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父母在这4件事上越能忍,孩子长大后越有出息

2021-04-29

关注

作者|遇之

 

为了孩子能更优秀,父母有多拼?

 

富人家的父母,愿意砸钱砸资源,才艺、知识、体能,各种培训样样不落;

 

穷人家的父母,节衣缩食多打工,为孩子能享受更好的教育也能拼尽全力。

 

热播剧《小舍得》更是借蒋欣之口说出了广大父母的心声:为了孩子,我们可以吃苦、受累、受委屈,无论要自己做什么,我们都愿意。

 

 

然而,孩子优秀与否关键并不在外在的资源,真正对孩子起决定影响的还是父母。

 

在教育内卷越来越严重的今天,可以毫不怀疑地说,优秀的孩子背后,一定站着能“忍”的父母。

 

忍住不比较,孩子更乐观

 

比较不仅是压在父母心中的巨石,更是压在孩子身上的大山。

 

前不久,热播剧《陪你一起长大》的“苏醒放弃鸡娃”话题上了热搜。

 

剧中的苏醒原本与丈夫都是“佛系育儿”,认为孩子的童年就该无忧无虑成长。而孩子也如愿成为了热情开朗、乐观自信的男孩。

 

然而随着一次次家长会,一次次妈妈圈交流,苏醒发现,别人家的孩子要才艺有才艺,要学识有学识,要能力有能力,自己的儿子完全被比到了尘埃里。

 


从一开始的失落不开心,到后来的焦虑不满,最后苏醒走上了疯狂“鸡娃”之路。

 

课程安排得满满当当,学习任务一项接着一项,孩子表现不好,苏醒就火上心头,对孩子一顿猛批,有时恨铁不成钢还会动手推攘,吓得孩子手足无措。

 

 

直到儿子不堪重压、焦虑过度,换上抽动症,苏醒才幡然醒悟放弃“鸡娃”,没有什么比孩子的健康更重要。

 

中国青年报的一份调查显示:67%的受访者将父母的育儿焦虑归因于攀比心理

 

正就如剧里展现的,在不断的比较中,父母会越来越焦虑,进而会忘掉教育的初心,走向偏执。但父母要求越来越高,就会对孩子越来越嫌弃,而孩子也会在高压之下,越来越疲惫,越来越绝望。

 

“比较”的结果最终就是,父母和孩子都喘不过气来。

 

为了孩子也好,为了自己也罢,我们放下比较,才能放下不切实际的高期待,才能保持心态平和,才能真正给孩子一个健康而长远发展的未来。

 

忍住不打击,孩子更自信

 

曾经有一个妈妈在面对女儿“为什么非要打击我”的质问时,这样回答:

 

“如果我不打击你,你可能就会飘!”

 

很多父母都跟这位妈妈一样,是豆腐心刀子嘴。


明明骄傲孩子的表现、开心孩子的成就,但在孩子面前,就是不愿好言好语肯定,反而会故意恶言相向,否定打击孩子。

 


爸爸妈妈们或是希望通过否定打压,让孩子不要骄傲自满,或是希望通过正话反说,激起孩子斗志,让孩子更进一步。

 

当然也有的父母是恨铁不成钢,希望通过话语的鞭挞,让孩子知耻后勇,进而改变向上。

 

然而“打击式的教育”实质上是伤害。“打击”毁掉的不仅是孩子对父母的信任与亲密,同时也在毁掉孩子的自信。

 

李玫瑾教授曾对1000名未成年人做过一项调查,调查表明:经常被父母批评打击的孩子大多缺乏安全感,并且容易出现性格缺陷问题。


数据显示在父母的长期打击下,有25.7%的孩子会“自卑、抑郁”,22.1%的孩子会“冷酷淡漠”,56.5%的孩子则特别容易“暴躁”。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教育就是点燃火焰。

 

纪录片《交换学校:阶级划分》中,来自公立学校的几位交换生到达名校沃敏斯特中学后,由于各方面的差异,孩子们不免都有些自卑。

 

幸运的是,私立学校的几位老师观察到他们身上积极的一面并积极地予以了肯定,激发出了他们的自信。


在后来“校长一对一谈话”中,沃敏斯特的校长更是肯定了他们的优势,鼓励他们勇于尝试和突破自己,一名学生还被告知:“你能做大事。”

 

校长话语里的肯定进一步提升了孩子的自信,也给孩子们带去了希望和方向。

 

比起老师,孩子们尤其是年幼的孩子更需要的是来自父母的肯定。父母肯定赞赏的话语,就是点燃火焰的火柴,它可以星火燎原,点亮孩子的人生。

 

忍住不插手,孩子更独立

 

每一个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够独立,然而我们又总是不相信孩子有能力独立。

 

《超级育儿师》里有一对父母为孩子“吃饭难、喂饭难”的问题烦恼不已。

 

然而兰海老师观察发现,孩子轩轩在幼儿园里吃饭根本不需要老师帮忙,还吃得又快又干净。

 

原来,轩轩的爸爸妈妈虽然知道喂饭不对,但是不管是爸爸,还是妈妈,看到轩轩吃饭慢、吃饭少、吃饭不专心,就会忍不住拿过餐具喂孩子吃。


为了孩子能好好吃饭,爸妈还会准备动画片、玩具等来哄孩子。结果渐渐就养成了孩子在家不好好吃饭的习惯。而幼儿园老师严格要求孩子吃饭独立,孩子只能乖乖完成。


就像轩轩的父母一样,我们很多时候,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没有信心也没有耐心放手孩子去独立完成本该他自己做的事情。


但是我们一次又一次的帮忙代劳,很容易让孩子产生依赖的心理。而父母做得越多,孩子得到锻炼的机会越少,孩子就越难独立。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培养孩子的独立性,需要养育者不断放手,甚至要创造条件,给孩子更多自由的空间和成长的机会。

 

独立性,是一个孩子成长为完整健康人格的前提。忍住心疼,忍住担忧,学会放手,减少插手,孩子才能真正独立过好自己的人生。

 

忍住不催促,孩子更自觉

 

心理咨询师凌想做过一个调查:你最不满意自己的孩子的是什么?结果很多家长的第一个答案就是磨蹭。

 

有意思的是,儿童心理研究中心对千名学生展开过一项调查显示,孩子最反感的父母行为排名第一是父母的催促唠叨。

 

磨蹭与催促成了亲子关系的大敌,甚至有母子为此还闹到报警的地步。

 

南京的一个男生因为前一天晚上睡得太晚,早上起不来。妈妈看着儿子赖床,就一次次催促孩子,结果烦躁的儿子忍不住最终动了手,气怒交加的妈妈最终报警求助。

 

新闻视频里,妈妈生气委屈,孩子烦躁激动,两人的情绪都有点难以自控。

 

匹兹堡大学、加州大学和哈佛大学的一项联合研究表明,父母越唠叨,青少年大脑中与负面情绪相关的区域就越活跃,而与情绪控制有关的区域活性则越弱。

 

也就是说,父母越唠叨,孩子越容易情绪失控。而仔细回想,父母也会发现,唠叨时,自己的焦躁愤怒也会暴涨,甚至会出现言行失控伤到孩子的情况。


催促唠叨是把隐形的刀,那怕刀再钝,皮再厚,天天补刀,伤口也会鲜血淋漓。

 

心理学研究发现,经常被父母催促的孩子,要么走向“叛逆”,处处与父母对着干,要么走向“依赖”,事事要父母提醒安排。

 

可见,要培养一个主动性高、自律性强、配合性好的孩子,父母就得少些催促,多些等待,让孩子有机会提高对时间、对自我的管理能力。

 

孩子的成长,欲速则不达。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