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总把“我不行”挂嘴边的孩子,都渴望父母做这3件事

2023-09-25发布于北京

关注


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总有无数次这样的时刻:

参加演讲比赛,看着前面的小朋友都表现得很好,担心自己会忘词、出丑,甚至想放弃比赛;


老师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同学们自告奋勇,当负责人,孩子不敢吱声,觉得自己不行;


刚学自行车的时候,老是摔跤,孩子非常泄气:“太难了,我肯定学不会。”

在困难或挑战面前缺乏自信,想要退缩、放弃,是人之常情。

而孩子年龄小,经验少,更容易产生这样的想法,在这些时刻,父母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不过要想知道如何解决,咱就得先弄清孩子不敢的原因。

孩子表面的不敢

多源于内心的害怕


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塞尔玛·弗雷伯格曾说:

“没有任何养育方法可以让孩子完全体验不到焦虑。

人类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会面临各式各样的伤害和危险。

许多恐惧都无法避免,而且,也无须避免。”

也就是说,害怕是人类的一种本能,是人类遗传进化的结果。


对孩子来说,恐惧也是一种正常现象。


那么,那个说“我不行、我不敢”的孩子到底在恐惧什么?


1.恐惧想象中的怪物


在节目《新生日记》中刘璇的二宝快要出生了,想着让大宝赳赳能够自己单独在一个房间睡觉。


整理床铺时,赳赳看着床边的一个摆饰,问妈妈是仙人掌吗?刘璇告诉儿子,那个是水晶石,很坚硬的石块,碰到之后会流血。



本来只是一句无心的解释,没想到赳赳却很害怕,自己站的远远的,还害怕妈妈也碰到。


当妈妈要去铺好床尾时,赳赳害怕地赶紧拉住妈妈,不要妈妈去碰。



本来对自己睡觉信心满满的赳赳,看到那个床边的“怪物”只想逃离。


孩子的想象比较丰富,认知又比较少,大人的一句话,孩子就会浮想联翩。


其实,孩子那种害怕的情绪,就是一种真实的恐惧。


而这种恐惧,往往是一种对未知的想象。


2.害怕得不到肯定


在《亲爱的小课桌》中有一个孩子明明很优秀,却总是表现得不自信,他就是徐敬凯。


在每个人表演自己的拿手节目时,凯凯不肯表演,甚至背过去不看舞台。


大家都在鼓励他,哪怕就在台上站一下,他也不肯。



即使老师都觉得他的跳舞视频棒极了,他都觉得自己不行。


他一直说自己不好,跳得不好看。可等所有人走后,他又想表演了。


其实,凯凯就是自卑,害怕得不到肯定,才会连走上舞台的勇气都没有。


而这一切,都和凯凯妈妈的教育连不开。


妈妈为了避免孩子“得瑟”,天天打击孩子,说他这不好那不好,所有孩子都比他好。就算别人夸凯凯,她也会挑凯凯的不好说。



父母长久的打击,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伤害,让孩子变得越来越不自信。


3.害怕失败 


有时候,我们过多的鼓励也会导致孩子害怕失败。


因为我们总是对孩子行为报以好的结果预示:

“你可以完成的”

“别人都能做到,你比他们都棒,我相信你也一定可以的”


孩子在心中就会默认要做就一定要做好。这样当孩子感觉自己一下做不到时,就会拒绝尝试:“我不行的”。


而这时我们往往继续“鼓励”孩子:

“你不试试,怎么就知道自己做不到”


这些看似是鼓励,但其实是忽略了孩子害怕、沮丧的情绪,把成人“很简单”、“你可以”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这样只会增强孩子的挫败感。



过多的鼓励,在孩子看来就是过度的期待,期待孩子完成好的结果。你越鼓励,孩子压力越大。

 “爸爸妈妈非常期待我能够做到,我做不到他们会失望的”

 “这么简单的事儿,我都做不好,我真差劲”


当孩子压力大过自身的应对能力时,逃避和放弃是孩子自我感觉最安全的一种处理方式。


为保安全,还是不做为好。


4.害怕别人的评价


随着孩子长大,自尊心也开始萌芽。


会越来越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会因为“怕别人说”而退缩。


孩子大了害怕出丑、丢脸这些都是很正常的。


这时,与其无力地宽慰“没事的,不用怕”,引导孩子正确看待他人评价,分清“客观事实”和“他人观点”更重要、也更有效。




当孩子表露退意时
聪明父母这样做

《津巴多普通心理学》中提到:恐惧的情绪不被理解和不被共情的做法,叫做“负强化”,只会让孩子消极感更强。

一旦孩子变得消极,内心就会有自卑感,孩子的生活也就会充满冲突。

随之而来的胆怯、退缩等不良个性,就会与孩子形影不离。

当孩子说“我不行、我不敢”时,请多一些看见,少一些评判;多一些等待,少一些强迫;多一些温暖,少一些指责。

1.看见孩子的“恐惧”

当孩子不敢的时候,不要急于用自己的认知去评判孩子,更不要简单地对孩子说:不怕不怕,没什么好怕的。

刘璇儿子赳赳害怕床边的水晶石,一直想要逃离那个房间。

刘璇和她老公并没有急切地对赳赳说:这没什么怕的,而是耐心陪着他,并亲身示范告诉赳赳,这个不是“怪物”,没有那么可怕。

爸爸拿手去触碰水晶石,让赳赳看到水晶石并不是怪物,碰到就会使人受伤的。

然后又用脚一点点地试探,让赳赳知道即使爸爸的脚在床沿上也不会碰到水晶石,而赳赳的脚是根本够不着。

美国儿科专家威廉·科尔曼曾指出:

家长应该帮助孩子,直面让他害怕的事物,并且客观的进行处理。

我们家长要有耐心,陪孩子慢慢适应,采取适当的方法去让孩子直面恐惧,帮助孩子度过这个焦虑和恐惧。

看见孩子的恐惧,承认孩子的害怕,给予他们“懦弱”的权利,孩子才能从恐惧中走出来。

2.理解孩子的感受


很多家长一面对孩子的“我不行”时,就会恼怒。孰不知,这样的做法,会让孩子的挫败感加强。


比如在辅导孩子写作业时,孩子面对学习有畏难的情绪,说“我不行,我不会做。”


有一位妈妈是这样引导的:


妈妈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也不会,你不会也很正常。但是我们面对任何事,不能因为不会,就退却或者逃避。这不是面对困难的态度。”


她首先肯定了孩子的感受。妈妈的同理心,会让孩子不把所有的失败都归咎于自身。


让孩子跳出这种思维,他们能更从容地面对困难,而不是一味地自责与沮丧。


3.引导孩子思维转换

其实,孩子害怕的,不是失败本身,而是失败之后身边人的评判,尤其是父母的评判。

他们害怕被嘲笑,害怕被指责,害怕被批评,害怕不被爱。

孩子这种思维模式,父母要引导他转变过来。

从“我不行”到“我试一试”
从“我不会”到“我慢慢学”
从“我做不到”到“不一定现在就要做到,我还有时间”
从“失败就完蛋了”到“失败意味着经验,下一次努力做到更好”
从“做不好意味着我这个人不行”到“看来我在这件事情上下的功夫不够。”


打破孩子内心“一件事随便做就能做好”的默认设定,就是告诉孩子“做不好才是常态”。

正如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所说:“教育的关键要让孩子相信,他拥有让自己变得更好的力量。”


当孩子说“我不行、我不敢”时,我们要看到孩子背后传递的声音。


给予他充盈的爱,无条件地接纳孩子,他才有信心满满地走向未来。


如作家毕淑敏所写:

孩子降临世上,家是包裹他的蛹壳。

在爱中长大的孩子,爱是她的羽翼,爱是他的长矛。


在爱中蓬勃成长的孩子,他看天下就比较勇敢,他看前途就比较光明,他看事物就比较冷静。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