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01发布于广东
我们即将迎来新学年,让孩子喜欢上学及掌握上学的节奏是家长和学校的共同目标,我们接下来会谈谈如何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由于“物体恒存”(Object Permanence)及思维能力及概念的发展,6个月左右的幼儿会开始发展出分离焦虑,孩子通常在一岁到两岁之间会开始出现与主要照顾者分离焦虑的高峰,分离及环境的改变同时发生时会带来压力与不安。
一岁前的孩子很喜欢玩“躲猫猫”,这是测试他们对“物体恒存”(人的恒存)的概念发展的好方法。
这时候的孩子不会主动寻找在眼前消失的事物,所以重复“人不见了、又出现了”的游戏能够带给他们惊喜,因为他们认为眼前的人消失了然后又出现。
慢慢地我们发现孩子们觉得“躲猫猫”不好玩了,这代表他们知道眼前的人还在,游戏就变得没惊喜。
“物体恒存”(Object Permanence)概念的发展与记忆及因果推理能力紧密相关。大概到两岁左右,孩子们能够更多地想起与照顾者之间的美好回忆,能够推理出照顾者离去后可能不回来时,就会开始有分离焦虑的情绪。
家长们不需为此过分担心,通过每天固定的日程,孩子们会推理出“上学-活动-放学”的节奏,很快就会习惯在校门与照顾者分离。
家长可以通过日常的分离与孩子建立信任。
在分离时,家长需保持淡定并明确地告知孩子谁会回来接送。不要趁孩子不注意时悄悄消失,这可能会造成日后的分离焦虑并影响亲子关系。分离的时间不要过长,要温柔而坚定地快速分离。
让孩子用自己的步伐进行分离,如果发现孩子前一天分离的情况不理想,明天可以早一点到学校附近走走并提前与孩子沟通接下来的分离及给予明确的心理提示,例如在去学校的路上开始对孩子说“待会车停了,你会背上书包,我和你走到教室门口,然后你进教室,我去...,你在学校上课,放学...来接你。”
准时到达学校是建立良好学习环境的及心理安全的第一步,与同伴一同到达可以让他们感觉比较轻松及有足够时间调整心情,特别是年龄小的孩子,迟到会让他们成为焦点并造成额外的压力。
平常可以多带孩子出来到不同的地方与不同的人相处。
可以从较短的时间及小团体开始进行分离,从中建立他们的安全感与世界观。
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同时鼓励他们开始用语言表示自己的需要,例如“请帮我”、“我想上洗手间”等等。
他们进入校园后会变得更独立,例如吃茶点、上洗手间、收拾书包、穿鞋子等,能够自理会带给他们自信、安全感与成就感。
老师们会在孩子的能力表现上帮助他们,但两到三岁的孩子已经会透过观察比较自己与同伴的表现。
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上学真好”的正面概念,例如看到街上的小朋友在玩的时候可以说“上学真好,学校有很多小朋友和你一起玩”。
避免和孩子说引发他们抗拒上幼儿园的话, 例如“一定要听老师的话”、 “如果你不乖我就告诉老师...”;避免一直问“你在学校学(会)了什么?”、 “...老师上课怎么样?” , 因为这些问题对孩子来说抽象且难以回答。
可以具体提问:“谁是你在幼儿园的好朋友?”、 “你和朋友们做了哪些游戏?”、 “昨天的午餐你最爱吃什么? 我看了食谱,今天下午加餐有小蛋糕,真好!回家告诉我味道怎么样吧!”
这是亲子关系的建立也是一种安慰。
较小的孩子需要较多肢体上的安慰,在分离前可以拥抱的方式亲亲孩子,接回家的时候可以具体地称赞他们及说一些鼓励的话,例如“你今天进步了,可以自己走进校门”、 “我也很想念你,我会在外面等你放学”、 “我希望你明天可以挥手和我说再见,然后等我来接你”。
家长可以提前和孩子说好,约定一个分离的信号,同时描述当时的情况让孩子对分离的过程有心理准备。
例如说:“在校门口我们会最后拥抱一下,大家挥手说再见,然后你会和老师进到幼儿园里开始一天的生活,放学时我(或是一位家人)会来接你回家。”
我们在开学初期会观察到孩子的表现很不一样,有的孩子很快乐地马上就适应校园生活了,有的孩子需要几天的时间,有的孩子情绪表现比较强烈,需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去进行分离。
为什么孩子的表现会不一样呢? 相关的因素有很多,如上文所述,这与个人的概念发展及家长教养模式发展紧密相关,也跟环境的改变、孩子的个性、当天的身体状态、过去分离的经验、抗压能力等高度相关。
作为教育工作者与家长,我们明白孩子是独特的,这也是IB教育的精神,我们接受孩子们天生有着不一样的能力、性格、喜好与成长的速度,家长无需比较不同孩子的表现。
我们建议家长就孩子的情况和老师保持联系,同时信任老师,让老师在开学初期尽快了解孩子的性格,透过家校合作以调整个别策略帮助孩子适应。
经验所见,幼儿园的孩子都能在一个月内很好地适应校园生活。
声明:本文内容为国际教育号作者发布,不代表国际教育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全国500所国际学校大全 / 3分钟匹配5-8所 / 1年名校升学备考托管服务