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父亲当众摔孩子,情绪失控的父母养育不出幸福的孩子

2021-12-03

关注


近日,浙江台州某疫苗注射点,发生了一件令人吃惊的事:小女孩因为打疫苗哭哭闹闹,父亲久劝无果,结果盛怒之下的父亲把女儿抱起来,从空中扔出去近2米远的距离,令在场的所有人唏嘘不已。



从视频中可以看到,爸爸将正在哭闹中的孩子提起来,先是踹了一脚,然后直接将小女孩从空中扔了出去。

整个过程非常连贯,充满了暴力。小女孩被吓得哭泣不已,连喊“爸爸”,随后站起来走开,离爸爸的距离越来越远。小女孩看起来有三四岁的样子。

爸爸这个扔孩子的举动,不但把小女孩给吓住了,同时也把周围的其他人也给吓住了。

不管是这位爸爸,还是我们看到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吼爸吼妈们,我们不禁想问:我们的家长到底怎么了?


#01
为什么家长
这么容易发脾气?


为什么平时举止彬彬有礼的成人,面对孩子的时候就是有控制不住的暴脾气呢?

站在家长的角度上,一句话就能很好的概括:失控从来不是一瞬间的爆发,而是无数情绪的累积!
 
情绪失控,在心理学上通常认为是个体受到“应激源”的影响,自动开启了情绪应激模式。
 
这些应激源,就是我们所说的“导火索”,比如:孩子吵闹,作业怎么都教不会,哭闹不止......等等,都有可能让我们的家长随时“爆发”。

根据心理学家分析,应激反应的背后,其实有着更深层的心理机制。一般会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a. 警告反应期


当应激源出现时,我们的身体会进入“战或逃”模式,准备应对压力或刺激。比如,一想到要辅导孩子写作业,就心跳加速、呼吸急促等等。
 
b. 抗拒期

在警告反应过后,我们的身心开始对外部刺激做出抵抗。情绪失控也多出现在这一阶段,例如变得易怒、烦躁不安,焦虑。
 
c. 衰竭期

如果压力持续时间过长,我们难以继续抵抗,将会导致身心失衡;在严重的情况下,可能会引发身心疾病。

比如,感到疲惫、倦怠,甚至出现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


对很多父母来说,经常会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频繁切换。那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造成了家长情绪容易失控呢?


#02
家长情绪失控
背后的两大元凶

压力过大

家长身为一个成年人,他每天要面对的事情很多,不可能事事顺心。很多家长为了自己的孩子的学业操心、为了房贷和车贷而焦虑、为了工作上的问题而烦恼......这些问题都会成为家长的压力。

当这个压力超出了家长的心理所能够承受的界限,家长的情绪就会陷入失控状态。

睡眠不足

美国《睡眠健康》杂志曾发表过一个研究结果:

当参试者比平时少睡16分钟或以上时,睡眠质量就会开始下滑,第二天工作中遇到的认知问题显著增多,比如判断能力变差、难以集中注意力等。与此同时,这会使参试者精神压力增大、工作效率降低。

由此我们可以得知,睡眠不足、睡眠质量不佳,也会成为家长情绪失控的一个导火索。


#03
吼叫的父母
是孩子眼中的怪物

家长们想过吗?——当你对着孩子大吼大叫,甚至大打出手的时候,你在孩子的眼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呢?


泰国有一部动画短片,名为《吵架的父母》。短片由一个漫画故事开始:在一个古老的小镇上,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

每当夜晚来临,人们都开始害怕,因为他们知道,午夜时分,会有怪物出现……

深夜,漫画看到这里,房子里响起开门的声音,该是父亲回来了。母亲放下平板,离开房间,紧接着,门外传来杯子碎裂的声音,父母吵架的声音……

女孩下楼一看,正在打架的父母突然变成了怪物,互相攻击后甚至失去了理智,去攻击她……

这,就是孩子眼中的暴力。是不是比你想象的更可怕?

荷兰的一部短片中,也出现了相似的一幕:


当男孩听到父母又开始吵架之后,骑着自行车离开了家,就像他从前听到父母争吵时,选择戴上耳机不断循环同一首歌《I Hate You(我恨你们)》一样。
最终,男孩在山坡上驰骋后,摔了一身伤回家。

这可能是很多,陷在困境中孩子的真实写照——想要逃避,却逃无可逃,结果只能靠伤害自己才能寻到宣泄的出口。


#04

以为打骂是真爱?

但结果却适得其反


打是亲,骂是爱,急了上脚踹,这可能是很多传统中国家长,对打骂孩子的定义。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2014年的一份报告称,全世界有多达80%的父母都打过孩子,更有相当一部分父母压根儿没把打孩子这件事当回事。


打孩子不算什么大事,被打的孩子,都还好吗?有的孩子平安长大了,有的永远失去了长大的机会。


在海南万宁,一个6岁的小女孩,因为顶嘴,被亲生父亲用皮鞭抽打1个小时。


当父亲抱着孩子进入急诊科的时候,孩子已经没有了心跳、呼吸。医生们抢走了三十多分钟,还是没办法把女孩救活。6岁的小女孩,就这样被自己的亲生父亲打死了。


知乎有个热门问题,“从小被打骂长大的孩子长大后有什么心理问题?


最高赞的回答是这么说的:这是一个看了就让我感觉很忧伤的问题。这个答主,从4岁到12岁,平均一礼拜挨2次打。挨打的原因很多,上厕所时间长了,回家晚了,成绩差了,反驳父亲了,都会成为挨打的理由。


答主到初二开始抑郁和焦虑,高中三年最痛苦,不下一百次想到自杀。他无法集中注意力,课堂上要么昏昏欲睡,要么胡思乱想,成绩下滑严重。


#05

暴力沟通带给孩子的
影响可能会波及一生

发表在《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社会与个体关系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表明:父母若是经常吵架,会给孩子的情感处理能力带来负面影响,孩子变得敏感脆弱,甚至出现社交障碍。


受测的99个9到11岁的孩子进行过一系列的心理评估后被分为两个组,评估内容包括孩子父母的争吵频率以及孩子对于父母婚姻的乐观程度。


研究人员给孩子展示一组照片,让他们判断照片上的夫妻是开心、生气还是中性。


在和睦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普遍能精准地判断正确,但来自父母经常争吵的家庭的孩子只能分辨得出“开心”和“生气”,无法正确识别“中性”互动的夫妻。


对“中性”的误读会造成两种结果,一种是将“中性”误读为“开心”,这表示孩子对情感识别是麻木的;另一种是将“中性”误读为“生气”,这表示孩子过度警惕和敏感。 


几米的《星空》,也描绘了这样的画面:父母的工作都很忙,总是有出不完的差和打不完的电话。“不晓得从什么时候开始,家里变得好安静好安静。他们有时候还好,有时候吵得很凶,有时候都不说话。”


  

如果父母的相处,除了争吵就是冷暴力的话,孩子不得不变得敏感和警惕,不必要地学会揣测大人的心意。

正如姜思达所言:“你从小就在想这件事情,所以你一定会敏感,没有人想敏感的。”



过度的敏感会导致孩子害怕受伤害,在日常交往中,稍微被拒绝就会感到很受伤,进而慢慢变得无法和人正常交流。

苏珊的《原生家庭》里有这样一句话:被打的孩子长大后,身体受的虐待结束了,但因为自我厌恶的心理,情感上的虐待仍在继续。所不同的是,施暴者变成了她自己。
打骂孩子,是最简单最不费脑子的方式,却是对孩子伤害最深的方式。
真正疼爱孩子的父母,不会无情地伤害孩子的自尊,践踏他们的自我价值感。
童年的阴影,需要孩子用一生去治愈。作为家长,我们要多学习,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寻找更好的替代打骂孩子的方式来教育我们的孩子。相信爱和智慧永远比打骂更能解决问题!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