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沉迷短视频的孩子,大脑变化惊人:谨防孩子“低级快乐”上瘾

04-11 08:50发布于北京

关注

最近我们家长群都在聊一件事:

孩子每天放学回家,就坐在那一动不动刷短视频,怎么办?

且每次妈妈们一聊就停不下来,短短十几分钟,就能吐槽一百多条:

“气死我了!作业没写完,觉也不睡,就是刷视频!”

“可不是嘛,你把手机藏到哪儿,他都能给你翻出来!”

“我不让他看,他就说‘你能看为啥不让我看’‘有本事你也别用手机’,给我气的都冒烟了。”

……

这么说吧,使什么招儿的都有,但都是一个结果:孩子依旧我行我素。

我们无奈又疑惑:不让孩子刷短视频,怎么就这么难?

短视频会“吃掉”孩子的大脑!


前段时间,马斯克在接受采访时称,我之前没有严格控制孩子使用社交媒体,现在感觉到后悔,这可能是个错误,以后会加强约束。


我从来不用Tiktok(抖音海外版),它的算法完全靠AI驱动,会让你一直盯着屏幕,我觉得AI在探究我的思想,这让我很不舒服。



马斯克指出,现在的短视频平台通过算法精准推送和高度成瘾性的内容设计,可能对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注意力集中以及认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去年因为一场听证会冲上热搜的, Tiktok首席执行官周受资同样也对自己的孩子下了禁令,他不允许自己的两个孩子使用Tiktok。


他解释说他们太小了,不适合这个应用,新加坡的法律也是这么规定的。其实很多国家都不允许13岁以下儿童使用TikTok,即使13岁以上的孩子,也需要在父母的监控下安全使用。



除此之外,比尔盖茨、乔布斯、贝克汉姆夫妇都曾公开谈论过,不会让自己的孩子过早使用电子产品。


浙江大学的几位研究者于2021年在神经科学领域顶级期刊《NeuroImage(神经影像)》发表了一篇研究,曾登上世界各大新闻网站的头条,他们用一项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揭示了看短视频时的大脑。


研究人员邀请受试者观看推荐给新用户的普通推荐视频和适用于老用户的个性化推荐视频。


发现在观看个性化推荐视频时,大脑默认模式网络的一些组成部分更加活跃,具体包括双侧颞上回和颞中回,颞极,腹侧后扣带回皮层、内侧前额叶皮层和角回。


此外,与奖赏系统相关的中脑腹侧被盖区和其他一些离散脑区如外侧前额叶,前丘脑和小脑,也都表现出更高的激活状态。


而一部分脑区更加活跃的时候,也有部分脑区活动出现了减弱。比如背前扣带回皮质、尾状核、还有一部分负责注意力分配以及抑制控制的丘脑,从而造成自控能力的降低。



在这里简单地做两点解释,第一,大脑默认模式网络,这是横跨大脑的大型神经网络,会参与一些复杂的认知功能。


当大脑在集中注意力的时候,这个网络的活动会降低;当人们无所事事、胡思乱想的时候,这个网络就会非常活跃。


这样就更容易理解为何受试者在看个性化推荐视频的时候,大脑默认模式网络更活跃。


第二,大脑奖赏系统相关的脑区是与多巴胺的分泌密切相关的。


多巴胺就是大家熟知的“快乐激素”,当你刷到个性化推荐视频时,脑区就会分泌多巴胺让你快乐,然后继续刷,继续快乐。


再加上负责注意力的脑区活动减弱,就会让人沉迷于刷短视频的快乐中无法自拔了。



以上是看短视频大脑的状态,那么这种状态到底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实质性的伤害呢?

注意力碎片化

短视频给孩子带来的很大危害之一是,它正在一点点“撕碎”孩子的注意力!


有数据显示,2000年时人类的平均注意力是12秒,而20年后的今天已经下降到了8秒。


我看过身边孩子刷短视频,扫一两秒就滑到下一个,连看动画片都没之前有耐心了。


可怕的大数据算法,又很容易让刷短视频成瘾。刷完一个,你又会期待下一个更“精彩”的内容。


刷的时候很有快感,但刷久了,人对快感的阙值会越变越高,为了维持这种“假性快乐”,只能继续刷下去,即使累了也不想停下来。


短视频就是通过“撕碎”孩子的注意力,以及让人一直追求快感的上瘾机制,逐渐“吃掉”孩子大脑的。


假性放松

很多人都通过短视频得到快乐和放松,刷的过程的确很快乐,但一旦时间长了,就会感觉空虚和疲劳。


其实刷视频带来的是一种“假性放松”。


人是会对快感“脱敏”的,也就是说:人产生快感的阈值是会不断升高的。一个人要想一直获得快感,就得不断加强刺激的程度。


比如有的人抽烟,从刚开始是两天一包,到一天一包,再到后来要一天两包,最后甚至要两根烟一起抽才有感觉,吸毒、色情、赌博都遵循这个逻辑。


因此,刷短视频的时间越长,你就越渴望更刺激的内容,你手指就会划的越快……直到此时你放下手机,精力已经耗尽,周边一切都索然无味,于是只好开启下一个刺激的刷短视频之旅。



有记者询问周受资:青少年每次使用TikTok的最佳时长是多少,你有什么建议吗?


周受资说是每次使用不超过60分钟,他还解释这是特地去波士顿儿童医院的数字健康实验室请教来的专家给到的建议。


所以,如何让孩子从算法里“脱困”,帮助孩子抵御这种劣质多巴胺的侵蚀,是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


以下几点建议,供各位家长参考:

1、多巴胺替代

面对时代洪流,想通过隔绝的办法来避免短视频导致的负面影响,几乎是不可能的。

堵不如疏,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彭凯平教授提出三个原则:多巴胺转移、替代、升华。

转移,就是把对网络的兴趣,转移到更有意义的事上去,比如有的孩子喜欢看网络小短剧,那么能不能把这种兴趣转移到制作优良的动画片、纪录片、电影上来。如何从低俗转移向高雅,从简单转移向丰富,需要父母和孩子一起来探索。

还有就是替代。找到同样能产生多巴胺分泌的替代物,比如运动,或和亲密的人在一起。

替代最好来自真实生活,来自人与人的互动,父母可以多带孩子去看电影、去博物馆艺术馆音乐厅、去户外运动——关键是让孩子走出去。

升华,指的是找到一个更有价值的事。比如说有些人喜欢创作,在创作过程中,他就想不到玩手机,也没有时间或很少上网。发现你最擅长的事,做你觉得最有意思的事,或做对社会有价值的事,这就叫升华。

甚至你希望传递某种声音,去推动某种积极、正向的变化,比如参与公益,这就是一种伟大的使命。这个使命一旦沉浸其中,根本没有时间去做别的事,甚至世俗的快乐都变淡了。

2、积极行为塑造

给孩子给一个行为的塑造的改变,这个行为塑造的改变就是要通过奖励、强化的方式来完成。

怎么去做呢?给孩子定一个小的目标,做完之后,我们一起来庆祝这样一种成功。

比如说今天我们能完成多少作业,完成后我们一起来庆祝。我们今天能不能跑多少步,我们一起来庆祝。一定要鼓励孩子设一些他可以做到的事情,远离游戏,远离手机,来做一些对自己有益的事情,但是前提就是做完这个事情一定要有奖励,要根据孩子的天赋,特长,优势,让他慢慢塑造这样的一种行为倾向。

这个行为倾向,要一步一步来,最好有一个7到14天的行动方案,不要每天都做同样的事情,逐渐增加这个事情的难度,慢慢的孩子就会培养出这种积极的习惯。

3、强化人际链接

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方法,其实就是我们人类的人性。这个人性是什么?叫做社会性,其实人特别希望跟别人在一起,特别希望和大家一起玩玩乐乐,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所以让孩子远离手机游戏的方法,其实在人际关系中间找到快乐,找到幸福。

我们现在的孩子为什么就对手机游戏沉迷呢?其实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我们的家庭越来越小,以前我们有兄弟姐妹,有亲戚朋友,大家在一起玩玩乐乐,这样一种同伴的体验,其实是可以替代手机的体验。

所以我们父母亲要多陪孩子,多跟孩子沟通、交流、表达,多带孩子出去接触人和自然;

还可以给孩子找一些玩伴,他的好朋友、好同学,鼓励他们一起来打球,一起来唱歌,一起跳舞,一起郊游,把孩子从虚拟世界里脱离出来,回到真实的人际世界,而这个人际世界是我们能够克服科技依赖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

当孩子与其他人、事建立了亲密链接,获得了更持久的乐趣,他就会忘记虚拟世界中那些短暂如泡沫般的快感了。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为你推荐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