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孩子无聊时有多能“作”,看到真相后,有娃的都沉默了,没娃的都震惊了!

2023-09-11发布于上海

关注

来源 | CC爸妈

01


假期没剩多少天了,眼瞅着孩子们的热情已不如之前,开始变得有点无所事事了。


有姐妹跟我吐槽:


孩子天天喊着,妈妈,我好无聊!妈妈,我想玩手机!妈妈什么时候出去玩?


妈妈妈妈妈妈...
啊!!!这是我早8老母亲能听的话吗?


那么多玩具可玩,那么多事儿可做,你还嫌无聊!
作业写完了吗?琴练了吗?实在不行你收拾收拾屋子呢?不然给你也找个班上…


你就发现,孩子好像真的不能跟“无聊”共处,从早起到睡觉,非得塞的满满当当才行。


以前遇到这种情况,我有时候会怀疑自己:是不是我对孩子的关注少了,或者是给孩子安排的活动不是很有趣?


然后变着法儿的尽量让他们不无聊。


但CC上了小学之后,我愈发觉得,不能忍受无聊,其实也是一种能力的缺乏。


我们只想着用丰富的东西填塞孩子的生活,实际上是一种剥夺。


大家想一下,在缺乏趣味的环境中,依然能够投入专注和精力,这是一项多么难能可贵的底层能力!!


尤其上学了以后:
相比于有趣的玩具、动画片、短视频,书本阅读也显然要更“无聊”;
相比于各种活跃度高的游戏,安安静静坐着听几十分钟的课,肯定要更乏味。


如果学龄前孩子不能忍受这些无聊,不能接受安静的“独处”,那学习、课业,对他来说,也势必会成为一种煎熬。
02


回想我们小时候,根本没有那么多的玩具,电子产品更别提,仅有的电视节目也谈不上丰富。


但好像从来没觉得无聊。


为什么这届享受着丰富物质的孩子,反倒越来越容易无聊了呢?


我把它归结为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客观环境导致的。



这代孩子必然算是时代发展的受益者。


他们总能从外界接受到源源不断的新鲜刺激。
玩儿不完的玩具、看不完的动画片、刷不完的短视频...几乎填满了日常的生活。


但这也同时意味着,孩子能体验到的愉悦感,几乎都是通过这些外界刺激获得的。
他已经习惯了毫不费力、就能获得愉悦的体验。


一旦哪天我们不再提供了,或者孩子本身对这些“快乐”脱敏了,他又没有自我探索,靠自己发现、创造快乐的能力,自然就会动不动就“无聊”。

另一方面,是因为父母的过度安排。



开篇也说,每次孩子一喊无聊,我们都会自我反思。


下意识地认为,把孩子的生活填满,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看到他们一天过得充实有意义,才觉得不算浪费时间。


再一个,再有耐心的老母亲天天被孩子“妈妈妈”的喊着,也会烦。尤其现在假期,大把的时间,偶尔想要把他们扔给玩具、电视、手机图个清净。


甭管哪种情况,次数多了,孩子就习惯了事事依赖父母,指望父母替他排解无聊,自主性就会变低。


一旦停下来就很容易感到空虚,不能真正思考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什么是自己最感兴趣的…


03


之所以会这样,根源还是在于,我们总觉得孩子的生活就该丰富到没有无聊的时间才好。


但事实上,他们并不需要时时刻刻尽兴。


在我看来,无聊并不是一个应该“被解决的问题”。相反,它其实可以成为孩子想象力、创造力的源泉。


不知道大家听没听过一个“无玩具幼儿园”计划。是由德国公共卫生部门早在1999年就组织实施的。


实验中,工作人员先是把教室里的玩具都收起来,只留下桌椅和毯子,观察孩子们有什么反应。
孩子们第一天见到这个情景的时候,有些不知所措,无所事事的坐在一起。


但到了第二天,就开始想办法,利用现有的物品做出有了趣的游戏,比如用桌子配合毯子搭房子、用椅子连起来当火车...


在这之后的三个月中,工作人员也只是提供少量的玩具,但数量上的少并没有影响孩子们。
他们总是能把有限的玩具开发出最大的价值
这就是因为,在最开始无聊的时候,孩子的大脑是没有接受额外刺激的,是处于休息状态的。


而在这种状态下,大脑就会利用这个机会扩大思考范围,寻找、创造能够提供刺激的方式。
想象力、创造力、思维的活跃度,不就应运而生了吗?


想起孩子小时候的一件事。
有一回,我忙着工作,没空理她。


她就在一旁捣鼓自己的一筐小头饰,突然她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叫我过去看。


原来她发现了发卡可以吸附在磁钉上(磁钉之前我只带她在磁力板上用过)。


这个发现可把她美坏了,一个下午都在拿着磁钉各种吸,看家里啥物件是铁的。


自己发现的乐趣,远比咱陪伴、安排要来的有意思的多。


当孩子感到无聊,又没有其他可选择的玩耍娱乐形式时,就会自主的去“找乐子”。


甭管他是拿个毛毯cosplay“国王公主”,还是站在窗前数数树上的小鸟,哪怕只是安安静静的看看蓝天、发个呆,都是享受“无聊”时光好方法!
所以,一定不要好心办坏事,把这个机会剥夺掉!


04


其实很多家长都是这样——总怀疑孩子离不开手机、玩具这些外部刺激。


去杭州出差那几天,工作行程结束后带孩子出去玩。


我就发现,但凡是需要排队等位的地方,几乎每个孩子都人手一部手机。
我知道,家长一定是怕孩子哭闹,毕竟有时候不给,真的就撒泼给你看啊。


但我想,如果从最开始的时候,我们就能坚持一下,相信他:就算没有手机,也能很好的度过这段无聊时光。
是不是就不会有这样的结果呢?
就像是我对孩子:

上次杭州行,有一回吃完饭无所事事的发呆,孩子跟小姨家老二看隔壁桌在看奥特曼,就跑来找我要手机。

我不同意,他俩委屈着个脸默默走开。


...
过了一会儿又回来,可怜兮兮的看着我跟我要。


我依旧没给,说:妈妈得用手机结账了。


...
第三次,感觉他情绪马上上头,带着哭腔“我要看手机!”


我咬咬牙,坚持说:快没电了,回酒店还得导航呢,不然我们是不是找不到回家路得睡大街了?


...
就这样,来来回回拉扯了三个回合。


就在我心里嘀咕“再有一次就给你”的时候,嘿,再也没来找我要。


反而是和小又两个人,就谁的手大、谁的手小,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所以你看,当你觉得孩子忍受不了无聊,想要去寻求外部刺激的时候,不妨坚持一会儿。


他也许就会“另寻它路”,好让当下的自己内心不那么空虚。


很多次,我跟小姨在酒店里都要写稿,两个老大也需要写作业,把两个无聊的老二交给电视机自然是更好的选择,但我们很少这样做。


因为你只要相信孩子们,他们就一定能找到很多自己抵抗无聊的方法:


两个房间隔挺远,有天我写完去小姨房间,一拐弯被地上两个圆滚滚的东西吓一跳。


再一看,妈呀!那不是我们的儿子们么?
两个人一路在地毯上滚来滚去,发明了各种姿势。


孩子无聊时有多能“作”,看到这个真相,有娃的都沉默了,没娃的都震惊了!
还有一天,俩人老久没发出什么大动静,原来被冷落的俩人,蹲在飘窗上研究日落足足半小时


这其中的乐趣是大人永远不会理解的。
当然是会很脏、会很显“可怜”,你若总是要孩子保持白白净净、又安安静静,那恐怕真的只能上手机了。


出去玩漫长的火车上,孩子们就想出了超多游戏。


一个水杯,就可以玩生宝宝的游戏:
一个垃圾袋折成飞机,那就是另一个骑士与恐龙的世界:
孩子其实是有无限潜能的,就看这个机会咱给不给了。


回忆一下咱们的童年,当时的电子产品还没有这样全面攻占人们的生活。
搬个板凳坐在院子里看蓝天,听听鸟叫,内心就很惬意,玩玩泥巴、扣扣沙子就无限满足。


我们也要相信孩子,无聊并不可怕,学会享受无聊也并不难。


适当的独处时间反而更能引导孩子体会生活的简单和美好,培养他们细腻的观察和感知,也更有助于构建他们的内心世界。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