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普通家庭没有必要进行苦难教育登上热搜:中国父母坚持的苦难教育,让孩子难上加难

08-05 08:50发布于广东

关注

最近,微博上一位网友的发言登上热搜。


他说道:“普通人没必要刻意对孩子进行苦难教育。”


(图片来源:微博思想聚焦)


评论区吵翻了天,不少人对此表示支持。


(图片来源:微博)


但还有很多人认为,苦难教育是孩子成长的必修课。


(图片来源:微博)


多年来,无数中国父母一直推崇的苦难教育,真的有必要吗?


01 

中国父母为何执着于让孩子吃苦

正在热映的电影《抓娃娃》就是苦难教育的典型。


其中有一个情节,令人窒息。


生活在穷苦环境中的马继业,看到同学用平板电脑玩游戏非常羡慕,在获得管家的权力之后,他偷偷花高价买了一个。


本想在七天无理由退货的期限内将它退掉,可他藏在厕所水箱内的平板电脑早已被爸爸马成钢命人做了手脚,没能退成。


为了填上这个“坑”,马继业只好捡瓶子攒钱,但却因此被同学霸凌。


将苦难教育刻入骨髓的父亲看到这一幕时非但没有反思,反而坚定地认为这是个最好不过的锻炼机会了。


“只有凭他自己填上这个坑,将来才不会掉入另一个坑,现在经历的挫折都是他未来重振旗鼓的资本。”


在电影的最后,当继业在马拉松比赛中捡起地上的空瓶子的那一刻,就知道童年这一段经历给他心理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伤害。


(图片来源:电影《抓娃娃》)


马成钢之所以这样做,是以自己的成长经历为原型,相信儿子马继业一定会在苦难教育下成长为一位优秀的继承人。


对苦难教育有种莫名执着的父母们,坚信孩子吃的苦越多,越能磨炼其意志,小时候多吃苦,长大后才能少吃苦。


所以,没有苦难,也要制造苦难;若有苦难,那就双倍放大。


但这样的教育一旦没掌握好度,会给孩子带来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伤害。


真人秀节目《今天不烦恼》中,有一位妈妈表达了对老公的教育方式的不满。


为了锻炼孩子,爸爸让年仅3岁的孩子光着身子在零下十几度的雪地里跑步,孩子被冻得哇哇大哭,无助地喊着:“爸爸,抱抱。”


可穿着厚厚羽绒服的爸爸却在一旁不为所动,不停地催促他快点跑。


现场的主持人和嘉宾一致认为:这完全就是一种虐待。


(图片来源:真人秀节目《今天不烦恼》)


这样违背自然规律的教育方法,给孩子带来的不仅是身体上的伤痛,还有心理上的。极端的教育方式让孩子压力倍增,小小年纪就敏感焦虑,并从心底产生对父亲的恐惧心理。


可以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是教育中最大的谎言。


02

在苦难教育中长大的孩子,心底永远有道疤

有位网友在社交平台上袒露了自己的心声:30岁去旅游,却充满了罪恶感。


她出去旅游明明花的都是自己挣的钱,但一想到这些花销相当于父母几个月的工资,心里就过不去。


(图片来源:小红书慕)


这就是苦难教育的某种“后遗症”。


心理学上有一个煤气灯效应,指操控者对受害者施加的情感虐待和操控,长期将虚假、片面,或是欺骗性的话语灌输给受害者,从而使受害者开始怀疑自己的认知,无法逃脱。


而且,很多时候操纵者并不会意识到自己在伤害对方,甚至并真心认为他是在拯救对方。


苦难教育恰恰符合这一点。


在教育的过程中,明显带有父母对孩子的情感控制,将“吃苦光荣,享乐可耻”的思想灌输给孩子,并借此彰显自己的良苦用心。


当孩子深陷“吃苦”中不可自拔时,父母会不断地给予孩子正向的反馈,鼓励、支持孩子持续这种行为。


但若孩子有对立违抗苦难教育的行为出现时,父母会给予孩子一个负面的评价。日积月累,越来越多的负面评价足以让孩子从心底对自己产生怀疑。


久而久之,长大后必然会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产生排异反应。


这也就导致习惯了吃苦的孩子总是无法享受快乐,心里总是萦绕着深深的愧疚感与罪恶感,越幸福,越不安。


短视频博主张踩铃曾在综艺节目《这样的你》中坦言:自己有享受羞耻症,问题的症结所在是妈妈小时候刻意的“吃苦教育”,让她穿打补丁的裤子,还因此被同学嘲笑。


这也就导致如今已是家庭事业双丰收的她,仍然认为花钱打扮自己是一件非常可耻的事。即使偶尔花钱买个包,心里也会惴惴不安。


(图片来源:综艺《这样的你》)


很多时候,他们不是缺少幸福,而是缺少感知幸福的能力。


03

好的教育从不刻意制造苦难

在不少年轻人看来,父母好像永远不理解自己的辛苦,在自己向父母倾诉的时候,他们甚至会冷嘲热讽一番,认为是自己矫情。


正如徐志胜曾在综艺节目《五十公里桃花坞》中说道:“我爸听不到我的诉苦,因为他觉得,和他相比,我们经历的苦不算什么。”


(图片来源:综艺节目《五十公里桃花坞》第二季)


真的是狠狠共情了。


其实,苦是一直存在的,只是每个时代“苦”的表现形式不同。


我们的父母,为了基本温饱而疲于奔命,风吹日晒,吃的是身体上的苦。


而我们这一代,虽然衣食无忧,每天坐在空调房中,风吹不着雨淋不着,但996的高压之下,拼命内卷,何尝不是一种苦?


我们的孩子,物质生活越来越精致,可越来越大的学习压力不断压缩着他们的休息时间,这一个个缺觉的孩子,过得不苦吗?


在这种情况下,若是关于吃苦的看法不随之改变,刻意制造身体上的苦,对孩子来说,有的只是双份苦难,与成功并没有什么关系。


有位妈妈一直坚持记录高中生女儿的日常生活,追更三年,不得不感慨,小女孩的成功与她妈妈的教育方式密不可分。


女孩的妈妈一直认为,学习是件很苦的事情,所以她从不会刻意要求孩子吃苦,而且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女儿减轻负担。


为了能让上高三的孩子多睡一会儿,她选择在学校附近租房;为了帮孩子缓解焦虑,她放下工作,带着孩子来了一场citywalk。


在她的细心呵护之下,女孩也不负众望,凭借自己的努力在高考中考出了优异的成绩,已被厦门大学录取。


(图片来源:小红书一只勤奋的老兔子)


生活本身就已充满了艰辛与坎坷,孩子必定是要吃苦的,但他们吃的应该是客观存在的,且具有正向意义的苦,这些苦,可以帮助他们能够获得内在的成长。


好的教育,不需要刻意制造苦难。


04

作家余华在《活着》中写道:“苦难就是苦难,苦难不会带来成功。苦难不值得被追求,磨炼意志是因为苦难无法躲开。”


或许作为父母的我们曾经接受过苦难教育,那么淋过雨的我们不妨为孩子撑把伞,让无意义的苦难教育,就从此刻停止吧。


毕竟,每一个人的出生都不是为了经历苦难,而是追求幸福。


作者:荷叶

作者简介:自由撰稿人,热爱读书与分享。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