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飞机上奶奶允许陌生人带1岁多的孙女去厕所“立规矩”:这哪是教育,明明是欺凌!

09-09 08:40发布于广东

关注


在一架由贵阳飞往上海浦东的飞机上,一个1岁多的女孩突然哭闹起来。

这时,有两个女乘客站了出来,提出要教育教育孩子。

但让人没想到的,她们竟然把这么小的孩子关到厕所,美其名曰“立规矩”。

听到孩子哭着喊奶奶也无动于衷,恐吓她不哭才能见奶奶。

她们却不觉得自己有问题,还恬不知耻地把视频传上网,沾沾自喜地炫耀她们的教育很成功。


(图片来源:抖音苟廷婷说房)

但是我看到这个视频时,特别生气。

尤其是负责教育的那位女乘客,用手指着女孩,嘴里说的话让人不寒而栗:

“把嘴巴闭起来。”

“不哭了就可以出去。”

“如果你再有声音的话,我们就把你一个人留在这边。”

“有一点声音都不能出去。”

“不能看手机,眼睛还要不要了。”

……

(图片来源:抖音高度新闻)

她们一副居高临下,欺负弱小的表情,竟然还自诩不是坏人。

这是好人能干的事吗?不,这是赤裸裸的欺凌。

事后,她们还推脱责任,说孩子的爷爷奶奶明确要求别人带孩子。

所以,她们伤害了别人却没有愧疚心。

说的有多么冠冕堂皇,做的就有多粗鄙丑陋。

她们是爽了,但是大人都会觉得不适?凭什么让一个1岁多的孩子承受这些?

如果孩子的爸爸在这里,或者面对一个彪形大汉、泼妇,她们不敢这么嚣张。

作为成年人一方面自己不一定做得好,一方面用成年人的标准要求一个还没发育好的孩子,难道不双标吗?没有打扰到别人吗?

对此,航空公司也发表了声明,想要还原真相。

但是,所有人都考虑到了自己的难处,但没有人问问孩子愿不愿意被带走。

作为一个妈妈,我没法理解飞机上的人为什么能这样对待一个孩子。

这个年纪的孩子本来就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还有分离焦虑,对某些声音和事物也会产生恐惧心理。

在密闭的空间,1岁多的孩子连爷爷奶奶都搞不定,会听得进你一个陌生人的话?

再说,孩子哭闹时需要的不是“教育”。想想那两个女乘客的行为既可笑,又很可怕。

这样的行为,只能让孩子感到恐惧,根本不能起到所谓的效果。

说什么孩子之后没有哭闹,还很开心地吃了饭,只是假象罢了。

恐怕,孩子这辈子都对这样的“好人”有阴影了。

01 

“厌童”不该为“虐童”买单

我无意去指责谁,但所有旁观的人都为“虐童”添了一把火。

要知道,飞机厕所不允许多人进入,况且孩子一旦有什么突发状况谁去救。

如果那两个女乘客还有什么危险的动作,孩子会表达清楚吗?

但有人觉得不妥,去询问过吗?

为什么大家这么默契,我们从两个问题说起:那两个女乘客为什么会做替别人教育孩子的事?爷爷奶奶和妈妈为什么会有那样的反应?

视频里,两个女乘客表示自己喜欢行动,不喜欢当观众,为了不打扰乘客才把孩子带离。

她们觉得通过恐吓震慑住孩子,一定程度上满足自己的控制感或优越感。

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她们表达不满或愤怒的方式。

可能奶奶当时懵了,只要让孩子安静下来就行。

妈妈表示理解,可能是孩子在家比较难管。

因为在公共场合,特别是在飞机、高铁上,孩子哭闹很容易引起众怒,也很容易被曝光,所以大家才会小心翼翼。

只是那两个女乘客自以为学了一点所谓的教育理念,就认为可以理直气壮地伸张正义,可以去替人家管教孩子,把熊孩子治的服服帖帖。

但是1岁多的孩子,与熊孩子是有本质区别的。

德国曾在2011年批准了一项新法案,把6岁以下儿童的吵闹声归入“自然声”。

因为他们发出的声音一般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应该得到社会容忍。

法律上,婴幼儿属于无法表达自己的个体,但他依然享有法定的权利

其实,即使家长同意别人教育,也没有权利让1岁多的孩子陷入危险中,更不能剥夺孩子表达意愿的权利。

女孩虽然语言不丰富,但是用肢体动作明确表达了自己要出去找奶奶、不愿意陌生人抱她的意愿。

很显然,孩子是抗拒的,女乘客的行为属于侵权了。

按照儿童教育专家对婴幼儿认知能力的划分,12-24个月的孩子才从简单词汇表达到用简单的句子表达自我。

因此,律师认为对这名1岁多的女孩采取类似“关小黑屋”极端教育方式,明显超出必要限度,侵犯了她的人身权利,涉嫌虐待。

对于爷爷奶奶和妈妈来说,他们不能代替孩子放弃权益,也不能放弃追究女乘客侵权的权利。

而两个陌生女乘客把孩子带走后,整个飞机上的人都在看着,似乎默认了这样的行为。

万一是人贩子呢?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但他们不在乎这个孩子的安全,因为不是他们家的孩子,再得罪人惹祸上身,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有人提出疑问:孩子被教育后,没再哭不就行了。

如果让你去教育孩子,看结果,还是过程呢?

作为家长,肯定希望孩子情绪稳定,不给人添麻烦。

但是,但是说结果好的哪些人,是没有考虑孩子突然听话的原因是她害怕再被关小黑屋。

对比那种熊孩子哭闹,婴幼儿哭闹不一样。他们可能因为外界的刺激,本能地作出一些反应。

因为2岁之前,孩子还没有进入自我意识敏感期,不具备成熟的认知、理解能力,不适合立所谓的规矩。

也正因为婴幼儿和熊孩子在主动性上不同,才需要我们有更多的包容心。

一个懵懂,一个无视规则,对待他们的方式自然也不同。

当下,针对年幼的孩子,因为常常与那些熊孩子在表达负面情绪上有重合,不少人把他们与熊孩子混为一谈。

02 

“厌童”,厌的是家长,验的是人性

很多时候,人们讨厌孩子的行为,并不是“厌童”。

真正的“厌童”,讨厌的不是孩子的不懂事,而是大人装聋卖傻和纵容。

同时,也包括那种有一定认知却不遵守规则,扰乱了公共秩序,同时家长不去阻止的行为。

有的家长的口头禅就是:他还是个孩子。

上海迪士尼乐园里,熊孩子常常成为动物人偶的噩梦。

有一个男孩看到维尼熊的人偶在跟观众互动,冲上去用拳头打他的肚子。

(图片来源:微博星视频)

虽然男孩被及时制止,维尼熊还是挨揍了,还好被带回休息区检查后没有受伤。

随后工作人员上前与男孩家长进行沟通,但男孩家长不仅不好好沟通,还嫌弃对方抓着孩子这点事不放。

果然,每个熊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熊家长。孩子不懂事,家长也能不懂事吗?

孩子不一定懂得规则,但家长不懂吗?

生活中,这样的熊家长也不少。

广东一家餐饮店里,小孩在玩拼板凳,但是凳子已经堵住通道,家长却没有制止。

服务员看到后提醒家长管一管孩子,玩的时候要小声一点。

但家长认为服务员语气不好,对其进行推搡辱骂,气得服务员跑到厨房拿出了刀子:老子17岁,老子怕你……

要不是被人拦下来,说不定两个家庭都完了。

面对孩子的吵闹妨碍到别人,家长本应及时制止孩子,引导孩子道歉。 

但有的家长心虚回避,有的家长恶语相向。他们容不下别人指出自己孩子的问题,而做出偏激行为。

大多数人对孩子都挺客气的,对低龄的孩子的哭闹也很理解,能跟家长们干起来的,应该都是因为家长实在过分。

3岁以前的孩子判断力并不强,不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他们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表现出好奇、独占等特点。

当他们的需求没有被满足时,只能通过哭闹或捣乱来表达不满。

所以,我们不能把“熊孩子”的帽子扣在婴幼儿头上。

但如果家长因此觉得有了“免死金牌”,也是失职的。

没有天生的熊孩子,只有不会教育孩子的熊父母。

03

面对孩子哭闹,家长如何化解尴尬? 

带孩子出门,是对家长的考验。孩子在公共场合哭闹,尴尬的往往不是孩子,而是家长。

那怎么安抚孩子,才能缓解尴尬呢?家长们不妨试试这3个方法。

1.转移注意力。

如果乘坐交通工具,孩子因为环境的影响而哭闹,比如飞机颠簸或者升降带来的不适,建议给孩子戴上耳塞。

还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转移注意力。

孩子安静不了,就起来走走,看看外面风景。

或者像下面视频里的爷爷一样,抱着孙子边背诗词边教孩子礼仪,告诉孩子要安静。

(图片来源:微博新华网)

用空间内的各种事物逗孩子,孩子感到好奇会暂时停止哭闹。

还可以用玩具、食物哄孩子,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如果时间允许,给他一点事做。比如摘菜、看动画、做手工……

(图片来源:抖音由由大人)

能安静一会是一会,尽量减少对别人的打扰,也减轻自己的负担。

2.求助。

在外面,如果自己实在应付不了孩子的哭闹,找服务人员帮忙。

如果在餐厅,可以求助服务生。如果在游乐场,可以求助工作人员。如果在交通工具上,可以找乘务员。

如果陌生人想提供帮助,也不要一味拒绝,但要注意:不要让孩子脱离自己的视线,不要脱离公众的视线。

并不是说所有陌生人都不好,而是有点警惕心。一旦有突发情况,可以呼救。

3.尽量控制情绪。

德国心理学家卡萝拉·舒斯特认为:孩子哭的时候,最先需要处理的是家长的情绪。

家长的情绪,影响孩子的行为变化。

好的家长,用一米的高度视角耐心观察孩子的世界。

比如蹲下来,和孩子近距离接触,觉察孩子的内心,给孩子安全感。

面对其他人的不耐烦或者冷眼时, 先道歉也不要与人对骂。

即使对孩子的安抚暂时不奏效,也不要把火发到孩子身上。

家长保持情绪稳定,孩子才能安心。

04 

如果我们一直给孩子正确的价值导向,孩子在公共场合哭闹厉害的情况就不会轻易发生。

即便偶尔发生,周围的人也会理解带孩子的不易,对孩子的闹腾多一点宽容。

有一个妈妈带1岁半的宝宝坐飞机,因为怕宝宝哭闹,于是很贴心地准备了100份礼袋送给乘客。

(图片来源:抖音白鹿视频)

孩子哭闹之前,家长的态度先行,那么大家还能去苛责一个孩子呢?

当孩子一旦哭闹时,面对周围人不会太尴尬,也能有好情绪对待孩子。

这个社会我们不需要的是那么多对立,那么多力气,我们需要的是相互的谅解和理解。这是我跟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

作为家长,如果你的孩子不是天使宝宝,出门之前就要做好他哭闹的准备。

社会也多一点包容,就更好了。

比如交通部门,可以学学春运期间厦门开往上海的G1654次高铁列车。

列车上的部分区域被临时改造成了“遛娃舱”,孩子都可以在家长的陪同下玩游戏,借玩具玩儿、读故事书等。

(图片来源:微博澎湃新闻)

之所以会出现对孩童的不友好现象,归根结底是无法共情,但是我们可以学着换位思考。

如果你是成人,要明白儿童的无助,会学着包容。

如果你是老人,要明白儿女的辛苦,会适度地坚持底线。

如果你是家长,要明白孩子的天性,会包容自己的孩子。

希望更多人理解孩子的哭闹,大家都不要有太多的戾气。

像飞机、高铁这样的公共交通工具也提供友好的环境和设施,对孩子的哭闹有更好的解决措施。

从“厌童”到“友童”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家长和社会共同努力,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作者:天涯海角,热爱生活,喜欢读书,写点小文字与你分享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