我曾经花2000给儿子买了一双鞋,可是儿子却说丑,并质问我为什么没有铠甲勇士的图案,那才是世界上最帅的鞋。可是最帅的鞋只要35元。”

 


彼之蜜糖,汝之砒霜。


我们眼中的完美,并不是孩子眼中的完美。


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是“控制”与“臣服”的较量,而是协助孩子,由孩子来完成创造自己的过程,让孩子成为他自己生命成长的最核心。


为人父母,首先要学会的第一件事,就是尊重孩子的需求。


作家刘瑜曾给自己的女儿写过一封信。


她在信中很客观地承认了自己的“自私”——孩子的诞生完成了她做母亲的梦想。


同时她告诉女儿:“如果你想当一个华尔街的银行家,那就去努力吧,但如果你仅仅想当一个面包师,也不错。”


更重要的是,“如果有一天你发展出一个与妈妈截然不同的自我,我希望为你的独立而高兴。”


她能接受女儿的想法与自己背道而驰,也能理解女儿为了坚持自我与她争得面红耳赤。


因为她明白,父母给予孩子生命,但并不拥有掌控孩子人生的权利。


其次,作为父母,我们更应该在父母的角色之外找回自己,把自己活得更加丰盈快乐。


《少年说》中,王胜男对林妙妙说:“妈妈的爱好就是你。”


《小欢喜》中,宋倩同样对英子说:“你就是妈妈的一切。”


多少令人窒息的掌控,源自于父母“无私”的爱。


他们放弃了自己独立的人生,没能好好活成自己,这份爱对于孩子来说,太过沉重。


心理学家曾奇峰说过一段话:“有些时候我们在孩子身上那么多控制感,实际上是放弃自己的一个表现,觉得自己这辈子没什么机会了,但是实际上每一个个体,都承载的是他自己的生命。


如果你真的尊重自己的孩子,就应该让他以自己的方式绽放。哪怕你是他的父母,你都没有权利去规定,另外一朵花怎么开放,另外一棵树怎么生长。


因为你自己也是一朵花,也是一棵树。”


父母做好自己,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教育。


世上没有任何一种爱,是要以牺牲自我为代价。


放下掌控,是尊重;善待自己,是成全。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