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被丈夫抛弃后,她从街头摆摊到年入60亿

2025-05-12 08:59发布于山西

关注

一碗手工水饺、一架贩货小车,为母女三人的生活撑起一片天。

这个五一,马丽、惠英红、朱亚文等演员主演的电影《水饺皇后》不仅领跑档期票房,更有不少观众为影片中臧姑娘的故事所动容。

这个励志大女主的原型,正是湾仔码头创始人,有“水饺皇后”之称的臧健和
从被丈夫抛弃的“外来妹”,到享誉全球的“水饺皇后”,从铜锣湾的蜗居到价值60亿的食品帝国,她的真实故事,可能比电影更精彩。
1977年11月,臧健和牵着两个女儿的手,踏上陌生的香港土地。
母女三人本打算前往泰国与她们的丈夫、父亲团聚。没曾想,命运跟她们开了个巨大的玩笑。


臧健和与两个女儿

1967年,在医院做护士的臧健和,结识了一位来华进行医疗援助的泰国华侨医生。这位医生儒雅风趣,给了孤独的臧健和以慰藉。


两人日久生情,援助到期后泰国医生决定留在中国,臧健和以身相许,很快两人生下了两个女儿。

1974年春天,丈夫收到泰国的来信,得知父亲病逝,急需他回家料理后事。

本以为很快就能回来的丈夫,却一去不复返,并且在三年间杳无音信。臧健和心急如焚,担心丈夫出事,于是辞去工作,带着女儿踏上了寻夫之路。

臧健和一家人(1973年)


幸运的是,她在泰国辗转找到了丈夫。


可当门开的那一刻,她看见丈夫怀里抱着一个陌生的小男孩,身边站着另一个年轻女人。


婆家愿意收留臧健和母女,但她必须接受丈夫的另一个妻子和儿子。



在那个年代,许多女人会选择忍耐,会接受“一夫多妻”作为命运的安排,可臧健和没有。她没有争吵,没有哀求,而是当天晚上就做了决定:离婚,带着女儿,走。


她说:“不管多穷,我也要带着孩子活下去,靠我自己。”


在回国的路上,臧健和觉得前方充满了迷雾,回到家乡,该如何面对家中的父老乡亲?


于是在香港转机时,她做了一个足以改变命运的决定——


留下来,闯下去。

初到香港,臧健和没有合法身份,没有学历,也不会粤语,带着两个女儿挤在一间不足四平米、潮湿逼仄的“鸽子笼”。

人生地不熟,没有文凭,又没有一技之长,她只能干最脏最累的零工。

天不亮就赶去茶餐厅洗碗,下午又转到停车场擦车,深夜再进医院做护工。

每天都要工作至少16个小时,但臧健和也逐渐能为女儿们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甚至还有多余的积蓄可以寄给青岛老家的母亲。

她自嘲“命如草芥”,却硬是为了女儿活成钢筋铁骨,一个人咬牙扛下了所有。

一次,臧健和在干活的时候意外摔伤,腰骨严重裂伤,这意味着臧健和再也无法承受重体力劳动。

更糟糕的是,医生还发现她身患严重的糖尿病,必须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控制血糖,对于这个贫寒的家庭而言,这笔治疗费用无疑是个沉重的负担。

香港社会福利署得知情况后找上门来,说可以申请救济金。她摇摇头,语气平静却不容置疑:“吃了救济,我的孩子以后怎么挺直腰做人?”

因为她来到香港是打拼的,不想成为社会的包袱。“冻死迎风站,饿死不弯腰如果靠救济维生,只会丧失斗志,对她和女儿来说都不是一件好事。

可拒绝了救济金,别说医药费,生活都成问题。

在家养病期间,不少工友上门探望。虽然此时的臧健和囊中羞涩,但还是会以北方人的待客之道——包顿饺子来款待家里的客人。

正是这一盘饺子,改变了她的命运。

臧健和包的饺子皮厚、馅大、味道香,所有吃过她饺子的人都会留下一句:“好好食啊。”有位工友甚至称赞,这手艺完全可以拿到店里卖。

同事一语点醒梦中人,臧健和决定去热闹的湾仔码头摆摊卖水饺。

她用手中仅有的500元港币作为启动资金,购买了餐具、原材料以及组成餐车的木料。

第一次出摊的时候,臧健和心里很不是滋味,觉得抬不起头。她是那种脸皮薄的人,总觉得在人来人往的街头吆喝卖饺子,有点不上台面。

可“体面”这东西,在交不起房租和孩子饿肚子面前,一文不值。于是,她低了头,摊开案板,开始一只只包起。

但这种羞赧和自我怀疑的情绪并没有持续很久。

多年后,臧健和仍然记得,她的第一批客人,是几个刚打完球的学生。她怀着忐忑的心情为他们端上水饺,紧张地期待他们的反应。当她听到一个学生大呼“好好吃!”后,一颗悬着的心终于落地。

第一位客人的肯定,给了臧健和莫大的鼓励,也传递给她继续走下去的勇气。

每天晚上的湾仔码头,都能看到一个女人带着两个小女孩,推着车卖水饺,风雨无阻。

凭借着味美价廉,臧健和在湾仔码头有了一席之地。客人越来越多,每天有固定的食客专门来买她的水饺。

两个女儿是她最早的“员工”,一个负责包饺子,一个负责放哨——看到城管远远出现,就赶紧提醒妈妈把推车拉进巷子。

有一次,旁边的摊贩带了一只可爱的小狗,小女儿只顾和小动物玩,把自己的“职责”忘得一干二净。结果好巧不巧,那天城管来了,将正在卖水饺的臧健和抓个正着。

被拖走,材料全毁,女儿在旁边吓得大哭。负责执法的年轻人迟疑了片刻,最终只是警告了一句:“下次早点收。

她点头如捣蒜,却在转身时哽咽:不是因为害怕,而是因为她知道,这世上并非所有人都冷眼旁观,也不是所有坚持都注定无用。

那之后,臧健和下定决心,要继续努力,一定要将生意做大做强,做一棵能为女儿们遮风挡雨的大树。

虽然是摆摊的小本生意,但她非常注重品质,很珍惜口碑,对水饺的口味和质量都有严格的要求,丝毫不敢懈怠。

她用料新鲜且实在,而且十分注重卫生,每天坚持给餐具消毒。

旁人笑她傻:“苦力佬哪在乎这个?”她却坚持:“越是穷苦人,越该吃口干净的。”

她在细心收集顾客的意见之后发现,本地人不太喜欢北方饺子的厚饺皮,更喜欢皮薄且筋道的。

于是她跑遍了香港的饺子馆,尝试了多种面粉,对饺子进行了数次改良,做出了更符合香港人口味的水饺。

就这样,她的生意越来越好,最火爆的时候,6小时就卖了1000个饺子。

1978年,香港《文汇报》的记者来到摊前,不仅品尝了臧健和的饺子,更被母女三人的故事打动。

这是媒体第一次对臧健和的故事进行公开报道,此后各路记者成了她饺子摊的常客。

仅在1982年就有超过30家港媒对臧健和进行报道采访,她甚至以小摊主的身份登上了杂志封面。

而《东方日报》以“水饺皇后”的标题吸人眼球,这个名号彻底响彻香江两岸。

被臧健和称为“表姐”的一位朋友,把她的饺子带到香港日商的内部聚会上,其中一位日本商人的千金从未见过中国水饺,却一口气吃下20多个,这位日本商人敏锐的嗅到了饺子中存在的商机。

对于小摊贩臧健和来说,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但臧健和见到日本老板后,第一句便问:“我和你合作,我的水饺还叫‘湾仔码头’吗?”

对方被臧健和的“天真”逗笑了:“当然不可能,到时候它就是日本饺子了。”

臧健和当即一口回绝,她的饺子只能叫“湾仔码头”,而不叫“大丸”或是什么其他的日本牌子。

那位日本老板也没想到,这个女摊贩竟然那么硬气,但架不住她有技术在身,还是妥协了。

1984年,香港政府接到牌照申请,臧健和提交的“湾仔码头”牌北京水饺正式成立,起这个名字意味明确,她提醒自己在哪里起家,也告诉食客还是当年的那家水饺。

进入商超的“湾仔码头”迅速占领了市场。

饺子一经上架,便受到了大众的欢迎,横扫香港饮食界。1985年,臧健和乘胜追击,开办了第一家水饺工厂,从白手起家的女战士,摇身一变成了商界的女强人。

臧健和深知,顾客是自己的衣食父母,如果当初没有顾客的宝贵意见,就不会有之后改良版的水饺。

所以即使开了工厂,她依旧格外重视顾客的反馈。

有一次,一个顾客说自己买的水饺,煮了两盒全部开口。

臧健和得知后立刻开会,结果发现是工厂来了一批新工人,培训做得不到位,才出现了问题。

还有一次,顾客在饺子里吃出了一条面粉袋子的残线。道歉之余,臧健和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这次是线,下次会是什么?

她立即让人买了机器,规定面粉开袋后一定要加一道筛箩工序。

正是这种一丝不苟的态度,使得臧健和的生意越做越大,相继开办了三家水饺厂。


1997年,湾仔码头与美国著名食品公司通用磨坊(General Mills)达成合作,创建了1200平方米的现代化厂房。随后湾仔码头走出国门,在美国开创了湾仔码头炒菜系列和速冻晚餐盒,受到海外华人和美国人的一致喜爱。


有人曾这样评价,在美国人心目中,湾仔码头就代表着“中国美食”。因为是它教会了美国人怎么做中餐。


再到后来,“湾仔码头”已经成为一个文化符号,是华人的味道,是家乡的味道。


臧健和不是时代的幸运儿,只是一个被逼到墙角也不肯跪下的人。2019年,到她73岁去世那一年,湾仔码头已经在全球设有15个生产基地,年营收超过60亿元。



在很多人眼中,臧健和是一个企业家,是湾仔码头的创始人,是冷冻食品帝国的缔造者。


但在两个女儿眼里,她首先是一个母亲——那个在凌晨三点还在锅边忙碌、在夜里给她们盖被子、在最绝望的时候依然挺直脊梁的女人。


臧健和从没对女儿们说过“你们要成功”,她只是用行动告诉两个女儿:女人,不靠人,也能活得体面、有尊严。


“一个女人,在困难中的态度和意志会影响孩子一辈子。作为母亲,千万要有一点精神。”凭借着不懈的努力,臧健和实现了最初的愿望,将两个女儿送出国深造。孩子们也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学成归来后继承母亲的衣钵,帮忙打理公司事务。

在改变自身命运的同时,臧健和也不忘回馈社会,她用自己的奋斗历程激励千千万万创业的姐妹,告诉她们“女人一定要自己救自己”。

她设立“臧健和教育基金”,资助寒门学子,尤其是像她当年一样的女孩;

她向妇女基金会捐款,在陕北建水窖,在老家青岛修养老院。她说:“我救不了所有人,但我想让人少掉几颗眼泪,少受几次委屈。”

她从不炫耀这些事,也不善言辞。她只信一个理:自己趟过的坎,不能让后来人再绊一回。

斯人已逝,她的“湾仔码头”传奇仍在继续,而她的“狮子山精神”,也依旧影响着后人。

究竟是什么让一个绝望中的女人绝地反击,书写了属于自己的神话?

是不服输、不认命、不妥协的韧劲,是身处泥沼也不忘仰望星空的豁达。

如果你正身处逆境,不妨看看臧健和的故事。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快速匹配适合您孩子的学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

立即匹配

家长关注

预约看校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