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钢琴老师的家被学生砸了:为什么孩子的心理出问题了,父母却未觉察

08-29 08:33发布于广东

关注


前段时间,湖南永州的钢琴老师蒋女士的家被砸了。

原本以为是家里进小偷了,查了监控才知道是跟她上课的一个女孩。

这个女孩要考级,家长提出要来家里练琴。虽然是私人工作室没有人去,但蒋老师出于信任,把家里密码告诉了女孩家长。

前几周,都是家长陪同女孩练琴。没想到在一次单独练习时,女孩把蒋老师的重要物品砸个稀巴烂。

包括手办、奖杯,连课程表上自己的名字都撕毁了,好像特别讨厌练琴。

(图片来源:抖音 Xlxl老师的vlog)

有网友说:被逼着学了6年琴,心中积攒的负能量压不住了。

但女孩从未在老师和父母面前表现出来,这一次终于发泄出来。

很多人同情蒋老师,但是她担心的是女孩的心理状态。

现在,女孩的妈妈也准备去找心理医生,帮助女孩打开心结。

事后,蒋老师发视频称大不了不教这个学生,但是留给女孩家庭的是长期的问题。

有的家长对孩子期望很高,不管孩子喜不喜欢都逼着他们学习。

还要在他们耳边说:

“我们花了多少钱了,还不都是为了你。”

“你必须是最优秀的,要不然我们面子哪里搁?”

“你看别人学得多好,你学得怎么这么慢。”

试想一下,家长只顾让孩子像驴一样拉磨,而不管他累不累。

虽然孩子成为了别人眼里的“好驴”,然而他们的内心却逐渐出现问题。

然而,直到背负压力的孩子出现了异常行为,家长才后悔莫及。

01 

为什么孩子出问题了,家长却不知道?

有些孩子表面上特别乖,其实他是在压制自己的负面情绪。

如果无法排解这些负面情绪,就会成为孩子的压力。

当压力大到无法承受的程度时,他们可能会通过极端的报复行为,表达自己的不满或反抗。

家长觉得孩子是突然间变成了这样,其实孩子的行为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

为什么孩子已经出现问题了,他们却不知道呢?

一是孩子表现得很乖,家长容易忽略。

有些孩子因为不敢或不会表达自己的内心,所以努力克制自己,表现得很听话。

就像经济学家宋清辉仍接受不了儿子昊然的死,三年了,仍然在寻找答案。

在他眼里,儿子是个性格很阳光、心理很正常的人,是个爱画画对生活有追求的人,怎么可能想不开。

他觉得儿子没有抑郁,只是一个环境的应激。

在一次采访中,他努力回忆儿子的过往。

他反思了自己,或许那时候没有给予儿子更多的情感支持,没有深入地了解儿子的内心。

比如他说儿子在周末很累,不是上课,就是培优。

他不想让儿子考高中、上大学,而他的妻子也不同意儿子找老师补习数学。

他们的初衷是为了孩子好,但儿子真实的想法是什么呢?

(图片来源:微博武汉晚报)

家里堆满了儿子画的画,他想要从这些画中找到答案。

其中一幅画是昊然在阳台画的,当时儿子表现得很正常,和平常的写生没什么两样。

没想到儿子的老师后悔没早点看到,说这幅画可以看到这个孩子画的是儿子自己。

大面积的纯黑,中间只有一点亮色。天空也被儿子画成血色,说明心理负担很重。

他也曾做过学校的心理调查表,之所以从来没有得到过负面的反馈,可能是他认定儿子是没有问题的,所以才选的那些答案。

就连平常他和儿子一人一间屋子,谁也不跟谁说话,儿子也表现得很安静。

家长常常认为孩子的乖是正常的,因而忽视了潜在的异常信号。

所以,他们不觉得孩子出了什么严重的问题,却不知道错过了补救时间。

孩子不说话,对于粗线条的家长来说确实容易忽略孩子的感受。

二是家长的情感忽视,很容易让孩子成为“心理孤儿”。

有些孩子,得不到父母的爱,只能成为一个“孤儿”。

电影《涉过愤怒的海》里,父亲老金供女儿娜娜去日本读书,却没有给女儿最需要的父爱。

老金在船上是无所不能的船老大,长期飘在海上。而女儿娜娜自己留守在家,长期缺失父母的爱。

害怕的时候,她只能躲进衣柜用蜡笔画太阳。

但女儿对老金而言是个懂事的孩子,也是他的面子。

在娜娜命丧时,他想起的也只是女儿的懂事。

也正是懂事,让娜娜学会了讨好别人,感情里也频频碰到渣男。

结果,她绝望地捅了自己17刀,爬进酒店的衣柜用自己的鲜血画太阳,一如小时候孤独的她。

(图片来源:电影《涉过愤怒的海》)

为爱复仇的老金,查到最后也才明白自己也是害死娜娜的凶手之一。

他和妻子都不想要娜娜,让娜娜成为制约对方的筹码。

而娜娜何尝不想得到父母的爱和陪伴呢?

李玫瑾教授说:“十几年后,那些疏于陪伴的父母以为孩子一直是听话的、乖巧的,直到有一天警察找上门,才发现自己完全不了解孩子。”

有些父母常常忽略了孩子的情感需求,或者因为忙于事业,与孩子交流很少。或者婚姻不和,拿孩子出气。

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他们没有及时地回应,帮孩子解决。

孩子的小要求,他们没有及时满足。

孩子在学校受到欺负,他们没有重视,也没有开导孩子。

时间长了,孩子对父母失去信任,让自己活成了一座孤岛。

对于孩子来说,向内求而不得,只能向外渴求关注。

没有从父母那里摄取的心理营养,想利用外界满足自己,比如感情里依赖。

直到孩子感情受挫也不离开,心理抑郁伤害自己,家长才后知后觉。

三是家长自身存在心理问题。

如果家长本身有问题,缺乏安全感,很容易导致心情抑郁,影响到他们对孩子的关注。

比如面对工作、婚姻里的不顺、二胎压力……他们分身乏术,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对孩子的心理自然就顾不上了。

他们容易把孩子当作情绪垃圾桶,把不幸发泄到孩子身上,越发控制自己的孩子。

而孩子学会了忍气吞声,内心有多无助。

正是家长的这种情绪,让他们没有心思关心孩子。他们可能更多地考虑自己的处境,而不是孩子的感受。

02 

越早觉察,越容易挽救孩子

现在的孩子,有时候心思比较复杂,但心理又不够成熟。

所以,他们释放情绪的方式也和成年人不一样。尤其是负面情绪,靠他一个人化解有些困难。

一名小女孩在超市里帮妈妈干活时,突然问妈妈:“你是我妈妈吗?”

妈妈不解,问女儿为什么这么说。

女儿说:自己长得不漂亮,很平庸。别人都只夸妈妈、妹妹好看,从来没人夸她长相。

(图片来源:抖音最嵊泗)

如果妈妈没当回事,说女儿多想了,那女儿有可能更加自卑。

但妈妈及时察觉到了女儿的情绪,抱住并亲吻心情低落的女儿。

妈妈用行动告诉女儿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她疼爱的孩子。

有时候父母觉察到孩子的异常,能够及时找孩子谈心,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虽然有的父母觉察过后,短时间内可能没处理好,但是也会带着孩子求助。和孩子一起努力,解开心结。

孩子的很多异常行为,其实是在向父母求助。

孩子的心理问题发生的初期,是父母干预的最好时机。

如果父母能及时觉察是最好的,但发现得晚了一点也不要自责,尽量帮助孩子走出泥沼,避免出现更严重的后果。

其实每个孩子内心时不时地有一点缺口,当被负面情绪填满就会很痛苦。

如果被父母用爱去填补,孩子才不伤害自己,还会在负面情绪里学会成长。

03

 如何及时觉察孩子的异常

李玫瑾教授说过:孩子的问题一定跟父母教育有关,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其实问题早就有了。

同样,孩子情绪异常时,其实情绪已经积蓄很久了。

所以,父母要及时觉察到孩子的情绪变化,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越早觉察越好。

那么,如何觉察呢?

1.识别孩子有话要说时的信号

孩子情绪不好,跟父母有话要说时,通常会试探一下:爸爸(妈妈)我想……,或者他的情绪可能有点紧张、欲言又止,或者反复说别人的事,如果自己碰到了怎么办。

知乎上,网友说自己小时候学习能力差,学什么都很慢,理解力也不是很好。

明明很简单,她却都没考过满分,每次都被老师留下来补习功课。

每次考完试,她都情绪低落地问妈妈自己是不是真的很笨。但妈妈一次也没骂过她,反而安慰她:

“锅越大,开水就越慢。他们的锅小,所以很快就开了。但是你的锅大,得慢慢开。

你现在可能不如别人,但你以后会比别人做得更好!”

(图片来源:知乎)

后来她不再想不开,学习也更开窍了,一路逆袭考上了重点大学。

如果孩子想开口交流,父母要放下手中的事情,认真倾听孩子的声音。鼓励他敞开心扉,有什么心里话说出来。

然后共情孩子,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打算,千万不要打击他、敷衍他。

否则,孩子对父母三缄其口,想要再让他开口就难了。

2.观察孩子的日常行为。

每个孩子都有敏感的一面,需要父母多观察,从一些细节里看出孩子的异常。

①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

孩子的情绪起伏很大,有时候脾气突然变得很暴躁,有时候躲到房间里不说话、不愿意见人。

对父母无意间说的话很在意,担心家庭的变化。

②观察孩子生活习惯的变化。

如果孩子作息紊乱、暴饮暴食、厌学,感觉到孤独、做什么都觉得没意义。

尽量在他们作出伤害自己的行为前,去干预孩子的行为。

③观察人际交往的变化。

与家人有隔阂,不愿意见人、不交流,父母一句话就会惹毛他。

在学校,被同学孤立、被朋友背叛而不知所措,或者经常有攻击性,与同学发生口角,故意找茬。

如果父母有效地观察上面的行为,觉察到孩子的异常,找到根源,就能采取相应的措施挽救孩子。

如果自己解决不了,一定求助专业人士。

3. 给孩子一个抱持的家庭环境。

对于孩子的成长,家庭环境的影响不容小觑。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抱持”,是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提出的。

他认为,抱持性环境有两个特点,一是需要给予孩子认可。二是孩子遇到困难时,家长需要给予保护,并且与孩子共渡难关。

好的家庭,父母会给孩子足够的“抱持感”。

父母的认可,是孩子前进的动力。父母的保护,是孩子遇到困难时的一道光。

抱持性环境里,父母能接纳孩子的不完美,允许孩子有负面情绪。

一个家庭只有持续不断地给孩子输送安全感,孩子才能信任父母,把真实的一面展现出来。

而父母陪孩子一起面对孩子心中的“执念”,把孩子的心捂热,甚至把孩子从抑郁的边缘拉回。

04 

苏珊·福沃德说:“父母在我们心里种下了精神和情感的种子,它们会伴随我们一同成长。

在有些家庭里,父母种下的是爱、尊重和独立,而在另一些家庭里,则是恐惧、责任或负罪感。”

孩子的心理问题,大多与父母有关。

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父母的陪伴、交流、以及自我觉察。

尽管有些东西父母也控制不了,但是多掌握孩子的心理总没有坏处。

为什么孩子长大后还愿意跟父母说话,是因为孩子说的时候,父母在听。

所以,拥有一个好的家庭氛围,孩子才能有面对世界的底气。

作者:天涯海角,热爱生活,喜欢读书,写点小文字与你分享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