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网

繁体

看完《默杀》才意识到,父母这样的“爱”也会毁掉一个孩子...

07-25 08:27发布于北京

关注

最近一部热映的电影《默杀》,凭借其错综复杂的剧情、紧凑的叙事节奏和深刻的社会议题,成为暑期档的焦点。


《默杀》刻画了一系列复杂的人物形象,特别是王传君、张钧甯、吴镇宇等实力派演员的出色演绎,让观众在紧张刺激的观影体验中,感受到了角色背后的痛苦与挣扎。


影片不仅揭露了校园霸凌、家庭暴力等社会痛点,还深刻探讨了家庭教育的缺失与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忽视。


影片中对母爱扭曲的呈现、父亲角色的缺席与无力,以及孩子在压抑环境中求生的本能,激发起观众对青少年保护、家庭教育等现实问题的深切关注和反思。


还有人说《默杀》就是一部披着悬疑片外衣的家庭教育片。


今天,我们深入剖析一下《默杀》,看看作为一个家长,能从这部电影中,发现哪些家庭教育中不容忽视的盲点。

“控制”与“爱”的界限在哪里?

电影《默杀》以一桩校园悲剧为引子,围绕两个家庭的悲剧交织展开。


先说第一个家庭。


张钧甯饰演的李涵,是一位对女儿小彤过度保护的母亲。


她曾经历过婚姻的失败,离婚后带着年幼的女儿小彤重组家庭。


然而,新家庭并未给她们带来安宁,小彤在童年时期遭受了极为严重的创伤——被继父性侵。


这一事件成为李涵生活中的转折点,也深刻影响了她对待女儿的方式。


出于对女儿曾经遭遇的极度恐惧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李涵采取了极端的保护措施。


她辞去了原本的工作,转而在女儿就读的学校担任保洁员,以时刻监控周围环境,确保女儿免受伤害。


李涵的控制欲源于爱,却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窒息式的束缚。


李涵不仅在工作中接近女儿,还试图在情感和行为上全面控制小彤。


她要求女儿在学校假装成哑巴,以此减少外界的注意和潜在的社交风险。


这种做法限制了小彤正常的社交发展,也加剧了她内心的孤独与隔绝感。


在家庭内部,李涵对女儿的控制达到了病态的程度,她甚至会使用暴力手段来“教育”小彤。


真正的爱应当包含尊重与理解,而非无理的控制。


家长的保护与爱应该是建立在理解、信任和开放沟通的基础上,而非单方面的控制和限制。


正如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所强调的那样:“爱是深深的理解与接受。”


在小彤好友惠君遭受校园霸凌时,李涵出于对女儿安全的担忧,阻止小彤介入,这导致了小彤在目睹好友惨死后产生了极大的心理创伤。


李涵的行为,虽然表面上看似保护,实质上是对女儿情感需求的忽视。


卡尔·罗杰斯认为,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无条件的积极关注——这是一种能够感知并响应对方情感需求的能力。


父母更应该去倾听、去感受、去尊重孩子的感受与需求,这样才能为他们的心理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父母的过度控制,往往像密不透风的温室,虽能暂时抵御风雨,却也限制了孩子成长为参天大树的机会。


“放手”并不等于“放任自流”

再讲讲影片中的第二个家庭。


王传君饰演的林在福,是坠楼女孩惠君的父亲。


惠君有着智力缺陷 ,为了保护好自己的孩子,林在福选择去女儿的学校做校工。


看似对女儿很重视,实际上,作为单亲父亲,林在福对女儿惠君的关爱并不够细腻。


林在福在女儿成长的过程中,因为个人的情感封闭,或是生活压力,没有给予惠君足够的关注与情感支持。


电影中,林在福与惠君之间的沟通显然不足。


父女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使得林在福无法及时掌握女儿的心理状态,也无法给予必要的引导和安慰。


他没有为惠君提供一个安全的情感庇护所,也没有在她遭受外界伤害时站出来保护她。


在惠君遭受校园霸凌这一重大问题上,林在福未能及时察觉或采取有效措施。


这种情感上的缺席和疏离,让惠君在面对危险时深感无助和绝望。


惠君生日那天,她再次遭受到了同学的霸凌,最终从学校礼堂的玻璃天顶上坠楼身亡......


而这一切的前因后果,在小彤告知他之前,林在福并不知情。


这种监管和沟通的缺失,是对孩子的“放任自流”和情感忽视,而非健康且适度的“放手”。


然而,“放手”并不意味着家长可以完全脱离孩子的成长过程。


而是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给予孩子适当的空间去探索、犯错并学习。


家长应当学会如何在保护与自由之间找到平衡,既不剥夺孩子成长的自由,也不在他们最需要帮助时袖手旁观。


正确的家庭教育,应当是让孩子感受到爱的同时,也教会他们如何独立、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亲子沟通也是每个家庭必不可少的部分。


孩子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又脆弱敏感,父母的主动沟通是开启那扇秘密花园大门的钥匙。


在理解与尊重中引领
于陪伴与放手间寻找平衡

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首先是人学。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不了解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


成为一名合格的家长,意味着要在理解与尊重中引领,于陪伴与放手间寻找平衡。


要以无条件的爱为根基,智慧与耐心为养分,培育孩子成为拥有健全人格、独立思想和社会责任感的个体。


这是一场关于自我成长与子女同行的旅程,要求我们不断学习、反思与调整,确保在每一个成长的转折点,都能成为孩子最坚实的后盾与最明亮的灯塔。


1打破沉默,主动沟通


电影揭示了校园欺凌的严重性以及受害者内心的孤独与绝望。


影片提醒了家长,必须鼓励孩子开口说话,教会他们在遇到困难或欺凌时勇于表达,同时也要时刻保持沟通渠道的畅通,让孩子知道家是他们最坚实的后盾。


2倾听与理解


家长应学会倾听孩子的声音,真正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而不是一味地强加自己的意愿和期望。


3适度关爱与放手


《默杀》中的不同亲子关系展现了教育的两个极端:过度束缚与放任自流。


家长需要找到平衡点,既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与支持,也要适时放手,让他们学会独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4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默杀》通过情节展现,提醒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树立并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包括同情心、尊重他人、勇于承担责任等,这些都是防止欺凌行为发生的关键。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犹如为孩子穿上隐形的盔甲,使他们在风雨人生中,有力量抵御诱惑,坚守本心。


5自我反省与成长


影片促使家长们进行自我反省,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和教育方式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它倡导家长不断学习,与孩子共同成长,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引导者而非控制者。


家长要通过正面反馈与鼓励,激发孩子内在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追求卓越的同时,不失谦逊与仁爱。


身为父母,我们是孩子成长路上的第一道光。


《默杀》提醒我们,爱要恰到好处,控制不是爱护,放手亦非放弃。


在孩子的人生剧本中,我们应当是那个智慧的导演,引导而不操控,支持而不包揽,倾听而不忽视。


让我们从这部电影中汲取教训,把每一天都当作与孩子共同成长的新篇章。


学会在爱中融入理解,在保护中植入坚强,在放手时赋予信任。


记住,优秀的家长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不断的自我提升与亲子互动中磨砺出来的。


别让“默杀”发生在我们的家庭里,用行动证明——爱,是放手的艺术,也是守护的智慧。


让我们携手,为孩子撑起一片既能遮风挡雨,又能仰望星空的天空。


因为,每一个孩子都值得拥有一个健康、快乐、充满爱的成长环境。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