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聪明的家长从来不穷养孩子

06-11 08:17发布于上海

关注

作者 / 夏小雨

说到教育孩子这件事,家长们真可谓是用心良苦:



不停地说教,希望孩子能够走上正途;


时刻纠正孩子的行为,希望他们能够行为端正;


经常鼓励他们,希望他们能够永不放弃。


出发点是好的,但结果呢,却往往不那么尽如人意。


孩子们暴躁、争吵、反抗,站在了家长的对立面,和家长的关系越来越紧张。


他们因此很困惑:为什么我这么拼尽全力,孩子却不听我的?


有句话说:优秀的孩子,从来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陪伴出来的。


仔细想想,的确是这样。


我们可以运用这四种理论,顺着孩子的人性去养,就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01 稀缺心态理论:

满足孩子,远离穷养


当孩子说“妈妈,我想要这个玩具,我想出去旅游”时,你会怎么回答?


是开心答应,还是果断拒绝?


很多家长认为,对孩子有求必应是不正确的,会让他们索取无度,不懂得珍惜。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哈佛大学教授塞德希尔•穆来纳森提出了一个概念:稀缺心态。


他指出,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希求状态,就会影响到他的内心,从而形成稀缺心态。


这样的心态会影响他们的思维、决策以及行为模式,很多人终其一生,都生活在“稀缺”的阴影下。


知乎上有一个热议的话题:穷养的孩子是否会有性格缺陷?



图片来源:知乎


高赞的回答说:穷养,往往是身心俱穷,孩子学不会怎么爱,反倒是早早清楚了什么是恨,怎么恨。


从小,他听到妈妈说过最多的话是:



•怎么又要买玩具?不能买,没有用。


•看看,给你买了这么多,一点都不懂得珍惜。


•旅什么游?有那时间,多做做题。


最初,他羡慕其他小朋友的零食和玩具,羡慕他们能和爸爸妈妈一起旅游,后来,他会为了多花一分钱而愧疚无比。


再后来,他的心理始终会有一个声音不停地说:你不配拥有那么好的东西。


现在的他,陷入了“稀缺---渴望摆脱稀缺---自控力下降---更加稀缺”的恶性循环,他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穷人,没有钱,没有爱,什么都没有。



02 冰川理论:

看见孩子,读懂孩子


家长和孩子应该是世界上最亲的人,血脉相连,但在很多家庭中,他们之间却隔了一堵厚厚的墙,看不见又听不见。


家长不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更不知道他们其实已经被深深困扰。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冰山理论”,说的是一个人表现出来的行为,只是浮出水面的一小部分,而大部分的真实世界却隐藏在冰山之下,不被发现。


当情绪向外的出口被堵住了,就只能向内伤害自己。


北医六院儿童心理科医生林红说,临床上,有很多孩子一到周日晚上就会出现各种躯体症状,头疼、腿疼、发烧,而到了周末就会痊愈。


家长会责骂他们:都是装的!

图片来源:三联生活周刊微博


她很心疼这些不被理解的孩子:他们真是遇到了解决不了的困难。

图片来源:三联生活周刊微博


她谈到了自己和儿子之间的故事。


一天散步时,儿子有些沮丧地对她说:妈妈,我可能考不上北大了。


一直以来,他都以考上北大为目标,但现在,他发现这个目标似乎太过遥远。


在那一瞬间,林红看着儿子,突然明白了:原来,他是很痛苦的。


读懂了儿子的内心,她宽慰儿子说:高考没有那么重要,人生路很长,有很多可以调整的机会,最重要的是要做自己喜欢的事。

图片来源:三联生活周刊微博


只有我们读懂了孩子,我们才能真正地给他们想要的帮助。

03 情绪耐受窗理论

释放情绪,解开痛点


哭泣=软弱,发脾气=不懂事,是很多家长的认知,他们常说的一句话是:孩子小,哪儿有那么多情绪?


于是,在家长的要求下,孩子的情绪被禁锢在身体中,他们因此会焦躁、易怒,甚至暴起反抗。


心理学上有个“情绪耐受窗理论”,说的是,只有当我们的情绪在可承受范围之内,才能保持理性的思考。


唯有让孩子的情绪健康地流动,做孩子的“情绪解忧者”,明白他们的痛点,解开他们的难点,他们才能快乐成长。


在网上看到了一个视频,很有感触。


爸爸发现姐姐没有把写完的作业交给老师,而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一怒之下,爸爸把作业揉成团,扔到了垃圾桶。


姐姐哭了,很伤心。

图片来源:Amberchichi微博


妈妈听到女儿的哭声,对女儿说:忘记写作业,我理解,但是,做作业也很重要。

图片来源:Amberchichi微博


之后,妈妈告诉女儿:你已经二年级了,作业做完要交给老师,对不对?爸爸生气是因为他觉得你不在乎。这次没做好的事情,下次争取把它做好。


女儿止住了哭泣,看了看妈妈,笑了。


整个过程中,没有指责,没有批评,有的是理解,是安慰,是看见。


相信女儿一定会记住妈妈的要求,从此改正错误,做个优秀的孩子。


当孩子拥有了“情绪自由”,他们就可以在情绪的不断转换中,成为真实的自己。



04 双赢理论:

相伴而行,共同成长


经济学家曾提出过一个“龟兔双赢理论”。


乌龟和兔子一起行走,为了更快地到达终点,他们想出了一个办法。在路上,兔子驮着乌龟走,在水里,则是兔子驮着乌龟游。


这样的互相合作,相伴而行的关系,放在亲子关系上,就是一种双赢。


孩子是我们的血脉传承,是我们生命的延续,对我们来说,他们可以有很多身份,是朋友,是战友,唯独不能是“敌人”。


我的表姐,就是一个非常尽力,也非常睿智的妈妈。


她常说的一句话是:我要给孩子一个完整的童年,否则,我就会欠他一个成年!


她希望能给孩子一个他满意的人生剧本,让他的童年无憾无悔。


她对孩子的要求只有两个:努力学习,好好做人。


她从不要求孩子一定会取得怎样的成绩,达到怎样的效果,但她希望孩子能够明白努力的意义,能够拼尽全力,不留遗憾。


孩子没考好,她会说:没事,咱们下次会做得更好。


孩子参加比赛没获奖,她会说:你这么努力,已经很棒了。


孩子和同学吵了架,她会说:男子汉,咱先道个歉呗。


她给了孩子她能够给予的一切,而孩子呢,也在这样的“放养”过程中,变得自信而阳光。


她们的关系,亲密而松弛,她们的状态,开心而放松。


这就是家长和孩子之间理想的双赢状态,赢了家长,也赢了孩子。


心理学家简•尼尔森博士说:当你教育孩子时如果感到痛苦,那一定是用错了方法。


养育孩子,其实并没有那么难。


只要我们顺着人性去养,遵从孩子的内心,尊重他们的想法,我们就一定会收获快乐而优秀的孩子。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