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隔代教育并非一无是处,但替代不了亲子教育

2021-05-06

关注


隔代教育并非一无是处,但替代不了亲子教育

王营

针对祖辈参与儿童家庭教养的情况,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相关课题组于今年对小学生及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儿童在幼儿园前、幼儿园期间和小学期间三个不同成长阶段,城市家庭中最常见的教养模式均为“父辈为主、祖辈为辅的联合教养”模式,其次是“单一的父辈教养模式”。

时下,许多生活在城市的年轻父母,由于工作忙,竞争压力大,为了多赚钱,或者赢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平时大多早出晚归,在教育孩子上显得力不从心,不得不把孩子交给祖辈照顾。

隔代教育并非一无是处。很多老人有爱心,对孙辈十分喜欢,且时间充裕、生活规律,在某种程度上更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阶段;祖辈抚养和教育孩子的实践经验更为丰富,对孩子在不同年龄段容易出现什么问题,应该怎样处理,懂得要比孩子的父辈多。另外,祖辈由于社会阅历和人生感悟较深,已变得从容淡定,不像父母教育孩子那样“急功近利”,有利于为孩子创造愉快、宽松的成长环境。然而,把教养孩子的责任全部推给祖辈,父母充当甩手掌柜,则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首先,会对孩子的心理和行为造成不良影响。据统计,在学龄前阶段接受“父辈为主、祖辈为辅联合教养”的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最好,问题行为也最少;接受“单一的祖辈教养、父辈基本不参与教养”的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最差,问题行为也最多。这说明,理想的家庭教养模式应为“父辈为主、祖辈为辅”,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中不能缺位。

其次,祖辈的教养行为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统计显示,祖辈参与教养的内容表现为:84.3%为参与对儿童的生活照料;37.9%会对儿童进行习惯培养和行为规范;有40%的祖辈会给予儿童心灵关怀;39.9%的祖辈会陪伴儿童游戏或阅读、运动等;而参与比例最低的是学业管理,仅为12%。

由此可见,祖辈在教养孩子时,几乎把全部精力用到了孩子的生活照料上,很少关心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发育和学业成绩。因为“隔代亲”是天理人伦,特别是那些独生子女,老人心理上更会有所顾忌,害怕万一有差错闪失,儿女责怪。于是,老人往往会把孩子放在家中的核心位置,对孩子百依百顺,处处“保护”孩子,孩子犯了错误也不及时纠正,还常常满足孩子不合理的要求。老人的这种做法,不仅扼杀了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信心,还容易助长孩子自私、任性的不良个性,事事以我为中心,一旦遇到困难或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就会生气、大发脾气。

再次,祖辈的育人知识不能与时俱进。调查显示,祖辈获取育儿知识的渠道,排在前三位的依次为“个人经验”“从上一辈传承”和“广播电视/书报杂志”。有28.2%的祖辈从儿童父母那里获取育儿知识,这在祖辈学习渠道中排名第四。可见,在家庭教育知识传递上,部分城市家庭中存在着父辈向祖辈反哺的现象。

既然理想的家庭教养方式是“父辈为主,祖辈为辅”,那么两代人在教养孩子的方式上如何达成一致呢?

一是祖辈要更新自己的育儿理念。祖辈要教育好隔代孩子,就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经验。特别是在培养孩子的理念上,祖辈一定要跟上时代步伐,如果教育观念和方法是滞后的,对孩子付出得越多可能对孩子的不利影响越大,老人们要学会跟孩子一起成长。

二是要调整好心态。在教育孩子问题上,父辈要以身作则,时时处处做孩子的表率;祖辈不能以家长权威自居,在教育孩子时,要甘心退居幕后,尤其是父母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祖辈不能出面干涉,要维护好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

三是两代人要多沟通。当祖辈与父辈在教育孩子的意见上有分歧时,两代人都要放下架子,平心静心进行沟通,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尽可能地在培养孩子的问题上达成一致。尤其要注意,沟通教育要在孩子不在场时进行,如果当着孩子的面你争我论,孩子会觉得无所适从,滋生不良心理。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