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3 08:35发布于北京
最近很多家长向我们请教如何提升孩子的社交能力:
总是和朋友闹矛盾,不会解决冲突;
孩子不爱和同伴交流,独来独往,性格胆怯、怕表现;
总是交不到朋友,看到其他人在一起会感到失落、羡慕;
……
孩子各种各样的表现,让我们开始忧虑他们的心理状态,毕竟社交能力直接影响孩子各方面技能的发展,以及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
社交能力的重要性
被严重忽视了
卡耐基成功公式告诉我们:成功 = 15%的专业技术 + 85%的人际关系。
社交能力对孩子未来发展非常重要,在良好的人际交往中,孩子的沟通能力、认知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应变能力等都将得到很好的发展。
还能培养孩子热情、开朗、坦诚的性格。
北京四中的钱校长曾分享了一个教育观点,他认为一个学生,一个人,他要有四个方面的构建。
●首先是生物性的构建,就是做一个生物体,要健康,包括肢体、力量、敏捷、灵巧、速度、感官等。就是人要对世界有敏锐的感觉和分辨率,还包括好奇和适应性。也就是说人首先能适应环境的变化,要能够快速的对危险有反应,要有生活能力。
●第二个方面是人格性的构建,一个人应该有性格,有性别,有气质,有情感。包括修养啊,人性啊,信仰,良知等等。
●第三个方面是社会性的构建,包括人际关系,道德修养,社会规则,艺术审美等等。
●第四个方面是工具性的构建。那就是知识,能力,技能,包括艺术等等。
这四个方面,社会性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影响着孩子的人格发展和知识能力的培养。
但是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孩子:
学习成绩非常出色,但人际交往能力极差,抗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所欠缺,遇到一点事情就不知所措。
如果孩子没有社会支持系统,比如可交心的朋友、老师,值得信任的长辈,当心里无法排解压力,又不想和父母交流时,他内心是非常痛苦的。
这也是青春期孩子会得抑郁症或焦虑症的一个重要原因。
孩子天生就有社交力
在BBC纪录片《北鼻的异想世界》(Babies-Their Wonderful World)里,
研究人员通过扫描新生儿的脑部构造发现,大脑内控制外界互动的区域(颞上后区)从出生起就开始活跃,大脑也是从出生起就已经建立了与社会的联系。
人类喜欢社交是天生的,而父母是孩子的社交的启蒙第一人,也就是说孩子最初的社交对象就是自己的爸爸妈妈。
父母常常面带微笑鼓励孩子做事情,保持松弛自在、不焦虑的状态,那么孩子就会被父母所感染,用一种包容和好奇的心态拥抱家庭以外的世界。
从4岁开始,孩子就进入社交关键期,开始有意识地交朋友,认识自己喜欢的同伴,并和他们一起互动合作。
6岁之后,孩子开始学会换位思考,对同伴富有同情心,也懂得在协作中建立规则,慢慢塑造公平公正的精神。
当孩子到了青春期,渴望自由、尊重,追求个性,以自我为中心,需要和同龄人建立集体关系,通过外界的评价来确认自己的位置,所以,这个阶段是孩子完成自我认同的重要时期。
社交能力的发展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在有利的环境下,孩子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交到合适的朋友,适应社会节奏。
从有温度的家庭教育开始
社交能力是一点点发展起来的,那么是什么阻碍了孩子的社交发展?
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有社交障碍?
为什么孩子渴望与人交往,却又害怕同伴排斥,没有勇气改变自己?
孩子缺乏朋友,恐惧社交,也许是因为性格内敛、容易害羞;
或者从小被溺爱,任性蛮横,惹得同伴不想接近;
或者在校园遭受霸凌,没有得到心理上的支持,再也无法正常交际……
这些都和家庭教育环境有关,家长只有通过了解自己的孩子,掌握基本的情况,才能对症下药。
如果父母很少关心和陪伴孩子,那么很容易导致孩子内心缺乏安全感,从而抗拒和外界进行联结。
父母或身边亲人都不爱交际,平时很少参与集体活动,孩子就没有机会接触同伴,这样也会影响孩子的社交发展。
家长过于焦虑,急切地想让孩子变成社交达人,会给孩子一定的心理压力,渐渐地排斥社交。
法国心理治疗师 Emmanuelle Piquet曾在演讲中分享一个案例:
奥古斯丁的妈妈,因为他没有收到朋友的生日聚会邀请而质问他:为什么她邀请了这么多朋友,却不请你呢?
孩子本来想说“为什么一定邀请我呢”,结果被妈妈打断了。
妈妈要求他想办法去多一点参加聚会,和朋友搞好关系。但奥古斯丁并没有因此变得更受欢迎。
后来,每当妈妈问他有没有聚会时,他就会难过得落泪。妈妈给他的压力明显让他心里有了创伤。
Emmanuelle Piquet 认为,这位妈妈严厉的态度,很可能导致孩子怀疑自己没有人际交往的能力,进而让他对社交和友谊产生恐惧。
生活中,这样的案例太多了。
比如,当孩子见到生人没有主动打招呼,家长会斥责“这么没礼貌,见到叔叔也不问好”。
比如,其他小孩被长辈们纷纷夸赞“性格开朗、落落大方”,有些家长会嫉妒,回家数落自己孩子“你学学人家XX,那么爱打交道,多招人喜欢呐”。
比如,孩子被同伴排斥,回家委屈地诉说,想寻求父母的安慰,但换来一句“这么多人,为啥偏偏孤立你,还不反思反思”……
这些场景太常见了,以至于我们认为这样的引导方式是正确的,认为说教和打击会让孩子快速成长。
其实,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忽略了孩子内心真正的需求是——被认可、鼓励和尊重。
所以,保护孩子的社交能力,尤其是青春期阶段,家长应该选择“多听、少说”,减少和孩子之间的冲突。
当孩子表达自己没有朋友时,家长可以先蹲下来,温柔地看着孩子的眼睛,认真地说 “宝贝,你觉得自己没有朋友,一定很难过吧?妈妈很理解你的感受。”
这种共情式的回应能够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被理解、被接纳。孩子的情绪得到了缓解,内心的安全感也会增强。
这样的沟通方式有助于培养孩子情绪稳定、内心强大的性格。在孩子得到理解的基础上,家长可以进一步引导孩子去思考社交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办法,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情绪是被重视的,同时也能培养孩子积极面对问题的态度。
家长可以对孩子说 “你有这么多独特的优点呀,比如你特别擅长画画,一定能吸引到喜欢画画的朋友呢。” 这句话既肯定了孩子已有的特长,又让孩子看到自己在社交中的潜在优势。
孩子会意识到自己并非一无是处,而是有吸引朋友的地方。这有助于树立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在社交中能够更加自信地展示自己,而不是一味地觉得自己不如别人。
长期来看,这种对孩子独特性的认可会帮助孩子形成自信、乐观的性格,更容易在社交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并提供一些具体的社交建议,比如 “下次活动时,你可以先和旁边的那个小朋友分享一下你的玩具,说不定你们就能成为好朋友啦。” 这样的建议为孩子指明了社交的方向和方法,降低了孩子在社交中的迷茫感和焦虑感。
孩子通过尝试这些具体的社交行为,逐步积累社交经验,增强社交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感受到自己是有能力去改善社交状况的,从而培养出积极主动、勇于尝试的性格特点。
这种性格优势会在孩子未来的社交和生活中持续发挥作用,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各种社交环境,拥有丰富的人际关系。
当孩子在社交中遇到挫折,向家长倾诉 “我没朋友” 时,家长的第一句话承载着巨大的影响力。
用正确、积极的话语去引导孩子,不仅能帮助孩子度过当下的社交困境,更重要的是能够塑造孩子未来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性格走向,让孩子在社交的世界里自信、从容地前行,收获属于自己的真挚友谊和丰富人生。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