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世面≠长知识
而是让孩子拥有深层次的旅行体验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很多家长带孩子旅行时,总是希望孩子能够“见世面”,学到更多的知识。
但实际上,见世面并不仅仅意味着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拥有深层次的旅行体验。
孩子的世界除了小区的滑梯和公园,还有凌晨四点爬山看到的日出,透过飞机小窗户看到的云海,高铁上重峦孴嶂的山峰,海边吹过的冬日微风...
这些体验让孩子看到天空和大海不止一种颜色,树木和花草不止一个样子,生命可以很多形态,世界可以很多样子。
有位家长曾这样说:
当他很小,渴望在草地上打滚,抓虫子,渴望跟小朋友玩过家家的时候,我不会只为满足自己,痴迷于带着她长途劳顿;
当他长到足够大一点,允许他自由安排自己和小伙伴的假期,一起去经历这个世界;
当他读过《望天门山》之后,对我说“我也想去天门山看看的时候”,我会带他去;
当我在坚持户外活动,他开始感兴趣的时候,我会让他跟着去;
这些都是宝贵的财富,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可能会给孩子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
而且,旅行还能让孩子有机会接触到不同的人、事、物,从而培养他们的多元思维能力和包容心态。
在旅途中,孩子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比如适应新环境、与陌生人交流等。
这些经历不仅能锻炼他们的胆识和勇气,还能让他们学会如何面对和解决问题。这些能力远比书本上的知识更加实用和宝贵。
旅行中的教育
寓教于乐,润物无声
带娃旅行,孩子大脑发育会更棒!
因为在旅行过程中孩子看过不同的山、不同的海、不同的花、不同的树、甚至形形色色的人,这一切与他日常的生活是不同的,是丰富的环境刺激。
这些都会激活、塑造大脑,让孩子去更好地理解世界,从而让大脑变得更灵活。
儿童心理治疗师玛格特博士曾指出:
“丰富的环境提供了新奇的经历,能让孩子增强社交、体能、认知和感官互动方面的能力。丰富的刺激环境可以促进孩子额前叶的基因活跃表达,继而也与儿童的高智商有关,有助于增强压力调节、注意力、专注、良好计划和学习能力等执行力,并改善身心健康。”
所以带6岁以上的孩子出去旅行,就不能只停留在“玩”的阶段了。
这个阶段,孩子们脑海中的知识体系逐渐建构、成型,并会把所见所闻深深刻在脑海里。
所以父母可以有意识地引领孩子“寓教于乐”,比如探寻古城墙的历史、追溯昆虫的进化史、探究大海的潮汐潮落......
出发之前可以邀请孩子一起做攻略,和孩子讲讲有关的风土人情。
如果不太方便远行的话,不妨参考一下这位广州妈妈分享的周末“溜娃”经验:
5年以来,她带着孩子打卡了大大小小的儿童公园,有可以撒欢戏水的,可以参加亲子活动的,还有的可以体验插秧割稻的;
还有各种动物园、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参加各种知识讲座、志愿者活动;
户外的话,最近的就是看小区的花草昆虫,远一点就去郊区爬山、骑行,在山中戏水...
她家孩子现在11岁,知识储备特别丰富,写作很流畅,对历史和科学很感兴趣。
这种教育方式不仅轻松有趣,还能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吸收到大量的知识。
更重要的是,它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根据英国家庭假日协会研究表明:
49%的受访者最快乐的记忆是和家人一起出游;33%的受访者表示,他们仍能生动地回忆起童年的家庭假期;25%的人会利用这些记忆度过艰难时期。
孩子的童年弥足珍贵,那些在粉红色的樱花下嬉戏,和家人拥抱着在山顶看日出,在乡下吃一顿美妙的大餐等经历,会成为孩子记忆里最温暖的时光碎片。
那些看过的风景、走过的路,也终将烙印在孩子的身体里,成为孩子人生不可或缺的财富,这个寒假,不妨为全家策划一次特别的出行吧。
相信这些难忘的经历,一定会成为孩子童年的一束光,在未来某一刻忽然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