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5 08:22发布于北京
表妹有两个孩子,一儿一女刚好凑成一个“好”。
可最近在说起她家的“好”时,表妹表情经常“裂开”。
一打听,原来是老大老二天天在家搞“宅斗”。为一口吃的喝的,老大寸步不让,把老二欺负的呼天抢地。老二呢,干脆搞了个“记仇本”,密密麻麻连写带画地记录着与姐姐的“死仇”。
表妹很崩溃:当姐姐的你缺那一口吃的吗?非要和弟弟抢?弟弟你能不能消停点,能不能不要故意激惹姐姐?
表妹欲哭无泪,曾几何时,两崽之间比和亲妈还亲,弟弟一两岁的时候,分秒离不开姐姐,姐姐也整天抱着弟弟在地板上当人型抹布。
这样的亲密什么时候不见了?
手足关系变化其实有原因
1.孩子自主意识的觉醒。
对老大来说,当家里新增了一个小婴儿,它的娇弱柔软打动了老大的心。这个婴儿如同一个智能玩具,可以任由自己摆布而没有反抗能力。他还会通过表情和动作呼应自己,会对自己甜甜地笑。
这时,老大从婴儿状态的老二身上得到了无条件的爱意、回馈和依恋,老大也报之以无条件的爱。
婴幼儿状态的老二犹如一个“安抚娃娃”,满足着老大的依恋需求。
当老二开始上幼儿园时,其自我意识、占有意识觉醒并快速发展,不再愿意时刻顺从老大的意愿,逐渐凸显“我”的意志,而老大的掌控欲也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提升。
当一向“听话”的老二开始屡屡“挑战”自己的“权威”,让老大的日子过的“不那么顺心”时,老大的掌控欲和老二的自我意识之间会产生碰撞。
2.依恋与竞争的双重关系。
由于血缘和亲情,老大老二之间羁绊很深,很多非常感人的手足情故事说明了这一点。
但不可否认,无论家庭条件多么富足,父母教育能力多么高明,老大老二之间不可避免存在一定竞争关系:对家庭资源的竞争和对父母之爱的竞争。
尤其是对父母之爱的竞争,这是人类在进化中积累的生存竞争经验,即能得到父母更多关注的孩子就会有更多的机会活下去。
所以每个孩子的内心深处,都有着独占父母的原始欲望。
当老二“抢走”了原本“属于”老大的家庭资源,并被迫和另一个人分享父母的时间、精力和关注时,他们的竞争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尤其是当父母把精力更多地放在更年幼更需要照顾的老二身上时,老大会体会到明显的“丧失感”,他们之间的竞争会更加激烈。
3.父母的“偏袒”。
大多数父母在两个孩子之间都想一碗水端平。
然而,老大老二的个性差异,父母心理的成熟度,家庭经济状况变化乃至社会环境的发展,都使“这碗水”永远无法“端平”。
站在父母的角度,都会尽量对每一个孩子进行最大支持,但是在一些生活琐事尤其是姐弟两的冲突中,父母不可避免要拿出个态度来,是非对错的判断必不可少。
但手足相争往往是一本糊涂账,表面看是那一口吃的喝的,但背后可能又不是那一口吃的喝的,而父母很难做到对孩子每一个行为背后细微和隐蔽情感诉求的体察。
况且,外在的客观条件差异使父母对待孩子时永远不可能做到“完全一致”和“绝对公平”。那么两个孩子站在各自的角度,可能感受到的都是父母不够公平公正,偏向另外一方。
况且,受“孔融让梨”等传统文化的集体潜意识影响,不少父母依然暗中希望某个孩子尤其是大孩子能够“让一让”对方,而这对希望通过“争端”再次确认在自己在父母心中位置的老大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因为被放在了“不重要的位置上”。
4.家庭矛盾带来的焦虑。
表妹告诉我们一件“很可笑”的事情:她们家人分成了两派,儿子和妈妈一派,女儿和爸爸和奶奶一派。
原因很简单,妈妈和奶奶之间长期有小矛盾小摩擦,而奶奶说,女儿的个性更象他们的“自己人”,儿子个性随他妈,“喂不熟”。因此和孙女结成了统一阵营,“对抗”儿媳。
当家庭长期存在明显矛盾时,出于安全感和归属感的需要,或者出于调解家庭矛盾的“责任感”,孩子们会背负起家庭问题。他们要么投身其中某一阵营,造成家庭矛盾复杂,手足矛盾加剧。要么孩子对家庭的温暖体验降低,情感游离于家庭之外。
由于几代人矛盾夹杂,两个孩子经常不由自主地受到和自己最亲密的那个大人情绪和看法的影响,掺和进大人的矛盾中。例如表妹家里,女儿就经常学着奶奶的样子骂弟弟,让老大老二的“仇恨”加剧。
5.孩子的成长需要。
冲突是任何一个孩子成长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能否很好的冲突处理能力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人的生存能力。
伴随着成长,孩子需要在自己和他人之间建立规则,以彰显自己的边界和能耐。为了更多地体验自己优越的智力和才能,每个人都希望最好由自己来做规则的制定者。
所以即便是血浓于水的手足之间,也难免树立起规则的“柏林墙”,而且两个孩子会通过许多微小、隐晦但激烈的“权力争夺”显示自己的优势地位和掌控能力。
1.引导孩子把争吵变成讨论。
争吵是情绪碰撞,讨论是观点交流。许多老大老二之间本来是“对事不对人”的争论,结果由于“在一个锅里搅”的亲密关系,不知不觉中,“对事”就转向了对人,尤其是转向对对方的人身攻击和对父母态度的争夺。
例如,姐姐和弟弟争论哪个电视节目好看,都想获得遥控板的控制权,但话没说两句就变成了相互的“可恶行径”的控诉和对父母偏心的愤怒。结果是姐姐不想看电视的时候,也故意把遥控板藏起来不让弟弟看。
当孩子经常这样的时候,父母要把孩子矛盾的焦点重新拉回到“事情”上,让孩子们讨论如何处理“一个电视、时间紧、人多”的事件矛盾中,这时,孩子的理性和感情就会回归到客观原因和对问题本身的解决上,不再归罪于对方“抢了自己的东西”“非要和自己对着干”的敌对情绪上。
2.不要求他们亲如一人,不分你我。
在许多家族的上一辈人中,有很多悲情的故事。在过去多子女的家庭中,父母尤其是母亲经常抱有这样一个观念:你们都是我生的孩子,必须要相互帮助,生活的差不多才行。
但这种强行将两个人命运捆绑在一起,进行同一化的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深度混合的结果是每一个人都失去了自我,而家庭成为吞噬每个人独立意志和人生的庞然怪物。
这些手足关系要么因一方被过度剥夺而对家庭产生深刻的恨意,成为“用一生去治愈童年”的典型案例;
要么被帮扶一方因面对不了潜意识中的巨大愧疚感而和另一方翻脸成仇;或者造成严重的依赖型人格。
可以说,捆绑的有多厉害,造成的隔阂就有多深。
过去的家庭文化已经不符合现代社会,英明的父母应在老大老二之间建立起足够的边界感,让他们各自为自己的命运负责。他们并非“都是一根肠子爬出来的”连接体,他们是两个独立的人,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独立的人生。
3.给每一个孩子无条件的爱和接纳。
既然一碗水永远无法端平,那就不要跟这碗水较劲了。给每个孩子他们各自最需要的那杯水。
有很多案例发现,年龄差距较大的“一胎”和“二胎”之间反而关系较好。原因在于他们都在自己最需要的年龄独自拥有了父母最充分的爱。
老大小时候,还没有弟弟妹妹,他一个人拥有了父母全部的爱。当他长大了,需要和父母分离的时候,来了一个新的人。
这时,父母把大多数注意力转移到这个新人身上,既让老大“松了一口气”,满足了和父母的分离需求,又让老二得到了父母足够的关注。
对于两年相差不大的一二胎,如果父母能根据孩子的个性对每个孩子足够的爱和无条件接纳的时候,孩子的生存竞争焦虑,亲密关系需要和物质需要等都被抚平或满足了,孩子之间就没有必要进行激烈的竞争了。
相反,当孩子各自的那个“杯子”都被“倒满”,他们都不再“缺水”时,他们会更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给予对方更多的爱。
4.父母要公平公正,讲爱更要讲理。
虽然一碗水端不平,但如果父母在处理老大老二矛盾的时候长期有偏颇,也容易激化老大老二的矛盾。
有一对老兄弟,打了一辈子,打到头破血流过,也老死不相来往过。可是当他们很老的时候,哥哥回忆起兄弟两的关系,伤心遗憾而又不无怨恨地说,他们兄弟两的矛盾都是老母亲从小一手造成的。
老母亲因为弟弟是老小,时常偏帮弟弟,“讲亲不讲理”,将跟多小事累积成了很深的隔阂和“仇恨”。
有很多年轻父母虽不再抱持老一辈人的观念,但也容易认为家里首先要讲亲情和爱,其次再讲公平。
但其实在手足或任何关系之间,讲理应该在先,只有理通了,爱才会顺利流淌。不讲理的家庭,最后爱会被消耗殆尽。
5.不要对两个孩子进行比较。
有时是为了他们相互学习对方的优点,也或者是为了处理两孩矛盾,两孩家庭里父母最容易做的一件事就是将老大和老二进行有意无意的比较,结果就常常会出现用一方的短处去比另一方长处的现象。
这会让出于弱势的一方产生一个错觉:爸妈看不见我的优点,不喜欢我,更喜欢他(她)。
要知道,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弱势的方面,如果经常比较,就会让孩子长期处于对方的压力之下,产生不满和嫉妒。或者被表扬的一方经常获得心理上的优势,导致一方的自傲和另一方的自卑。
正确的做法是看到每一个孩子的优点并给与鼓励,对于缺点则分开教育,让孩子在父母和兄弟姐妹面前获得自尊。
后记:每一对父母在生“二胎”时,大约都是想让孩子在人世间多个陪伴,多一份来自血缘的温暖。但“一胎”“二胎”能不能真正成为亲密的“手足”,还要看父母的教子智慧。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