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知子花家庭教育:提升学习动力的六大要素“五感一心”

01-18 08:33发布于北京

关注

知子花家庭教育创始人曹知子老师提出,孩子的学习力由三部分构成: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学习毅力。


而学习动力又由六大要素构成,简称为“五感一心”


“五感”是指自主感、兴奋感、胜任感、成就感,归属感;“一心”指好奇心。


要提升孩子的学习力,应首先从“五感一心”入手提升孩子的学习动力。


自主感:给孩子自我决定的权力


美国现代实践派儿童心理学奠基人鲁道夫·德雷克斯认为,当孩子成长到一定阶段,会和父母进行“权力争夺”,具体表现为孩子想摆脱父母的监督和控制,进行自我选择和自我决定。


权力争夺的胜利与否深刻影响一个人的积极性。


权力争夺在家庭的每一对关系中几乎时刻都在进行。


所以,与其说孩子天生没有学习积极性,不如说孩子在与父母的“权力争夺”中体验了太多的失败,打击了孩子的积极性。


小花的妈妈近来经常抱怨小花不爱学习,“假学习”,没有一点自觉性和积极性。


但经反思发现,小花妈妈对孩子的“督促”太多,就像拧螺丝一样不停地拧啊拧,小花总是“被迫”学习,她对学习的兴趣越来越低,原来喜欢的科目也放了下来。


家长们,请从现在告诉孩子,学习是你的事情,我不会催你;我会和你一起制定一个时间,你自己去遵守这个时间,如果你遵守不了,请你承担被老师批评、成绩下降,自尊心受到打击的自然后果。


让孩子承担自然后果,是督促孩子的最佳方法。


胜任感:让孩子对未来有信心


我们有时候会遇到一些人,明明很有才,但“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人们发现,这些人实际上有能力做好一件事情,但是最后却由于某些原因,总是败北而归。


这里的“某些原因”,是这些人缺乏对自己的信任,或自信心。


缺乏自信心的原因很多,很复杂,一定要追溯的话,可能来源于婴儿时期父母的抚养方式。


但童年并不能完全决定一个人的一生,新精神分析流派的心理学家发展了佛洛依德的“童年决定论”,都提出,人格可以终生成长。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过分强调了人生的初始阶段,忽略了后天培养教育的作用。


在孩子的日常培养中,让孩子充分地体验“胜任感”是解决很多“空心病”孩子,不上学孩子问题的不二法宝,也是培养孩子自信心的重要来源。

当一个人能够胜任的时候,他经常会表现出跃跃欲试的状态,这种“跃跃欲试”恰是一个人动力丰沛的表现。


胜任感来源于过去的成功体验,但却指向孩子的未来。


想象一下,一个成功了一次的人和一个失败了一百次的人,他们的心态会有什么样的区别?


当然是成功了一次的人更有可能做新的尝试,因为从过去的经验里,他总结出了对未来所要面对事情的“胜任感”。


兴奋感:提升孩子的耐力和激情


有人会觉得“兴奋感”这个词有点“草根”,不够“学术”,不够严肃。


但实际上,理论来源于生活,兴奋感不仅不“草根”,而且是人的情绪体验当中的重要一环。


想想那些违规违法,冒着身败名裂的风险也要服用兴奋剂的运动员,就知道兴奋感对人的重大意义。


经科学测量,兴奋感可以提升人的耐力水平,并且可以使人身心舒缓。


有的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和皮猴子一样,根本坐不住,认为这是孩子大脑太兴奋,因此兴奋经常被视为学习力的敌人。


但实际上,兴奋感会带给人持续的新鲜感,增强人的主观意愿,提升人的激情。


而且心理学研究证明,兴奋感可以提升孩子的记忆力和学习效率。


那么如何提升孩子的兴奋感?


体育锻炼是一个长期获得兴奋感的重要渠道。


看看科学家钟南山老先生的健美身材和旺盛精力,以及高龄下仍然不输年轻人的思辨能力,就知道,体育锻炼的意义并非仅仅为了“颜值”。


轻松的家庭氛围也可以让孩子经常体验兴奋感。


在压抑的环境下,孩子的大脑活动会受到抑制,但在轻松宽和的环境下,孩子的大脑更积极,更上进。


归属感:让孩子轻装上阵


儿童心理健康工作者也发现,“问题儿童”多出在问题家庭。


这些“问题家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不能为孩子提供足够的归属感,有的甚至没有任何归属感。


这也解释了2015年毕节四名儿童在家喝敌敌畏自杀的部分原因。


这四名儿童家里有200多平米的自建房,也得到过乡政府、学校及教管中心的资助和关心,但因他们的家庭关系糟糕,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且暴力对待孩子,他们的生活全靠自理,经济困顿。


村民们称,孩子自杀是因为严重缺乏父爱母爱。


在那两百多平的房子里,他们找不到任何归属感,导致性格孤僻,对人生彻底绝望。


这毕竟是非常极端的个案,但现实中,孩子归属感缺失导致心理问题的案例并不鲜见。


很多孩子的归属感缺失来自父母的语言暴力和过高要求。


这些孩子感到自己不被认可,不被需要,不被喜欢,因此和父母之间难以建立心与心的内在关联,从而缺失了归属感。


有的父母很委屈啊!


我们竭尽所能给孩子提供好吃的好穿的,创造各种条件,努力给孩子一个美好的家,你说我孩子缺乏归属感?


请相信心理工作者的话,因为这可能是真的。


虽然必要的物质条件必不可少,但孩子归属感最重要的来源并非物质,而是父母心灵的陪伴,无条件的爱与接纳。


韩国前总统朴槿惠,物质上什么没有?但那些改变不了心灵的无依无靠,转而向“闺蜜”和所谓“宗教”寻求归属感。


成就感:给孩子特别的激励


有的人说,成就感和胜任感好像是同一回事。但实际上,这两者是有区别的。


胜任感主要指人在进行事情之前,对自己未来能够做到这件事抱有信心的心理状态。


而成就感指人完成了一件事情,获得了预期的效果,从而感到内心的满足和喜悦。


激发人的成就感,已经成为现代管理学一项重要的理念和资源。


孩子在学习和生活如果经常能体会到成就感的激励,这个孩子无疑会变得十分积极。


有个女孩本来很平凡,可是当有一次老师在课堂上公开朗读了她的一篇作文以后,这个女孩无意中获得了一次成就感激励。


从此以后,她的作文写的越来越好,随着老师多次朗读她的文章,她的文学潜质被挖掘,后来走上了写作的道路,成为一个知名作家。


她就是矛盾文学奖获得者乔叶。


老师在课堂上阅读的那一篇篇文章,给乔叶积累了很多成就感,这些成就感成为她走向作家之路的一级级台阶。


好奇心:让孩子向外探索


人们对新鲜的事情总是更有意愿和动力去探索,这根源于“好奇心”。


抱有强烈的好奇心,是创新能力、创造能力的源泉。


中国式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的导演郭帆在讲述他逐梦的故事时,说“对世界保持好奇心,就是保护梦想的方法论,就是对梦想的最好保护”。


《流浪地球》中那些震撼人心的画面和视觉效果以及刘慈欣的本来故事,就来源于最初对世界、对人生、对科学的好奇心。


大杀四方的电影《封神》导演乌尔善,对传统《封神演义》做出全新的影视文化解读,他和团队的创造能力背后,是对人性以及美的好奇心驱使。


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是多年来我国教育届一直在致力研究的事情。


著名的“钱学森之问”直指教育中对孩子创新能力的培养,可当孩子对学习和探索失去了好奇心的时候,孩子的创造力是无法发挥的。


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要保护孩子对外界的探索,思考,不随意评价,不任意打断孩子,让他们自主地向外拓展,并建立自我的信心。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