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最伤孩子学习积极性的行为,它排第一,90%的父母还在做

04-21 08:33发布于北京

关注
深夜11点的书房里,10岁的小宇擦掉作业本上第三遍修改的数学题,母亲的手指重重戳在草稿纸上:"进位又错了!这么简单都不会?"
台灯将母子对峙的身影投射在墙上,像极了审讯室的场景。
这样的场景不是个例。多少孩子原本发光的眼睛,正是在父母“这里不对”“那里要改”的纠正声中,一点点黯淡下去。

是啊,没有人喜欢被不停地否定和纠正,孩子也不例外。

想要毁掉一个孩子,你就不停地纠正他、再纠正他。

橡皮擦父母:

擦掉的不只是错误,还有热情


表姐辅导儿子数学时像个人形纠错机:“进位错了!”“单位没写!”“步骤太乱!”孩子现在做每道题都神经紧绷,甚至偷偷用手机计算器核对,生怕再被训斥。

过度纠正常让孩子陷入“做题恐惧”:比起知识本身,他们更焦虑如何避开父母的“雷区”

朋友分享过一个心酸故事:女儿兴冲冲烤了饼干,虽然形状歪扭,但第一次独立完成。

爸爸却说:“火候过了,糖放少了,包装也不好看。”孩子默默把饼干倒进垃圾桶,此后再也不进厨房。

每个被纠正的细节,都在暗示孩子“你不行”

孩子的行为本身是一种探索世界的自然方式,他们如同在暗夜中摸索前行的探险家,不断尝试新的路径。

当父母频繁地纠正其行为时,实际上是在向孩子传递一种信息:你的做法是错误的,需要按照既定的轨道去行走。

每一次纠正,都像是在孩子的内心世界投下一块巨石,激起一圈圈不安的涟漪。孩子开始陷入一种持续的自我怀疑状态,每一次尝试都伴随着对失败的恐惧。

在学习过程中,孩子可能会反复琢磨自己的每一个小动作是否符合父母的预期,而不是专注于知识本身的意义与乐趣。

这种内耗会逐渐消耗孩子的精神能量,原本充满好奇与热情的心灵,被条条框框束缚,渐渐变得迟疑而沉重。

自信崩塌链:

从“我来试试”到“反正我会错”


小区游乐场见过这样的对比:

A妈妈在孩子搭积木时不断指挥:“红色放下面!”“房子要有窗户!”孩子烦躁地推倒积木;

B妈妈安静旁观,孩子把积木垒得歪歪扭扭却兴奋大叫:“妈妈看!我的恐龙城堡!”

前者养出的是摔积木的暴脾气,后者长出的却是敢创造的胆量

同事儿子原本爱写科幻小说,有天父亲“指导”他:“飞船动力系统不符合物理定律,这里要改。”三个月后,男孩的笔记本上只剩老师布置的作文。

当创作变成改错游戏,想象力就被杀死了

斯坦福大学「积木实验」揭示惊人规律:经常被指导如何搭积木的孩子,创造力比自主探索组低47%,且在遭遇困难时放弃速度加快3倍。

因为每个「应该这样搭」的纠正,都在偷走孩子「发现问题-试错解决」的完整认知闭环,而这正是自信建立的根基。

孩子的自信就像一朵娇嫩的花,需要在自由探索的土壤里慢慢扎根、生长。

当孩子带着 “我来试试” 的勇气去尝试新事物时,正是他们成长的宝贵时刻。他们满怀希望地迈出探索的步伐,每一个尝试都是对自我的突破,每一次努力都在为自信添砖加瓦。

然而,过度纠正的介入就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无情地打击着这朵自信之花。

孩子逐渐发现,无论自己怎么努力,总是达不到父母所谓的 “正确标准”,于是内心的自我怀疑开始萌芽。

每一次纠正都在他们的心中留下一道细微的裂痕,起初他们还会努力去修补,试图按照父母的要求重新调整,但随着时间推移,这些裂痕不断累积,最终变成了深深的伤口。

当孩子经历多次这样的挫折后,内心的勇气开始被消磨。他们不再像从前那样主动尝试新事物,而是变得犹豫不决,害怕自己的尝试又会招致批评。曾经明亮的眼睛逐渐黯淡,取而代之的是对犯错的恐惧,这是自信崩塌的前奏。

当这种状态持续下去,孩子最终会陷入 “反正我会错” 的消极思维模式。他们开始对自己全面否定,认为无论自己做什么都无法达到他人的期望,于是彻底放弃了尝试。

这种思维模式如同一个无形的牢笼,将孩子困在自我怀疑与否定之中,他们的创造力被压抑,个性被磨灭,原本可以茁壮成长的自信之花彻底凋零,取而代之的是一颗对未来失去希望的心。

智慧父母都在做:

把“纠错”换成“种花”


楼下水果店老板娘教孩子算账的场面令人触动:

孩子把“3斤苹果24元”算成30元,她没急着纠正,而是说:“宝贝真棒,都学会帮妈妈收钱啦!我们再数数看?”孩子自己发现错误时,眼睛亮得像星星。

最高明的教育,是让孩子自己摘下错误的果实

作家粲然在书里写女儿把太阳画成蓝色,她忍住没说“不对”,反而听孩子讲了个“太阳感冒打喷嚏变成蓝色”的故事。三年后,这个女孩成了全班想象力最丰富的学生。

容错的空间里,藏着创造力的种子

顶级教育学家蒙特梭利早在百年前就揭示真理:「永远不要帮助孩子完成他正努力尝试的事。」

这不是放任不管,而是创造「安全试错空间」:当7岁的小米把衬衫扣子系得乱七八糟时,聪明的母亲会忍住纠正的冲动,转而夸奖「今天学会自己穿衣服了」——用成就体验覆盖挫败记忆,才能浇灌出真正的自信之花。

朋友夫妻的“彩虹反馈法”我觉得很有借鉴意义:每天先说三个孩子的闪光点,最后才提一个改进建议。半年后,曾经怯懦的儿子竟然主动报名演讲比赛。正向反馈就像阳光,照到哪里,哪里就会发芽

教育不是精确校对,而是允许试错的成长旅程。

那些总被纠正的孩子,后来都活成了一本“修订版人生”——没有涂改痕迹,却也失去了原创的灵气。

真正懂教育的父母,都明白:
孩子系歪的鞋带里,藏着独立的尝试;
算错的数学题里,住着逻辑的萌芽;
写歪的笔画里,站着探索的勇气。

就像老农从不责备歪扭的秧苗,只默默守护成长。教育的真谛,从来不是制造完美作品,而是守护野蛮生长的力量

下次想开口纠正时,请先看见孩子眼里的光——那比所谓的“正确”,珍贵千万倍。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